我与《上梁中学》

静夜思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33333">我与《上梁中学》</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七斤</b></div><br> 《上梁中学》图书发行会于2021年7月23日在隆德县图书馆举行,可喜可贺!这次发行会主办方也邀请了我,只可惜我因在固原博奥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校对书稿未能参加。特别感谢《上梁中学》主编梁海老师、副主编李来余先生委托李俊鹏老师给我赠送《上梁中学》这本书。 2019年7月28日,我与李来余先生微信聊天时,他问我:“您撰写方志,国家有专项资金支持吗?”我说:“如果是政府行为,单位申请会拨一些的,如果是个人出书,那是没有的。”然后他告诉我说:“我的老师梁海先生号召编撰《上梁中学志》,现在卡在资金上了,没钱印不出来,校友们大多是农民,要凑20万元的印书款,难度不小。”我明白李先生的意思,但我一介平民百姓,无能为力。我能做的就是建了“上梁中学志”微信群,把梁海老师、李来余先生、赵忠孝老师、梁喜太馆长四个人拉进微信群,开始关注《上梁中学》,并与他们随时交流。<br>  上梁中学是什么情况,说实在的我一点儿也不知道,我既没有在上梁中学读书,也没有在上梁中学教书,甚至之前也没有了解过上梁中学。我对上梁中学的了解,是从梁海老师、李来余先生等编撰的《上梁中学》开始的。<br>  上梁中学始建于1969年,撤销于2003年,仅仅存在了35年,这在中国千千万万所学校中,渺小的再也不能渺小了,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犹如闪电般瞬息即逝。像上梁中学这样既小而又存在时间很短的学校,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很多的,就在隆德县也有不少,如奠安中学、山河中学、温堡中学、杨沟中学、桃山中学、好水中学、沙塘中学、神林中学等,这些学校与上梁中学有着相同的命运,都经历了建校时的艰辛,撤校时的无奈。目前隆德县除了上梁中学,再也没有那一所被撤销的学校把它的发展历程记录下来。因此,上梁中学就特别有代表性,《上梁中学》的编撰就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上梁中学有一大批具有学校情结的人,他们为自己工作、生活、学习过的学校树碑立传,他们用文字把上梁中学活化了,把上梁中学那段历史记录下来了,这让曾经在上梁中学工作、生活、学习过的人有了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7日,在银川梁海老师的家里,来了几位40年前梁海老师在上梁中学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看望老师时自然就谈到了上梁中学,谈到上梁中学时,大家都很激动,觉得有必要搞个“校志”,把上梁中学的历史记录下来。说干就干,大家商议成立了编辑部,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联系到了一大批上梁中学的老师、学生、校友,他们积极性很高,写回忆文章、搜集整理资料、募集款项。经过反复酝酿、讨论,认真撰写,多次修改,历时三年,几易其稿,一部60多万字的《上梁中学》终于面世,真是三年磨一剑,一朝露锋芒。</p><p class="ql-block"> 《上梁中学》的主编梁海老师、副主编李来余先生我都未曾谋面,但和他两人却很熟,交往很深,这都得益于现代通讯电子邮件和微信。</p><p class="ql-block"> 熟知李来余先生很早了,但谋面接触一次都没有过。早在1985年,我在固原师专中文系进修时,他就在固原师专物理系任教,后来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研究生,并留学美国,定居美国。2016年9月29日,我上网无意间在他的新浪博客上看到一段话:“2016年8月24日,俺因事路过华盛顿,顺道去国会图书馆,几经周折,在其中文部见到了这本孤本(道光)《隆德县续志》的善本真容,粗略浏览后预定了一份复印件, 2016年9月23日交了点小钱后收到了工作人员电邮来的《续志》电子复印件,检查发现有缺页,今天9月28日第三次往复校正后才收到完整的52页复印件。”看到这段话,作为喜爱地方文史研究的我,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道光)《隆德县续志》在美国成为孤本,二十世纪7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在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中,经多方努力,终于拿到了清(道光)《隆德县续志》的缩微复制品,如获至宝,被列为宁夏图书馆中文特藏。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隆德县政府多方努力,曾想让(道光)《隆德县续志》回归故里,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能看到(道光)《隆德县续志》善本真容,这是求之不得的事。看完那段话后,我立即在李来余先生的新浪博客上留言,并给他留了我的网易邮箱地址。当天李先生就通过电子邮件将自己购得的(道光)《隆德县续志》电子复印件发了过来。该电子复印件从装帧到内容保留了(道光)《隆德县续志》的原貌。(道光)《隆德县续志》填补了康熙二年《隆德县志》成书后至道光六年间的史实、事件的缺漏,使隆德县志从康熙到道光,从道光到民国,从民国到现在,具有了历史的连续性。如果没有李来余先生对家乡的一片赤诚之心,那么远在西北山城的我们,是不可能看到(道光)《隆德县续志》善本真容的。</p><p class="ql-block"> </p> 自此事之后,我们通过邮件探讨交流张晓虹教授研究中国水神杨泗的论文、隆德县境内流传的杨泗将军、曹三娘的故事以及上梁乡的变迁等。2018年1月29日我们加了微信,交流更加密切、方便、快捷。当然交流最多的是关于《上梁中学》。李先生是一个从偏僻而又落后的贫困山区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他的求学经历可以作为莘莘学子的标杆,他不忘家乡的赤子之心值得海外游子效仿。他不远万里回国看望老师,不遗余力撰写文章总结上梁中学办学经验、探究上梁中学广大师生在艰苦的岁月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具有尊师重教的品格。<br> 因《上梁中学》的缘故,在微信上认识梁海老师是通过李来余先生介绍,初次加梁老师微信,他说:“杨老师你好。非常高兴接识你。我叫梁海,50年前在隆德教书14年。对隆德,尤其对我待了1 0年半的上梁很有感情。退休后,没什么事,就想着和上梁中学的学生搞一本纪念性的书,可缺乏经验,非常需要像你这样的人帮助与支持。李来余说你还对我们的事很感兴趣,真是久旱逢干露。望以后多联系,得到你的帮助和支持。谢谢!”说“缺乏经验,非常需要像你这样的人帮助与支持。”这是梁老师非常谦虚的话,他是宁夏大学农学系1968届毕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来又在宁夏文史研究馆工作直至退休,编撰《上梁中学》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之事,我和他交流只有向他学习的份儿,那能有什么帮助和支持。特别让我惭愧的是梁老师在《后记》中提到我“也及时地提出指导意见”,我能提出什么指导意见,只不过是他对我的高抬罢了。和梁老师微信交流的两年时间,我觉得他七十多岁能认真的一丝不苟的秉笔撰写《上梁中学》,不辞辛苦来隆德举办图书发行会,并多次前往上梁探访故地,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有担当、有情怀、受人尊敬的长者。<br> 《上梁中学》编辑部中,我熟悉的还有赵忠孝、杨彩虹夫妇和杜学忠老师,我在山河中学任教时,赵忠孝曾任副校长、校长,是我的领导;杨彩虹和我同在语文教研组,是我的同事;杜学忠是我固原师范的同班同学,他们先后都是上梁中学、固原师专、固原师范的优秀学子,也都是隆德县教育界的精英。<br> 上梁中学具有学校情结的这个群体,为《上梁中学》撰写了很多文章,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联系了很多校友,募集了大量资金,为《上梁中学》的出版发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更让人敬佩的是参与这个群体的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奔走呼吁,慷慨解囊,提供资料,修正文稿,撰写回忆文章。<br>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群体的人凝聚在一起,我觉得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上梁中学。可以说上梁中学锻造、培育了这个群体,这个群体也成就了上梁中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 二十世纪70年代初,是我们国家极其困难时期,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而上梁中学正是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建起来的。35年的艰苦岁月,让这个群体的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br> 上梁中学留给后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上梁中学》编辑部成员在“上梁中学精神”内涵探讨中,提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贫穷落后的上梁山区成功兴办教育,是创业者们和上梁民众奋勇搏击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是初等教育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梁海老师在总结时说:“要归纳一种精神,一要反映实质;二要极其精炼,高度概括浓缩才是。上梁中学35年的奋斗历程,培育铸就了一种崇尚知识,以知识为生命、为追求,下决心去改变命运,为此而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这就是‘崇文尚德,拼搏求存’的上梁中学精神。”<br> 也许有人会说,上梁中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渺小得算不了什么,和其它撤销的学校一样再也平常不过了,有什么精神可提炼呢!但我不这样认为,正像余海先生在《上梁中学》序一中所说:“《上梁中学》一书,凝聚着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远见和决断,青年知识分子的抱负和奉献,山村孩子要求改变现状、追求光明的意愿和决心。正因为如此,中国几千年的文脉,历经坎坷,饱受磨难,依然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br>“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正因为有像上梁中学这些渺小而又平常的“苔花”的自我绽放,才有了中华文明史上的无数伟大精神的光芒四射。因此,《上梁中学》总结出“崇文尚德,拼搏求存”的上梁中学精神,让这种精神传承后世,激励后人是不为过的,这大概就是《上梁中学》编辑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 《上梁中学》从志书体例严格的说算不上“校志”“校史”,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书名也是编辑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微信群讨论最终决定的。这个书名涵盖了“上梁中学小志”、“编辑花絮”、“回忆文集”三部分内容,准确恰当。<br> 其实,很少有把“编辑花絮”编入书籍正文中的,《上梁中学》编进去了,而且放在中间位置,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但我觉得未必不可,恰恰体现出了《上梁中学》编撰中的创新,这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上梁中学》从编辑部成立开展工作到编写意义、书名、序、“上梁中学精神”内涵的交流讨论,以及资料收集过程。当然,“其他文章”和“诗歌”就不能编入“编辑花絮”中了,应当另列为“艺文杂记”方可。<br> “上梁中学小志”中将建校以来历任校领导、教职员工名单和历届“初中学生分班名单”、“高中学生分班名单”、“上梁中学学生考取学历名册”详细的列了出来,这个很不容易,要做到准确、齐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历年学生考取学历、就业去向,需要逐个去落实,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部分正是上梁中学师生最希望看到的,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名字,就在上梁中学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确认自己是上梁中学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看到那些考取重点大学和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巨大成绩的成功人士,会从心底悠然起敬,激励斗志,崇文尚德,奋力拼搏,积极向上。在这一点上《上梁中学》做的很好。<br> 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建村史馆、编撰名村志、名镇志工程。这一部分,在校史馆、村史馆的布置上和名村志、名镇志编撰上都应当加强。我曾经读过一些地方志、看过一些村史馆,在这一点上南方比我们西北地区做的好,比如南方一些地方,大到省会城市,会把本省籍贯的社科院、工程院的院士,大学、医院、研究所等单位的国家级专家教授的相片及简介布置在街道、展馆,大力宣传,让人了解学习,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小到一个村子,把本村走出去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在外地工作有突出成就的专家、教授、技能人才的照片及简介布置在村上的村史馆和宣传栏,激励大家崇文尚德,奋发向上。而在我们西北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注重权力、崇尚官位,在方志和村史馆中,出现的大多是有级别的官员领导和军队烈士。忽略了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忽略了走出本地在国内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和技能人才。他们虽然没有官衔级别,但教授也够得上处级,研究员也够得上厅局级。<br>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更多的人才。让崇文尚教,奋力拼搏的成功人士做榜样,就会带动影响一大批人见贤思齐,积极向上。<br> “回忆文集”在全书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编者把它归为文史类,定性为史书,显然比例大了一些。但每一篇回忆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心底的最真实的情感,有对母校的怀念,有对岁月的追忆,有对恩师的感念,有对前辈的追思,有对父辈足迹的追寻,有对学习、生活的反思。由于情真意切,编者难以割舍,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 《上梁中学》的出版费用全是上梁中学这个群体募集而来,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上梁中学师生和一些爱心人士大力支持,积极捐资,确保《上梁中学》如期付梓,出版发行。这次募集活动,充分体现了上梁中学的精神,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当年的那种勇于攻坚克难,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气神,把工作做的一丝不苟,从发布“筹款公告”、“为筹款事告上梁中学全体校友”到捐款公示,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br>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正因为有上梁中学精神,正因为有具有上梁中学精神的这个群体,《上梁中学》才得以顺利而又圆满的出版发行,《上梁中学》把中国初等教育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奉献给读者。

上梁

中学

隆德县

老师

李来

梁海

续志

道光

精神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