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

钢老丝

<p class="ql-block">宾川县2021年新入职教师培训</p> <p class="ql-block">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一辈子犯错,我们到老了都是无知的。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带着一腔热血,以为在爱国,但实际上却是在“碍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诉大家,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我还要告诉大家,野蛮也会招打。</p><p class="ql-block">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良知。这就是在孔子出生2752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要走进孔子的原因。</p> <h1><font color="#ed2308">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曰:</font><div>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div></h1> <h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br>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br>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了解孔子生平,我侧重想说说孔子一生和苦难的关系。</font></h1><h1>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艰险坎坷,孔子的一生是与苦难斗争的一生。然而孔子并不言苦,他看透了人生,为后世留下了圣人之训。</h1>人生都不容易,苦不是你的专利<br>孔子早年生活艰苦,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三岁时,其父去世,母亲颜氏移居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将其抚养成人。<br>虽然日子过的苦,但是孔子天赋异禀,他从小好礼,爱读书。 《论语》记载:“常陈俎豆,设礼容”,就连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br>到了十五岁的时候,穷且志坚的孔子,立志要求取学问功名,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r>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将父母合葬,并给母亲守孝三年,然后便独自一人在社会上闯荡了。<br>孔子做过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 33岁以前他一直居住在鲁国,到了34岁的时候,孔子出国了,他到周国、齐国去求取自己心仪的官职,但是却没有一位君王赏识他。<br>虽然游历很辛苦,但却让孔子增长了见识。 在齐国时,他听到了最美妙的音乐《韶》,“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 “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竟达到这么高的水平”。<br>40岁孔子开始了他游历的路程,直到60多岁了,还在外面流浪。 孔子周游列国,风餐露宿,内心很苦,那种自我学说得不到肯定的滋味很不好受。<br>在63岁那年,孔子在陈国,楚昭王闻孔子贤名,想招聘他。 陈蔡两国怕楚国起用孔子,变强大之后不利于己,所以发兵围困孔子于陈蔡之间。<br>孔子得知此事还是打算冒险前往楚国,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br>当然,等待他的是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 在这次由陈去楚的路途中,要经过一段相当辽远的荒芜地区,人烟稀少,无处餐宿。<br>一边是已离开陈国,一边却又还没有接上楚国,他的心情“无上下之交”,为了躲避吴国军队,他们还不免要绕道行走。<br>时间一长,无人接济,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吃完了,而楚国还没到。 《论语》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br>这个“病”,就是饿病了,“莫能兴”,就是不能起身。 可见当时的情况极其严重。<br>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 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一切苦难看成是人生磨练和品行琢磨的机会。<br>所以,在这样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仍然弦歌不绝。<br>苦难难以言说,说时欲说还休<br>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br>这句长辈常用来教训小辈的话里,蕴含着很多的苦,这些苦都是长辈们经历过的,只是他们不愿说出来。<br>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在苦难的日子里,你也许曾经感到束手无策,但再大的苦难终究都会过去。<br>当人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将自己的苦难对子女说出来,以便让后人了解自己的所处的年代,但更多的苦难却无法言表,因为在诉说中他早已哽咽不成声。<br>经历苦难的孔子,晚年回到故乡后,致力于教育,把所有的难于言表的苦,倾注到编纂《春秋》上,经多次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h1>  <font color="#167efb">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理秘密都被论语说透了。当然,论语更有能让教师潸然泪下的地方,但这份感动的形成,绝不是因为觉得孔子的遭遇可怜。而是因为看见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告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释放其对教学及学生的枉我大爱,所以潸然泪下。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从孔子那里得到了无限的感动,而常常精疲力尽的教师也确实需要被感动。<br>  至于教师精神上的大困惑,尤其是从教一生究竟能经历多少值得珍惜的事情,教师如何对待其所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教师来说究竟有何意义等问题领域,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再正确不过的回答。因此,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成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为什么对教师的心灵、精神及知性生活来说,看似平淡无奇的论语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甚至有人认为写了200多年才完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br>  半部论语治天下。 </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font></h1> <h1><br></h1>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和他的弟子。</span>颜渊,子路,子贡,曾子。</h1><h1>春秋后期,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高贵的世系、受过教育,可以被称作贵族,但却很贫穷,实际的社会处境和普通平民差不多,这样的破落贵族后裔组成了贫困的士阶层。孔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如此绅士背景,没有带给孔子什么实际的社会地位,曾经的贫贱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就可以做他的学生。</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的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p> <h1><font color="#39b54a">孔子的两个故事。一不问马,二亲眼所见,未必真实。<br></font><font color="#39b54a">人文底蕴,是最重要的教育能力,最宝贵的教育品质,最深厚的教育传承。</font></h1> 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呢,就用仁来解决,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br> <br>这个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那么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的按照该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伟大,他说仁爱的仁,就是我们这个做人的人,只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当有爱心,那么有爱心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就是孝亲,就是孝敬父母。 仁:心之德,人人固有,人人可修。仁,原为果仁,是生命最初的样子,亦是种子,是生生不息,是生命的根本。仁是生,是活气。故仁有柔嫩、真挚的涵义。仁,是一团和气,是安畅温和的样子,而不仁则淹滞矣。仁,是一团活气,是活泼灵敏的样子,不仁就是麻木呆板的样子。仁亦是一团生气,给四周带来新的生机;而不仁之则是颓唐陈腐的暮气。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都自此发源。<div><br></div><div><h1><font color="#39b54a">仁是需要不断修练的,从修己到安人,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如何修己?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font></h1><br><h1><font color="#ed230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font>(《论语.雍也》)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君子学而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h1></div> <p class="ql-block">探究:中共领袖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看法。</p> 习近平所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iv><br></div><div>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道德却不断滑坡:社会上,老人家跌倒了,路人却在犹豫要不要扶;市场上,商品流通了,“地沟油”却不断侵蚀我们的餐桌;官场上,不少官员顶着“红帽子”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此种现象,不一而足。反观于此,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建精神道统,迫不及待。<br><br>  但历史的创造,从来不是“无中生有”;重建道统,首先需要回望历史。习近平要“仔细看看”有关孔子的书,深意正在于此: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支撑。<br><br>  不可否认,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虽然巨浪淘沙,但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文化糟粕?无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应该是有所鉴别的对待、有所鉴别的继承,而不是“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不是回到过去,厚古薄今、以古非今。<br></div><div><br></div><div><h1><font color="#39b54a">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比如“协和万邦”“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习近平近日在印度访问时,即引用俗语“邻居好,赛金宝”谈中印关系。而中国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也让中国更能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正视文明的多样性,不是以一个文明消灭另一个文明,不是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是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魏晋时期,佛教东传,吸收了不少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宋明时期,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  思想的力量不在于造成“文明冲突”,而在于让人们找到不同价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文明之间的“永久和平”。当“西方中心主义”“历史终结论”席卷世界,在各地造成种种流血和冲突,染红了世界版图之时,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尤为可贵,儒家的世界意义也就凸现了出来。</font></h1><br></div> 今天,全世界4000多所孔子学院业已建成,联合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作为施政理念。<br><br>孔子走了,走了2500多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说,他的文化贡献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光耀后世,泽被千秋,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br><br>孔子逝世后十年,地球另一边又一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横空出世。东西方的两颗巨星出生于同一世纪,这是上苍对人类的莫大恩赐,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在银河系里这颗小小的星球上永远闪耀着,照彻环宇,光芒万丈! 三点建议:<br>1.把我们的教育方针倒背如流,细心感悟,努力践行。<br>2.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做一件事,必须做一件事。<br>3.潜心研究和揣摩一批古今中外名教师,他们的人格,思想,作派、逸闻趣事。变成从教生涯汲取营养的重要来源。 <p class="ql-block">题外话:孔子是个四有好老师吗?</p><p class="ql-block">1、理想信念。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和而不同,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礼乐教化,建立和谐社会,大同社会。中国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越来越接近孔夫子的理想了。这个理想孕育了两千五百多年,终于要到实现的那一天了。甚至可以说,今天复兴梦的火种就是从孔子那里代代绵延下来的。</p><p class="ql-block">2、道德情操,杀生成仁,舍生取义,重义轻到。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这种精神的发扬和光大。</p><p class="ql-block">3、扎实学识。六艺精通(全面发展),编订五经。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p><p class="ql-block">4、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