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齐河华店张清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冷》</b></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冬天比现在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形容脚冷,习惯说“冻得就像猫咬着一样!”天刚冷,手就冻得红肿,像小馒头,随着温度降低,慢慢地溃烂。脸也是先红肿、发硬,接着出现疙瘩,最后溃烂结痂。很多孩子到了成年人,脸上还留着冻伤的疤痕。脚冻了以后,白天疼,晚上暖和过来出奇得痒,挠痒挠出血来还是痒。大人孩子的棉袄袖子都特别长,手藏在里面,干活、拿东西才伸出来。大人都给小孩子做一截袖子抄手用。后来有了棉手套,厚厚的,有蓝色的,军绿色的,两只手套用一个绳子连着,挎在脖子上,闲着没事戴着手套,忙时两只手套在腰际荡来荡去。冬天,柴火做饭都不够用,没有用来取暖的。屋里也冷得厉害,不会跑的孩子和老人干脆捂着破被子坐在床上玩。一家人最感觉暖和的时候就是在厨房里(当时称饭屋),掀开锅盖的一刹那,蒸汽充满的整个房间,一家人坐在矮凳上,围在锅台旁,暖融融的感觉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待在家里也冷,干脆就出去玩。出去玩取暖的方式很多。挤摞摞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许多人并排倚在墙上,一起往中间挤,看里面的人谁最先被挤出来,挤出来的人再跑到两边往里挤。一边挤一边“一——二”喊着号子。不一会儿就满脸通红、浑身暖和。另一种取暖的方法就是跺脚,一群人集中到空场子中央,一声“一——二”,都扑通扑通跺起脚来,有的比跺得快慢,有时比跺得高低。记得在学校里,脚冷了,老师还让我们一起跺脚,不一会儿就满屋子尘土飞扬,孩子们笑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午后,倚在背风向阳的草垛前,聊一聊家长里短、国家大事。稍大点的孩子,会到地里去玩“开坷垃仗”。七八十年代,大量种植棉花,冬天,地翻起来闲着,满地的土坷垃。孩子们找出两个队长,各自挑选队员,然后以沟为界。战斗开始了,各方队员捡起地里的土坷垃投向对方,看谁越过沟将对方击退。大大小小的坷垃飞向对方,落地击起的的土沫像战场上腾起的阵阵硝烟。孩子们的喊叫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土坷垃比较松软,偶尔被击中也无大碍,弄一身土罢了。一场战斗下来,双方队员均热汗直流,脸上的汗珠顺着脖子从棉袄领口流到身上。累了就到向阳的河沿上,躺在松软的干草坡上休息一会儿。北风在头顶上呼呼刮过,太阳晒得浑身热乎乎的,有玩累了的孩子竟呼呼地打起了呼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冬天没那么冷了。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于“气候变暖”的说法感受特别深,甚至保留着冷的印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