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解读《千字文》

秀莲

<p class="ql-block">在很久很久以前,同事介绍我买了一套中国****编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教材,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指定用书,当初是为孩子买的,孩子不曾多看,我也如此!三年前我走近经典,这套书的利用率才渐渐地高了起来,老实说开始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为二三年级设计的蒙学教材我有些不屑,总是喜欢看些高大上貌似能为自己装门面的“四书五经”,然而不经意间走近了《千字文》,我才看到了自己的无知......</p><p class="ql-block">随着老师的分析,才知道周兴嗣一夜之间为梁武帝的儿子们编写的《千字文》立意竟是《大学》,通过老师讲解才领略到周老先生才学!</p><p class="ql-block">这一千个字是当初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的不重复的一千个字,这一千个字字字孤立,互不连属,编写成有文理的四字韵文难度可想而知,难怪这位博学多才,文思敏捷,颇得梁武帝萧衍赏识和称誉的先生虽一夜功夫就编缀成这本南北朝流传至今的《千字文》,但也因用脑过度,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p><p class="ql-block">对于《千字文》,很多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分段方法,我也曾尝试过去记诵,但终没有达成目标,这一次随着教授的分析,我了解的《千字文》的立意竟是《大学》之后,结合自己对《大学》粗浅的理解,在老师将它的段落根据韵脚分成八段之后,我似乎领悟到一点点先生的创作过程,透过一个个典故,我终于把过去视作小儿科不屑于看的《千字文》通了一遍,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今天把老师对《千字文》的讲解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和我一样满怀信心但迷茫无助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千字文全文根据韵脚分成八个段落,它的架构和《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总论三才。(天地玄黄—诗赞羔羊。下平七阳韵)</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纲常五伦(君臣、父子)(景行维贤—去而已詠。去声二十四敬韵)</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纲常五伦(夫妇、兄弟、朋友)(乐殊贵贱—好爵自縻。上平四支韵)</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治平天下(都邑华夏—岩岫杳冥。下平八庚韵)</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农为治本(治本于农—解俎谁逼。入声十三职韵)</p><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行藏有据(索居闲处—凌摩绛霄。下平二萧韵)</p><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齐家有道(耽读完市—捕获叛亡。下平七阳韵)</p><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结劝勤学(布射僚丸—愚蒙等诮。去声十八萧韵)</p><p class="ql-block">(补余:谓语助者,焉哉乎也)</p><p class="ql-block">我一直比较纳闷,跨越时空,老师如何读懂了先生的心的?在讲座最后,老师揭晓了答案,四年论语班学习,两年夜大学习,三年硕士学习,三年博士学习。这十二年对古籍的研读,透过文字,有如时时与圣贤对话一般。对于科班出身的老师尚且如此努力,方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更何况我自己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年多的学习,我觉得很艰难,但感恩自己的坚持,哪怕是可怜的一点点收获,也足以带我走出了过去的阴霾。用3M和4Book武装自己!</p><p class="ql-block">3M---change your mind.</p><p class="ql-block">open your mind.</p><p class="ql-block">formate your mind.</p><p class="ql-block">4Book——《大学》《中庸》《论语》《孟子》。</p><p class="ql-block">真正体会那种无“孔”不入,有“孟”最美的境界,养自己的浩然正气,用一颗虔诚的心、恭敬的心、感恩的心去面对余生的每一天!想起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