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扬州、苏州四日游(下)

园丁

<p class="ql-block">2月13日下午,我们还游览扬州个园。</p> <p class="ql-block">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和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个园”铭牌石碑。</p> <p class="ql-block">王秀春老师在个园门前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镌刻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个园简介及简图。</p> <p class="ql-block">个园住宅区的美食店。</p> <p class="ql-block">王秀春老师在美食店前面游逛。</p> <p class="ql-block">个园里面的民俗演出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观众席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从住宅区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个园里面的秀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个园里的特色景点:</p> <p class="ql-block">抱山楼</p><p class="ql-block">抱山楼是一座七楹长楼,艮跨在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p><p class="ql-block">抱山楼在空间上连接两山,楼前长廊环绕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在抱山楼长廊上可共赏夏秋两景,因此被今人戏称为“时空隧道”。楼下走廊的南墙上,镶嵌清人刘凤浩撰写的《竹石记》刻石。</p> <p class="ql-block">清漪亭</p><p class="ql-block">清漪亭是一个挺拔端庄六角小亭,站在亭下可揽全园风光。清漪亭的周围,布置了许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弯绿水所环抱,清漪亭便在重重拱卫之下凸显娇美。张说、秦系句题扬州个园清漪亭:天气涵竹气;山光满湖光。</p> <p class="ql-block">丛书楼</p><p class="ql-block">个园对面,东关街南,是扬州另一大盐商马日绾和马日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旧址。小玲珑山馆之丛书楼,藏书有“甲大江南北”之称。后来,马氏家族伴随着扬州盐运的衰颓日趋萧条,小玲珑山馆几经转手,最后被黄至筠买了下来,作为别院,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住秋阁</p><p class="ql-block">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庭院最东面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p><p class="ql-block">阁前“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的楹联为郑燮(郑板桥)所题。</p> <p class="ql-block">宜雨轩</p><p class="ql-block">个园的四季园正中间为“宜雨轩”,东阔三楹,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p><p class="ql-block">轩的屋顶铺的是扬州常见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扬,东西两面墙上保留有几块建园时从法国进口的花玻璃。</p><p class="ql-block">宜雨轩是园主接待宾客的场所,轩前有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p> <p class="ql-block">觅句廊</p><p class="ql-block">觅句廊有曲廊和小阁数间,是主人寻觅诗句的地方,廊上悬一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p><p class="ql-block">觅句廊与西路建筑相连,向西北可通夏山,向北可通“四季假山”的主建筑宜雨轩,向东可通春山、冬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扬州个园简介</p><p class="ql-block">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曾荣获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它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p><p class="ql-block">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用笋石、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p><p class="ql-block">2005年,个园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2016年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刘凤诰所撰《个园记》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个园卖给镇江丹徒盐商李文安,后李家负官债,军阀徐宝山逼李家用个园抵债。</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个园曾遭兵焚,虽无多大损坏,但也逐步走向萧条。建国后几经修复,重见盛景。</p><p class="ql-block">1913年徐宝山被革命党炸死,1926年李家让出个园。之后个园又几易其主,曾先后属于李氏、朱氏等。</p><p class="ql-block">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5年,个园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3年,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项目之一的 “个园史料馆”正式建成并开放,位于个园南部住宅区。</p><p class="ql-block">2013年,电视艺术片《扬州个园》在美国获得了第46届休斯顿国际电影电视节本类组别最高级别的“worldfest雷米奖”。</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24日,历时半年的个园复原模型制作工作完工,完整再现了个园五路住宅和四季假山,呈现了贯穿五路住宅和四季假山的复道回廊,恢复了不少个园已经荒废的元素。</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15日,在中国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2016)所发布的14条京杭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中,有4条线路将扬州作为其中重要一站,扬州个园亦被列入其中。</p><p class="ql-block">(选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扬州的游览活动之后,我们乘车前往苏州住宿。</p> <p class="ql-block">2月14日上午,我们首先游览了苏州虎丘。</p> <p class="ql-block">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享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虎丘铭牌石碑前面留影。</p> <p class="ql-block">虎丘“吴中第一山”牌坊。</p> <p class="ql-block">  虎丘塔</p><p class="ql-block">虎丘塔是古老苏州的象征,原名“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虎丘塔为一七层八面建筑,塔高47.7米。它的塔身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和历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这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虎丘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我们到那里游览时虎丘塔正在进行维修,我们只好观看被围在脚手架之中的虎丘塔。</p> <p class="ql-block">虎丘小武当</p><p class="ql-block">这座三门四柱的青石石牌坊名叫小武当。牌坊前面有一石桥,后面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原来还有中和井,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p><p class="ql-block">武当山是海内名山之一,在湖北均县,旧属楚国,以风景幽深、道观宏伟而著称。此处题字,指明了小武当的特色有似于湖北武当山。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今天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王子吴鼎</p> <p class="ql-block">虎丘致爽阁</p><p class="ql-block">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点,旧为“小五台”,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此外高阁幽雅,平台旷朗,俯瞰平畴远野,令人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p><p class="ql-block">剑池是虎丘第二大著名景点。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二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三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掘而成。而实际上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这四字把剑池的景色完全概括出来: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见流泉。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生公讲台</p><p class="ql-block">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讲经。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时节,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虎丘剑池和生公讲台前面留影。</p> <p class="ql-block">虎丘古真娘墓</p><p class="ql-block">真娘确有其人,原名胡瑞珍,北方人,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时,随同亲戚逃亡来到苏州,不幸坠入苏州阊门外的一个妓院——“乐云楼”。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是苏州一位绝色佳丽。当时苏州有个大财主,名叫王荫祥,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这次难以逃避,为保贞洁上吊自尽。这件事使王荫祥内心大受震惊,于是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并且发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p><p class="ql-block">真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她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海陵陈鐄访得遗址,建亭其上,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断梁殿</p><p class="ql-block">“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殿的主梁是断开的,用两根木料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的是“挑梁式”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和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全殿没有任何金属构件加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p><p class="ql-block">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碑石,它们会发出咚咚的回声,所以又叫响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拥翠山庄</p><p class="ql-block">拥翠山庄大门两侧的墙面上有“龙、虎” 和 “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p><p class="ql-block">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憨憨泉</p><p class="ql-block">该景点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梁代的著名高僧,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憨憨挑水途经这里,坐下来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梦中他梦见一位高僧,告诉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来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并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地下一定有水,于是就用挑水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据说泉水治好了憨憨的眼睛,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憨憨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虎丘试剑石</p><p class="ql-block">“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一巨石中裂如宝剑所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巨石一劈为二。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二仙亭</p><p class="ql-block">这个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个樵夫看到了,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樵夫看完一盘棋后回家,可是村里人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亭中有两幅对联,其中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丘千人石</p><p class="ql-block">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是胡缵宗所书。</p><p class="ql-block">相传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准备将其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想,众工匠都知我父墓地所在,假如有朝一日他们手头缺钱,很有可能结伴前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设宴款待这1000多名工匠,并请他们观看鹤舞直到深夜。趁夜深人静时,命官兵将他们统统杀死。据说当时工匠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这块石头,它仍然是红色。这当然不是因为古代工匠的鲜血,而是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原本就是红色。最为奇怪的是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虎丘旁边山塘河岸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简介</p><p class="ql-block">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p><p class="ql-block">虎丘山的高度仅有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p><p class="ql-block">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 “西溪环翠” 和 “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7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二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p><p class="ql-block">虎丘山的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和剑池等山石均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p><p class="ql-block">虎丘山风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选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百度百科中有关公园虎丘山风景区的简介文字水平太差了,完全是微信小编水准。没办法,我只得作大量的删减修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虎丘山风景区的游览活动之后,我们前往苏州七里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七里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修建,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p><p class="ql-block">2010年,山塘街获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山塘街被中国住建部和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七里山塘街入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王秀春老师在七里山塘牌匾前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山塘岸边休息。</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一个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山塘上的一座拱桥。</p> <p class="ql-block">山塘里航行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山塘街上。</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上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供游客观看西洋镜的摊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唐少傅白公祠。</p> <p class="ql-block">白公祠的外墙。</p> <p class="ql-block">祠堂院子里的白居易塑像。</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的白居易塑像。</p> <p class="ql-block">白公祠后的高塔。</p> <p class="ql-block">“阖阊接路”牌坊。</p> <p class="ql-block">七里山塘街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山塘街改为弹石路。</p><p class="ql-block">1956年,山塘街(渡僧桥至山塘桥段)拓宽,改为沥青路面。</p><p class="ql-block">1981年,山塘街(山塘桥至白姆桥段)砌花岗条石路面。</p><p class="ql-block">1985年,山塘街(普济桥至西山庙桥段)砌石驳岸,铺小方石路面。</p><p class="ql-block">1992年,山塘街(虎丘以西210米段)进行改造,形成明清风格的商业街。</p><p class="ql-block">1996—1997年,山塘街(白姆桥至普济桥段)改建为六角道板路面。现主要路面全为条形石板铺就,门牌总数为948号。</p><p class="ql-block">2002年6月18日,山塘街启动保护性修复。</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山塘街(新民桥至彩云桥段)风貌整治项目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山塘街(新民桥至彩云桥段)风貌整治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阊门外西北,东起阊胥路北首渡僧桥,西到虎丘西南麓西山庙桥。山塘街全长3600米,约合7华里,宽2—6.8米,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p><p class="ql-block">山塘街上河道多桥多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苏州这个水城的街巷特点。其河道逶迤平行,绵延至虎丘长达七里。山塘河的东段民居大多都是临水构筑,水榭和水阁都是由木桩支撑着的。河的西段水面则疏朗宽阔,两岸种植花木绿树。水面上横跨的古桥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p><p class="ql-block">山塘沿街两侧的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修建的,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其单门面种类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和雀宿檐门等。建筑入口有门厅、轿厅、花厅、楼厅等三到五进,有些住宅则拥有七进,前后两巷相通。在纵贯线上,明代的建筑几乎都是一路的,但到了清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崇尚奢侈,所以就出现了三路、五路。备弄的设立在纵横交错的各路之间,往往是由备弄隔开的。弄不但是建筑的前后进通道,又起到了各路间的消防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山塘向来是帝王国君和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无论是乾隆康熙,亦或是伯虎秋香,都曾流连于山塘河两岸。</p><p class="ql-block">中学语文课本中提到的《五人墓碑记》、弹词名篇《玉蜻蜓》中的经典段落《桐桥得子》、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和他家的祖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野芳浜处的陈圆圆董小宛,皆与山塘有关。</p><p class="ql-block">(选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又游览了苏州拙政园。</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p><p class="ql-block">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p><p class="ql-block">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拙政园于1961年3月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和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和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p><p class="ql-block">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p><p class="ql-block">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p><p class="ql-block">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p><p class="ql-block">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p><p class="ql-block">(选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当天下午我们要返回镇江,所以在拙政园游览的比较仓促。而且,吴主任因学校有事提前返津了,我们接下来的参观游览活动由王秀春老师负责。</p> <p class="ql-block">2月15日上午,我们游览了镇江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上,高44米,周520米,距市中心3公里。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和方丈室等。</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晋代,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和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p><p class="ql-block">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我们五位督导在金山寺前面留影。</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大门上方有一横匾,上面题写着“雄跨东南二百州”。</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香火很旺。</p> <p class="ql-block">我在江天禅寺牌楼前面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于金山山脚处,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大殿更加坚固庄严。</p><p class="ql-block">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山宝塔位于镇江西郊金山风景区金山寺内。据《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和“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按照古代佛教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现在这座塔是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向北京朝廷呼吁,受命募捐重建的。当时隐儒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成,即现在的慈寿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芙蓉楼</p><p class="ql-block">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龙标为唐代县名,今湖南黔阳,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与《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中的丹阳不符,故《芙蓉楼送辛渐》所述为镇江的芙蓉楼。</p><p class="ql-block">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p><p class="ql-block">芙蓉楼系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楼中央,高悬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芙蓉楼”三个大字,为名楼增辉添彩。在芙蓉楼的两侧,有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犄角之势,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家,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古建筑,明正统年间建,清同治八年重建,正面墙上刻有赵朴初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文革”中四大天王像被全部砸毁,后来修复。</p> <p class="ql-block">到天王殿游览的人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我在观音阁外面留影。</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古法海洞</p><p class="ql-block">藏于山上的各处洞穴,每一个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除法海洞外,还有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共称金山“四大名洞”。</p><p class="ql-block">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或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也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相传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p><p class="ql-block">法海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p><p class="ql-block">法海是金山寺开山祖师,为了该寺院的创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在《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却把法海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当然,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同时在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印山房</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柱</p> <p class="ql-block">水陆普度大斋盛会道场</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简介</p><p class="ql-block">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一。它雄踞于镇江市区西北, 属国家5A级风景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金山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名胜之最"。</p><p class="ql-block">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p><p class="ql-block">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中国所有的寺庙山门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金山高仅44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这是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造成视错觉,将塔的高度也计在山的高度内了。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了“金山寺裹山”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江天禅寺即金山寺,最初金山寺庙始建于四世纪前半叶东晋明帝时期,名为泽心寺,历史上曾七度毁建,却声誉曰隆,代代有高僧。</p><p class="ql-block">(选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到镇江燕春楼饭店用午餐(据说是当地最有名的饭店),品尝那里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月15日下午,我们乘坐高铁列车返津。这次镇江—扬州—苏州旅游活动完美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