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回芦笙手

长天孤鹜

来回于柳州,或匆匆忙忙地路过,或暂留几日后离开,这样的情形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而这一次算得上特殊,也算得上意外,因为我有幸当了一回上台表演的芦笙手。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于此次而言,因为本没有特别紧要之事赶忙着要完成,这里的“早”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但我还是想用“巧”字用来形容,也许这才是最为恰合贴切吧!<br> 据金城兄介绍,2021年柳州市花为媒“云赏美丽乡村”柳北区金钉子篇系列活动将在北岸村举行。柳北(香兰)芦笙俱乐部即将派遣一支芦笙队伍参加演出,而我所在的村寨拱洞乡龙培驻柳芦笙队其他队员皆因事未能参加,问我能否愿意作为代表参加。其实这样的活动,我有幸参加过两次,一次是在柳江百朋壮乡,一次是在柳城古砦仫佬族乡,只不过是作为随团的观众身份,也会偶尔拍照、摄影,但那是跟随着民族文化的足迹在异域他乡寻找一些写作的素材罢了。而作为直接上台的表演者,我曾有过一些想法,但却不曾实践过,以致于后面干脆连想也懒得想了,更何况在这么隆重的稠人广众的场合、众目睽睽之下的舞台上呢!当然,若换个角度来说,一个自幼深受芦笙文化熏陶的人,芦笙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自然也不算陌生,于是便欣然承应了。 据金城兄介绍,2021年柳州市花为媒“云赏美丽乡村”柳北区金钉子篇系列活动将在北岸村举行。柳北(香兰)芦笙俱乐部即将派遣一支芦笙队伍参加演出,而我所在的村寨拱洞乡龙培驻柳芦笙队其他队员皆因事未能参加,问我能否愿意作为代表参加。其实这样的活动,我有幸参加过两次,一次是在柳江百朋壮乡,一次是在柳城古砦仫佬族乡,只不过是作为随团的观众身份,也会偶尔拍照、摄影,但那是跟随着民族文化的足迹在异域他乡寻找一些写作的素材罢了。而作为直接上台的表演者,我曾有过一些想法,但却不曾实践过,以致于后面干脆连想也懒得想了,更何况在这么隆重的稠人广众的场合、众目睽睽之下的舞台上呢!当然,若换个角度来说,一个自幼深受芦笙文化熏陶的人,芦笙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自然也不算陌生,于是便欣然承应了。 北岸村地处柳州市郊东北部,东临柳江,南近鹧鸪江。起伏的小山丘环绕村头,天然的松树林和稠密的桉树林随着山体向远处延展而去。北岸村是“美丽柳州”乡村建设综合示范村,小龙虾养殖和农庄休闲娱乐是其重要的特色产业。本次活动的主旨正是展示了来自各城区、县区的代表带来的产品进行展销,分享经验与成果。与我同行的同村杨雪芳和杨飞咪也带去了少数民族服饰,这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产品。遗憾的是,农产品展销过多,而留给自由展销的空间实在太窄了。 活动在北岸村新建成的丰收广场上举行。广场上搭建一个铺着鲜红地毯的舞台。柳北(香兰)芦笙表演队遵照苗族传统的待客礼仪,一进入北岸村广场便吹起了迎宾曲,踏歌起舞。这是遵照苗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表达对主人尊重之意,也传达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待客之道。在舞台上男生吹奏芦笙,女生跳起芦笙踩堂舞。这是一种融入现代化元素的芦笙舞蹈。 参加此次活动的男芦笙队员主要有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高培驻柳芦笙队、白云驻柳高应芦笙队、白云黄后驻柳芦笙队、红水芝东驻柳芦笙队、大年林浪驻柳芦笙队、安太尧信驻柳芦笙队等驻柳芦笙队以及柳北(香兰)芦笙协会的理事会成员等不同的队员组合而成。而我作为拱洞龙培驻柳芦笙队代表参加,既是鞭策更是交流学习。可以说,这是一支驻柳芦笙“联盟队”。女舞蹈队来自大浪高培驻柳芦笙队。她们曾在各地不同的舞台参加过不少的芦笙表演,是一支近乎专业水平的芦笙舞蹈队。不仅舞姿轻盈、婀娜柔美,而且活泼开朗、美丽大方。而男队员虽然是来自不同地域的芦笙队员,但是基本上都是各驻柳芦笙队的主要负责人,其芦笙水平可以称得上“专家”级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唯独我的资历最浅。但因人员之故,又时间之紧,其实也已经不容太多挑剔的空间了,权当一回“滥竽充数”的芦笙手吧!因为我深知,这是从理论到实践学习芦笙、践行芦笙、体验芦笙的最好机会。 芦笙,在我们这一代人,既是熟悉又是陌生。也许是因为常年在外,也许另有其他原因吧,但真正接触者实际并不多。之所以感到熟悉,是因为自幼生长在苗乡里,笙歌基本伴随着成长的脚步;而陌生则是它的乐理似乎隔着一层薄雾,给人一些朦胧之感,让人无法走进它神秘而深层的内质。所幸之事,在今年五月份,应受融水民族高中的邀请,我到融水作了一次讲座,期间在民高老师俊杰兄的陪伴下游步到梦呜苗寨,便买下了一把六管六音小芦笙。回到南京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苗族芦笙乐谱上。 经过研究发现,其实苗族的六管六音小芦笙的发音与汉族所谓的古代五音是可以直接对应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就是苗族六管六音芦笙的五音。苗族六管小芦笙发六个音,音阶分别为1(do)、2(re)、3(mi)、5(sol)、6(la),而中间的长管显得厚重低沉,实际上是6(la)的低音。一般在苗曲演奏中,长管的6(la)与短管的6(la)的节奏按合是一致的。通常情况下,只有起奏的芦笙领引人才使用这种六管六音小型芦笙,而对于我们普通吹奏者只要掌握大型的六管三音芦笙就可以了。大型的芦笙有六管,但是只有三管安上簧片,也就是只有三个音阶,分别是1(do)、2(re)、6(la),并且在管头上安装共鸣管,具有扩音的效用。我想,只要弄通了这些乐理之后,不管是吹传统的苗曲,还是“嘟嘟曲”,抑或现代的舞曲,只要对词不那么陌生,且肯下功夫,后面的吹奏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也正是我敢于参加此次柳北(香兰)芦笙活动的自信所在吧!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数量增多的趋势,来自不同地方的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聚居在柳州的人数也逐渐的增多起来,各不同地方的民族文化随着他们的迁居而走进了城市,与城市的都市文化一起,有了交往、交流的机会,成为都市里绚丽多姿的文化特色。这些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不同地方的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芦笙。可以说,芦笙是他们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代表。 在柳北区香兰村一带由一批芦笙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芦笙俱乐部,人们习惯简称柳北区(香兰)芦笙协会。这个由芦笙爱好者组建的俱乐部秉持着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以推进少数民族芦笙文化为特色,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芦笙爱好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夕阳斜落,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热闹的城市上空渐渐地拉下白日里喧嚣的帷幕,而在柳北香兰村一带却逐渐地热闹起来了。散居各地的人们陆续从不同的地方涌来,相聚在基地上奏起了芦笙。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村寨,甚至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自愿接受芦笙的共同召唤。芦笙,如同一支无形的手在他们心底里招摇,于是便不约而同地赶赴而来了。在白日里,他们都奔波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与城市里每一位忙碌的市民一样,为着理想奔忙,为着生活打拼,为着城市建设奔赴在平凡的岗位上。只有在夜幕拉开之时,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儿,古老的笙歌似乎在心底里飘扬起来,便又拿起挚爱的芦笙,奏起了悠扬的民族乐器,跳起了优美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