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家乡(4) 油饼飘香

神韵秋风

<p class="ql-block"> 油 饼 飘 香</p><p class="ql-block"> 贾 满 红</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毕先风老人入葬的日子 。看到院落里忙忙碌碌人,心里感到无限悲痛。在殡葬典礼的大棚中,棺材前看到老人慈祥的面目,就想到她煮油饼的手艺,油饼飘香在村庄中持续了30多年……</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她出生于潞城镇槐树岭村,与我村相距15里,至今还是一条羊肠小道。道路的阻隔没有妨碍爱情的力量,18岁嫁入我村,一辈子待在山沟里。一米七高的身材,姣好的容貌,在我村的女人中真是鹤立鸡群。刚刚嫁入我村 ,村妇暗暗吃惊,不由心生嫉妒,悄悄叫她“夜圪杈。”别看她身材高,性格却很温柔,说话语声低,帮人很随意,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号渐渐消失。 </p><p class="ql-block"> 在集体年代,她参加劳动,从来不惜力气,与妇女在一起干活,总比别的妇女农活干出很多。后来靠评工记分,她常常与男人干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她不仅个子高,而且心灵手巧。从60年代开始,村中的青年男女订婚,都要煮油饼家家发送,既是庆贺也是通知。主要亲戚数量不限 ,一般农户送去两个。当年煮油饼没有白面,全靠自己种植的谷子或黍碾成米,再用温水泡涨泡透,凉净水到碾上或磨坊罗下面。开始煮油饼,先焖一锅小米饭,比平常吃饭硬一点,待焖熟后,把焖饭倒入盆里,热焖饭加凉水,凉了的焖饭加热水,把备好的面与焖饭搅拌,掌握好稀稠,放入花椒盐即可。待烧的油锅开始温滚,用手在盆里挖一团面,放在手心拍成一个七八厘米大的面饼,轻轻放入油锅。若面饼沾手,预备一个碗,倒上水后再倒一层油,防止面沾手。油饼先沉锅底,顺着水分蒸发,油饼渐渐往上漂,待漏出油面,拿一双筷子,对油饼表面来回拨,拨着拨着油饼鼓肚,翻一下继续拨,油饼两面鼓肚,像一个拨浪鼓 ,看到颜色变化即熟。煮出的油饼,只要不相互挤压,放几天油饼也不瘪。</p><p class="ql-block"> 她最初在男女订婚的帮忙中,择各家之长,创独门技艺,后来家家请她煮油饼,一煮就是三十多年。80年代后,土地实行责任制,家家逐渐吃到了白面,油饼的米面用白面代替,油饼也越煮越大,一个人工作还得配一个助手。她原来由两手拍油饼,后来利用起了锅盖。七八厘米大的油饼拍成了20厘米大,煮出的油饼,一个碗盛不下一个。后来订婚送油饼,不再擓篮子,而是提着筐。送着送着唱出了一首童谣:</p><p class="ql-block"> 先风油饼大又香,</p><p class="ql-block"> 不再擓篮提着筐。</p><p class="ql-block"> 油饼不是先风煮,</p><p class="ql-block"> 一定婚事不顺当。</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订婚时就是毕先风老人煮的油饼。</p><p class="ql-block"> 毕先风老人走了,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用一双勤劳的双手,让油饼满村飘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她80岁拍下的照片,虽然失去丈夫十几年,一直是独立生活,从来不想为儿女增加负担。</p> <p class="ql-block">下载图片,毕先风煮的油饼又大又饱满。</p> <p class="ql-block">老人走了。</p> <p class="ql-block">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