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萧耀南</p><p class="ql-block"> 图片:萧耀南/部分图片为网络截图</p><p class="ql-block"> 编辑:赵宗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6年前,我考取了空軍第十四航空学校,从此我就離开了父母,離开了故乡牛塘桥,长期在新疆工作直至退休。因路途遥远,当时交通也不便,国家规定每四年才能探親一次。我每次回家探親总要到牛塘桥上站站,看看家乡四周的变化,在桥上坐坐,到老街上去转转,回忆一下童年时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遗憾的是老牛塘桥已於1984年拆毁,最近又听说牛塘老街也要拆了,這样老牛塘桥就只留下記忆了。我对老牛塘桥更多的是童年的記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牛塘桥是横跨在武宜运河(南运河)上的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有100多年历史,它建筑壮观,结构牢固。桥面铺条石,宽4米左右,东坡有50个台阶,西坡有51个台阶(我小时候数过多次),两旁有石栏板和望柱,柱头上刻有石狮子,桥顶正中刻有八卦图案,两侧有可供行人休息的条石长凳。用石料砌成的圆形拱顶高6米左右,拱洞内西侧有纤道与岸上道路连通,纤夫可从桥洞内穿过,不必上桥解纤绳。大桥西面有一半月形分水河道,分水道两端各有一座"龙眼桥",可分流大桥的水量,减轻水流对大桥的冲击,特别是发大水时,便于船只通过。这是同类石拱桥少有的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牛塘桥是当地武宜河两岸方圆十里民众的必经之路,桥两端是集镇,习惯上所说的牛塘桥是指牛塘集镇,是一个江南水乡小镇。它位于常州市西南,距常州市十五华里,距湖塘镇八华里。牛塘镇的居民大多聚集在牛塘桥东西两侧,西侧沿河称为上塘,东侧是镇的中心(即牛塘老街)称为下塘。老街呈工字形,有四条很狭窄的巷子,分为南街和北街。正中间称为庙场,庙场即为牛塘镇的商业中心,每天早市庙场上摆满了各种菜摊、鱼摊,直到上午10点左右收摊,特别是每到逢六的日子(六上)整个老街都挤满了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牛塘桥临近常州,南靠滆湖,水路交通便利,来往客商很多,各類店铺也多。有南货店、百货店、杂货店、糕饼茶食店、肉店、豆腐店、药店、文具店、理发店、茶店;还有米店、小饭店、麻糕店、茧行等。我印象较深且有点名气的有太和堂药店、保和堂药店、周同和茶食店、有王敖甫家的茧行、冯洪兆的粮行、王振国家的文具店、王炳昌家的鼎通酱园、马富忠家的理发店、李仁大家的豆腐店、严龙兴和闵焕兴家的麻糕店、王杏妹家的茶店、卢荣大家的饭店、毛狗家的肉店等,还有一个供开水的老虎灶。早年牛塘桥的工业不多,印象较深的有黄恒兴油厂、贺恒泰油厂和大仁布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牛塘桥没有公路,前往常州城及其它乡镇都是步行,可走大路也可走小路。货物运输主要靠手提肩挑或木制独轮车。去常州城区则沿着武宜运河有一条条石铺的主要是供纤夫用的纤路,一般青壮年进城都走这条路。牛塘水路交通比较便利,老弱病幼进城去常州则一般都乘“班船”或“快船”。牛塘“班船”船主是许和定。船都是早晨出发,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常州普济桥(班船停泊处),下午3点从常州返回牛塘,来回都是靠摇橹和纤夫拉纤,航速十分缓慢。除牛塘“班船”外还可以乘坐丫河或厚恕的“班船”。还有过路的便船,只要打个招呼,他会靠岸让你乘坐。有的船主收钱,有的船主不收钱。当时邮政通信也是靠“快船”和“班船”传递邮件,送到太和堂药店,村民上街时到太和堂去自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常州开始有小火轮定时开往各地,经过牛塘并停靠的有茶食(嘉泽)班,埠头(湟里)班,溧阳班,张诸班,夏溪班等,轮船码头设在黄恒兴油厂码头,常州的轮船码头在西门表场,这样往返常州就方便多了。我在常州上学时每年寒暑假往返因有行李所以来回都会乘搭轮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抗战胜利,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送我到牛塘小学上学,一开始是上的半年级(即现在的学前班),直到1951年小学毕业。当时的校长是张秉翼,后为周谓方,蒋冠英。我记得的老师有徐进、姜思涛、闵英玉、徐剑秋等。牛塘小学的校址在牛塘庙场东面的原祠山庙小殿内。校门正对庙场,内有一座转盘楼,还有一排叫九间头的平房,后面有一个礼堂,大家叫它“乌龟楼”。礼堂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作为教室,中间有个大操场,当时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小学了。我在小学的学习成绩算是中上等,只有到四年级有一学期得过一次第1名。那时的学费叫朿脩,交不起束脩的,可以给学校的老师供饭代替交朿脩,学生家给老师们供飯,菜虽有葷有素,但老師们都非常守规矩及体恤百姓,只吃素菜(如豆腐、百叶、青菜、罗卜等),不动葷菜。那时能当老师的大多都是富家子女,穿戴整齐,很有修养,不愧是为人师表者。每天学生放学,老师都要把学生送出校门直到牛塘桥桥上,看着各路各村的孩子平安回家才离开。对学习成绩差的,作业做错的或犯错的学生,老师也给予体罚,一般是“立壁角”,或用竹板打手心,个别严重犯错的有时也打屁股,家长都能理解,从不埋怨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牛塘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时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牛塘北街头有一个简易的戏院,一个许鑫方的戲班子是唱滩簧的(即现在的锡剧)。逢年过节或农闲时间,还请一些草台班子来演出,穷人家的孩子没钱买戏票,经常去看放汤戏(即演出结束前半小时左右,可放没有票的人进去看戏)。牛塘附近塘口西山庙每逢开湖、封湖都要请人来演戏,牛塘的人都会赶过去看。我看过一次“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戏,印象很深。牛塘青云山庙每年清明有庙会、行会活动。清明前一天庙内有坐夜、念佛、宣卷活动,人流拥挤不堪。行会那天,附近四乡八方齐出动。有舞龙灯、耍狮子、掮云车、舞马叉、荡撸船、扮戏文、唱小调,抬着菩萨游街轉村,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这些都是当地百姓最喜欢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年春季还有放风筝活动。各村的风筝爱好者自己扎风筝,大的风筝有十几平方,晚上放鹞灯,每个风筝线上挂几十个小灯笼,各村比赛看谁家的鹞灯放得高灯掛得多。晚上站在牛塘桥上看四面八方放的鹞灯是很好的风景,如今想来都还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农闲时节,仙现桥大王庙和王敖甫家茧行,时有请说书先生來说书,大家晚上边喝着茶边嗑着瓜籽,听两个小时的说书,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娱乐享受。舞龙灯、跳狮子、敲锣鼓是当地过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娱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忆中,还有梅雨时节,因河水暴涨在牛塘桥洞中形成湍急的漩涡,来往船只在漩涡中打着转艰难前行;放学路过牛塘桥挤到人群中趴在桥两侧护栏上观看渔民撒网打鱼;夜晚站在牛塘桥上观赏武宜河两边一盏盏渔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牛塘桥原来的模样已渐渐消逝,留下的只有记忆和怀念。愿我的家乡牛塘桥越变越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