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彭绪吉先生遗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百年来,故乡彭家庄有着很多很多的历史传说与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热心传播者的口耳相传及记录、整理,延续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彭绪吉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整理、抄写的《彭阳之原》一文,则是所有传说故事中最为精彩、最为详细、最为吻合真实、最为珍贵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阳之原》对彭家庄彭姓始祖迁居始末;对明初社会背景特别是战乱灾荒;对小北庄环境、人文现象;对原庄土著人(坐地户)姓氏、分工、居住方位;对元末明初当地居民风俗习惯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介绍及形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阳之原》是彭家庄有史以来,第一部最早反映彭家庄历史与传说的文字资料。与其他的口耳相传方式比较,《彭阳之原》更显弥足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透过《彭阳之原》,它至少反映出以下历史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明初,全国大规模人口迁徙历史背景。彭姓始祖迁发过程及择居彭家庄详细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元末明初,彭家庄前身小北庄人口状况及战乱惨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猪头湾村和彭家庄前身小北庄村落的形成时间是一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阳夕(东庄)、西阳夕(西庄)两村远在元朝末期就有丁、李两姓氏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彭家庄村落的形成是从东向西,由北向南而逐步发展形成。东胡同北头彭荣干、彭绍礼、彭绍义家及林鸿福家,还有胡姓、陈姓及宫家胡同、油坊后,即“懒痞窝”以东,后街以北,是彭家庄前身一一小北庄居户的集中地,也是彭氏始祖最早的安居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明初小北庄姓氏有:林、陈、胡、傅、宫、李、佟、段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村东地名为“寺岩”的地方,元末明初,确有座寺庙(寺院),寺岩一名系由寺院演变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传说中的佟家坞村,在村西王家湾以西,西埠顶(无影山)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村内现有的风俗习惯及生活中礼仪往来与元未明初多相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彭阳”之称谓,源于迁居者彭宽择居的小北庄(后更名彭家庄)及阳南、阳北兄弟二人择居的东庄〈东阳西),西庄(西阳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这些历史信息对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文中还有些内容与事例令人费解如:陆齐状告朱元璋;六奇墓;朱元璋与其母居住长白山;红头苍蝇;枣强县、周口店等都有待进一步考究、探讨。但仍不失《彭阳之原》其历史作用及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绪吉先生出身彭氏家族名门大户。其九世祖彭震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名鼎鼎,在彭家庄属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十四年,彭震曾以“首事人、领袖”身份,重修姚家庄“白衣大士祠”。现仍存的姚家庄《重修白衣大士祠碑记》中记载:“此幸有彭子讳震,字警百者,乐善好施,曩以卖地四亩,为本祠善养。今又捐金二十,慨然倡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可见,彭震在当时拥有的财富及社会地位在彭家庄乃至周边邻近村庄罕有比肩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震一支、在彭家庄彭姓家族中其作用与影响巨大,清代及民国时期,彭家庄比较出名的历史人物、宅院建筑、财富积累、工商企业,专家学者等大都出自其支,有的则辉煌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见彭绪吉先生《彭阳之原》与家族优秀基因的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一个村庄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更与传播者家族的文化底蕴、修为有着直接影响。一个世代以乞讨度日,过了今天不说明日的家族(家庭)不可能留下传世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阳之原》文中,虽有多处需进-步考究、探讨或商榷,但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古人先哲对历史传说特别是对自己老祖宗史迹的记载是非常敬畏、审慎的。其实事求是、宁缺毋滥、一丝不苟之严谨非当今社会风气中追名逐利、卖弄显摆之辈所相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绪吉先生其大家族很早就设有学堂,重视家族后代子孙传统文化教育。他自幼读私塾,熟悉四书五经,爱好周易八卦,擅长毛笔小楷书写,在彭氏家族十六世子孙中亦属优秀之辈。30年代曾在博山经工营商,兴办实业,且有一定名气,与当时博山工商界有名的“八大名人”过从甚密。后又秘密与八路军联系交往做事。解放后,回村务农。60年代在村小学当校工,1966年在抄写、整理完《彭阳之原》三个月后,因病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绪吉先生去世后,其《彭阳之原》手稿由其长子彭延工保存。80年代初彭延工病逝,又由其长子彭迎宾保存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1997年,我在主编《山东邹平.周村 周氏家谱》时,自幼认识且熟悉的彭迎宾,真诚热情的支持我的工作,并郑重其事的把其祖父留下的《彭阳之原》手稿交由我,让我作为历史资料参考。我非常感激迎宾对我的信任、支持,详细阅读后,倍感资料的珍贵与难得!随收录在新续《山东邹平.周村 周氏家谱》一书附录中,并复制两份,长期保存。这也是彭绪吉先生《彭阳之原》资料第一次面世、向社会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东邹平.周村 周氏家谱》一书,多年前已被淄博市档案馆、淄博市图书馆以及淄川、周村、邹平等档案馆、图书馆收藏,即《彭阳之原》这一珍贵历史资料亦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阳之原》,是彭绪吉先生生前留给彭家庄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尚未挖掘、发现新史料之前也可以说是一份唯一的文字资料。其价值的珍贵与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乡土文化重视、研究的深入,及对历史资料认识的提高,会更加凸现。也相信,会被故乡更多有识之士重视与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阳之原》必将会为故乡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发挥着更加重要作用,产生更深刻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来,本人一直为家乡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耿耿于怀,致绵薄之力视为责任与义务,努力将先贤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加以整理、加工,把前人的成果与智慧,和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平台进行结合,予以传播、赓续、发扬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步构思,彭家庄历史与传说分为四部分内容即四篇,陆续公开,与乡亲们共同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具体题目暂定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彭绪吉与《彭阳之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祖居彭家庄百年以上姓氏溯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彭家庄古老传说精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再说历史. 彭家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衷心希望故乡年长者、知情者、爱好者、有志者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故乡厚重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鼓与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12月7日于张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彭绪吉先生《彭阳之原》手稿</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30年代与博山工商界“八大名人”合影前排右一为彭绪吉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彭 阳 之 原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彭绪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 style="font-size:22px;">一</b> </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 起兵灭元 国号大明 洪武二年 山东省尚有元兵残余联和当地居民群起反抗 洪武发兵 连袭山东三遍 兵士皆用红布挽头 名曰红头英 至山东省境界 夜晚附聚 白天出来 见人就杀 传说那时来了红头苍蝇 咬着人就死 其实不是 又传说洪武家贫 生于山东省长白山洞 与他母要饭常不得饱 十几岁就给富家放牛 后来上宏觉寺当了僧工 起兵灭元得天下 坐了明朝皇帝 怀恨山东人 此大袭山东之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全省 被洪武所发的红头英兵大袭三遍 山东省的人民死伤逃往 所有无几 洪武三年 这才自山西省往山东省迁发人民 迁移食宿费用皆由国供 沿途设立接送栈 至山东省境 有分发配司 导领员 指给向路 自择居地 建设材料遂便取使锄草种地三年不纳国税 被迁发者皆安心落户 不思故土 在山东成家立业 居住至今计算年数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二百六十七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共和国至一九六五年底是十六年 自洪武三年算 至今共计五百九十四年两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闻洪武三年春 有泰安州义士名陆齐者 至皇京进法司上讼当今朱元璋 惊动全朝文武官员 经法司提讯 将陆齐控诉当今大袭山东三遍事上奏 洪武证罪自带刑具招见陆齐云 发兵剿灭元兵 非是大袭山东也 将罪加给红头英 这才发出迁发令 补足山东人 迁发厚待或谓因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山西省枣强县 周口店姓彭名宽字忠实 兄弟二人 弟名彭厚县文学士时任周口店村正 家风孝友耕读门第 当时迁发令 凡有兄弟者留长迁次 先自兄弟多者迁 三二迁一 四五迁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日 彭厚接到被迁令 交代村政准备迁发 父母啼泣不愿 又加厚妻初生小孩尚未满月 违令不敢 行走有难 彭宽见有如此情况 自报县府代弟迁发 兄代弟迁 时所罕见 一方秤孝友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行期 彭宽率领一子一女及妻高氏 一车一担走向山东大路 亲朋邻里送出东门 惟弟彭厚与内兄高旺送至百里以外 洒泪而别 时值冬初昼短夜长 行走多日才至济南府 又分配上淄水县 到县后住居留所休息听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武四年春 县上发下第五批迁来者寻居证 是按全县十路 迁来者分成九组 彭宽 阳南等是第六组西北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日天气清和 彭宽伴同阳南 携带数日口粮及铺盖 黎明即出淄城 时值春初 杨花已开 近城庄村 明山前 冲山东 先迁来者各处皆有 正在建设者 整田者 南来北往喜笑天欢 二人一路观看时景 未觉劳累 走到凤凰山南 打开地图一看 再不远就是县边 天已日西可寻宿处 台头见福禄山下有一老者荷锄南行 紧行赶上 老者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请还家 南行里须 进庄一见墙倒屋塌 砖石满街 仅有人行小道 导至其家 屋舍整齐 鸡狗牛羊具全 粮食 器俱室内积满 老者叫家人设酒杀鸡 先汤豆付小食 彭 阳急忙阻挡 我俩中途已经吃饭二次 还不饥困 有自带干粮 仅做饮料即可 老者不听 卒用客待 盘碗丰满食尽复盛 招待尽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吉曰 看洪武坐殿一书 自初生要饭 放牛 偷锅当僧 起义灭元 说到坐殿 无有袭山东事明史 洪武三年 有自山西往山东迁民未叙其因 泰安州南有陆齐墓 也有说是六奇墓的 无碑可考 彭宽代弟迁发见彭氏祖谱 淄川县志上载元朝时县多名淄水 至明朝洪武四年改为淄川 自山西迁民一节叙说甚详 没有彭 阳之叙 有西北路胡成秋 林如春住小北庄离县三十五里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 阳住小北庄胡成秋家 晚饭后燃灯坐谈 彭向胡曰 如此大庄还有几家 迁发人有无来者 临近有什么庄 村庄西一片瓦房是啥庄名 我们带的路引地图上未有此 又非新建 当然不是新迁来者 胡答曰 大袭山东三遍 我亲眼见 此处遭害较深 因庄东有元朝僧庙名寺岩 洪武灭元以后 有元朝将兵冒充僧人暗出 破毁明政 剿袭时与明兵战斗数次始销灭 因此临近庄村无一正存者 小北庄被害更甚 一庄九十多户男女五百七十八口 所剩者胡林二家老幼十几个人 说着泪下 听者叹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人青年林如春 闻有迁客 跑来问讯 成秋介绍落坐曰 如春你常至西庄 皆知佟家细底 你说给二位迁客听听 如春曰 我闲时割些山草为卖马料 常至庄西佟家坞 他是洪武元年皇家将官之后 兄弟二人佟龙佟虎来此居住 或谓他不善 叫我看人故畏之 未见其作恶为非 说着天已不早 按置二位睡处 明辰饭后拿出路引图查看议上佟家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 阳 胡 三人议上佟家坞 胡老拿来一个坛子提着个包袱 彭 阳曰 我们带来干粮尚有一些 不必再带了 成秋说与官人来往需要礼物 带点方好 说话正待起身走出 小孩跑进来说 爷爷 外边来了两匹大马还骑着人 胡老一怔 接着胡儿进来说 佟家兄弟来了 荒忙去接佟氏兄弟 请至屋中落坐 献茶礼毕 彭 阳急忙过来见礼 二佟让坐 谓胡老曰 何不早报我知 胡答曰 本待去报 二位迁客又要亲去拜望 手指包礼曰 正待前往不想驾到有罪有罪 二佟笑曰 岂敢岂敢 门上来报 宫地方与林如春 傅夏 陈代冬要见 叫他进来 四人听说 来至屋内 宫地方荒忙给二佟叩礼 室小人多欲坐不能 佟龙曰 我俩回去 你们与二位迁客全上我庄去吧 说着即出门外骑马而走 众人送回彼此引见 连胡长子胡全福提着礼物共计八人一起上佟家坞来 地方头前引路 七人在后紧随走不多时 已至王家湾 佟氏兄弟出庄来接 众人荒忙过桥 约手相见 说声劳驾 进官宅让至客厅落坐 地方与胡儿冲茶倒水忙个不了 佟龙曰 猪首湾与我等不睦 今天 若是丁 李二姓再来岂不全人 说着 亲给彭 阳献茶 二人起立曰 远路迁人 叨扰过甚 于心不安 遂问曰说言 丁 李是谁 佟答曰 由此向北 有东西俩庄 还有两家姓丁姓李 土地广阔 就是人口太少 荒芜地土甚多 临近其他无淄人矣 天已中午 说声摆桌 酒菜齐上 盘碗丰满 美味香甜 胡儿 地方仝桌吃饭 席毕 进来个十几岁的男孩与众人行礼 彭宽荒忙拉过手来问曰 谁的这个好孩子 胡老拿过带来的礼物 酒枣 石榴给他吃 佟虎口快心直曰 我弟兄俩就是我哥哥这一个孩子 生性好武 不爱读书 说着拿起果子就吃 曰这东西搁放适宜 鲜艳可口 拿上桌来以佐茶食 谓彭 阳曰 二位迁客别往他处去了 一位住庄北 一位住东庄我想大家该同意 二位迁客也心愿 众人齐说很好 彭 阳二人应诺 宫地方说 自明天开始 自择居处 我们帮助按置 彭宽问青年啥名 答曰佟刚 十三岁 我爱骑马射箭 俺叔偏逼我念书 佟虎曰 我看这孩子形容 怕是我佟家败毁 他手拿着石榴跑走 众皆赞美 哈哈大笑 天已日夕 众起告辞 佟氏兄弟挽留不住 大家起身走出 送至庄外 各位分路回去 傅加垙的傅夏一人先行 地方宫平仝大黄庄陈代冬一路走去 彭 阳 林 与胡父子五人归小北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吉抄写至此 见到的是亲爱迁客热情 无一不至其极 厚真悦人心喜广传 想洪武大袭之后 福禄山西阡陌十几里之大平原 人民不满五十口 真情实理是人见人亲 非是明鸟弄发政美 当时彭 阳落户 有送门对者上写 彭 阳迁发择居日 正是人见人亲时 门眉写 缺者为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宽择居于小北庄之东石脉之傍 阳南是与弟阳北迁来兄弟二人 一居东庄 一居西庄 众人协助拆修建造打扫按置二十余日 木料门窗 桌椅板橙多自佟家供备 锅勺碗碟日用器具皆自各庄积凑 粮米食物胡林丁李四姓包办 地方宫平上县将彭 阳三家人口一日搬来分往居处 各庄男女老少携酒抱肴欢庆数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麦后 淄县平均迁客移多补少 小北庄又移来王 李 齐 周四姓 傅夏 宫平 陈代冬 亦自山上搬下 又有自愿迁来居住的丁姓 段姓 公推彭宽为村正 宫平为地保 画街道新修建 调水顺道 开荒种地小北庄变成一个大村庄焉 绘画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明七年 惠帝三年春 迁民免锞已满三年 此时淄水县改名淄川县 山东全省丈量土地 调查人口 新定庄名设立集场 定锞纳粮至大明三十六年是仁宗元年 因佟家坞私自治铜造钱被剿解京 仅有彭姓外甥一名 藏避小北庄外祖家后改佟姓彭 小北庄改名彭家庄 明朝仁宗元年改定庄名地图</p> <p class="ql-block"><b>30年代,彭绪吉先生和孩子们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彭绪吉先生小女儿彭延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 的 父 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彭延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系彭氏族第十六世孙绪吉,字铭周,又化吉。生于丙午一九零六年八月九曰。父亲八岁丧父,兄弟三人,长兄绪训,三弟绪远,一小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英年早逝后,由曾祖父协同祖母操持家务,维持生活。父亲念过私熟,读过四书五经,曾祖父要求严格,学习刻苦用功。因家境不够宽裕,不能深读,仅念到相当于小学高小文化程度。十二岁被送到王村生意字号家当学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大约在十六岁与母亲结婚,生育四子,五女。小女儿、小儿子均不满周岁夭折。父亲先在王村、周村生意字号家当伙计做工,后来到博山做化妆品生意,立门头、建铺子,挂标牌 : 容华工业社成立广大,我们九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就是按照此顺序起的。父亲辛勤劳作,用心经营,生意做的较好,足以掙钱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母亲说,自从四三年我出生后,父亲突然醒悟,不再安分做生意,暗里接识了八路军,与八路军密切来往,为八路军提供擦枪油,提供染军衣的染料等。后被日本鬼子发现,说他私通八路,抓进了日本宪兵队,经受了毒打灌辣椒水等酷刑。最后是我大姐夫的姐夫,联名博山八大公司的老板做担保,才保了出来,免于一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父亲干脆放弃了生意,领着我二哥延业直接找八路军去了,同时也与家人失了联系。据说是任冲山区文书,又任独轮小车队队长,负责给八路军部队运送粮食给养。这下全家人成了八路家属,为了躲避还乡团,维持会,国民党暗杀团的追杀,大姐延容结了婚,二姐延华自己拎着个包袱,去投奔从小父母给定的“娃娃亲”未婚婆家,当了童养媳。大哥延工先去自幼定亲未婚岳父家,后又去徐州投奔亲戚。小哥延社投奔王村东铺舅家,三姐寄养在朋友家。我四岁跟着娘东奔西跑,东躲西藏,白天藏庄稼地,夜晚宿山峪寺庙,不管白黑到处逃难,打听不到父亲下落。由于年龄小,走路多,我的脚肿的像榔头,不敢落地,不能走路,疼也不敢哭叫,怕被坏人听见抓走。一个小脚女人,只字不识,领着孩子,有家不能回,有亲人无音信,有子女不能见,有亲戚不能投,怕五家联坐受连累,太难了,走投无路,想一死了之,曾几次拉着我跳“枯井”寻死,我哭着喊着不死,不顾脚疼,拉着娘去找爹爹。秋天,地里庄稼收割了不能藏身,山峪寺庙夜晚也搜查的很严,已无去处,最后娘抱着一线希望,去东铺村找了舅舅。舅舅念一母同胞姊弟情,甘愿不怕受连累,收留了娘和我,安排住在三姥娘家深宅里过了一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八年二月,家乡解放了。娘领着我回到了彭家庄老家,又过了一段时间,姐姐哥哥们陆续回家,父亲先自己回家一趟,又回去将二哥领回家交给娘,父亲还有任务还要走,还要回八路军部队,父亲的耳朵已经被枪炮声响震聋了。母亲历经胆惊受怕,逃难艰辛,夫离子散的愁苦,好不容易盼养着解放了,太平了,全家团圆了,母亲坚决不让父亲再走。于是,父亲未随部队南下,未去博山干工会工作,无奈留在家务农种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初,父亲曾受诬陷,被抓关押在淄川。二姐延华四处奔波,求人写状子,找证人,写证词,经淄川法庭受理审判,父亲无罪释放回家,务农种地。父亲在家待了一段时间,用秫秸绑了一个框子,糊上红纸,四角做上花,做成一个匾,上写八个大字:勤儉劳動,谨言慎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爱看古书,《周易学》,《聊斋志异》等。过去庄里乡亲邻居,打墙盖屋出粪刨树,都找父亲看个日子,图个吉利。乡亲邻居红白公事,父亲都是带着笔砚去帮忙。乡亲邻居看茔地修坟,父亲都是带着罗盘去帮忙办理。乡亲邻居给孩子起个学名,父亲都是有求必应,认真用心起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产队时期,分自留地,会计王元贵叔都是叫着我父亲去帮忙,带着长木尺祘盘去丈量计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晚上,家里都是点煤油灯,娘和姐姐们做针线活,我和三姐织网子,父亲就坐在椅子上讲聊斋故事,一段一段的讲,一个长故事,能讲好几个晚上。给大家提神,免的打盹。讲的神乎鬼乎的,吓的我三姐晚上不敢自己去上厕所。白天在坡里干活,中间歇歇时,也给大家讲一段凑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很开明,我家亲伯叔姊妹十个,除大姐外,都没让祖母给裹脚缠小脚。也不让给我扎耳朵眼,戴耳坠,免的发炎化浓受疼。除大姐,二,三,四姐都念过私塾。五姐念过速成识字班,六,七,八,九姐念过夜校识字班,我念到初中,若不是遇到荒年生活困难,我还会考高中继续再念的。父亲说:让你们念书,不求有大用,力求都能读书,看报,看信,写信,算账,知书达理,不受欺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思想进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以各种方式宣传抗美援朝,和绪颖老师合演"杜鲁门算卦”,饰演“算命瞎子”。积极送儿(我二哥延业)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积极宣传新婚姻法,我四姐延华和延旭哥上台演戏演讲,参加庄里演戏。提倡支持喜事新办,我五姐,四姐结婚都不坐花轿,文明结婚。积极拥护支持农村扫肓,教我四姐延华担任夜校识字班老师,备课上课。积极支持我四姐延华报考淄川师范,并陪同去报名考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经常和王承柱大爷在一块讨论古书文章,之、乎、者、也、矣、言、哉 等文言文,我听不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对子女自幼疼爱、教育,包容大度,父亲曾说,孩子做了官来和要了饭来,我是一样对待。母亲最反对父亲看阴阳宅测字相面占卜,可这是父亲的爱好。父亲曾说我四姐延华,能是能,但命不好。父亲也曾说我大哥延工,不用算,你命运最孬。我听说,在战爭年代,有一次父亲和运粮小车队,听从上级命令在一座墓田隐蔽休息,此墓田很大,很多松拍树,阴森森的。父亲环顾墓田说,这个墓田还得横死几个人来,待小车队运粮返回仍经过这个墓田,发现墓田里多了三堆新坟。说者无心,听者留意,解放后博山南山里有一位曾参加过小车队运粮食的人,专门打听找到我父亲,说他家儿媳结婚多年未生孩子,求帮忙。我父亲跟此人去他家去墓田看了,是墓田阳沟被砖堵塞了,经整理后,这家儿媳怀孕生一男孩,起名淄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牙不好,烙的煎饼单饼咬不动,除了刚摊的软和煎饼,娘都是一块一块的给父亲在炉子上烤煎饼吃或泡着吃。过了麦子,娘就炒麦子,推炒面,大家只是尝尝,都是留着给父亲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力气不大,推不了车子,都是用肩挑。有一年冬天,父亲和小哥哥从宋家庄煤矿买上炭,一人一担,一路歇息着挑到家,太累了。过去种园,在大堰下种地瓜种南瓜都是往地里挑粪,往家挑庄稼,赶集卖莱,卖香椿芽,卖梨子等都是用肩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从学徒时学会包水饺做饭,冬天娘去博山姐姐家住些日子,给大哥家看孩子,都是父亲在家烧火做饭蒸窝窝头,供小哥在大临池念高小住校拿干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冬天农闲时,就坐在里间椅子上看书写字,黄历上也写上字。父亲习惯用砚台研墨用毛笔写字,善小楷,民国二十六年整理了彭氏族支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一九六六年三月,毛笔小楷抄写了"彭阳之原",二零二零年我才初次见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曾在彭家庄小学南分校做校工,烧开水,供师生饮用。父亲抽时间,用大仿纸打上格子,用毛笔写上字,供学生学习练毛笔字,写大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幸,丙午一九六六年农历五月二十曰下午,父亲突然感到腹痛,我也曾去公社医院请医生给父亲看病,院长王加信看后说是中暑,喝点十滴水就行。但从医院买了喝了并不止疼,疼痛越来越重,待学校放学后,搀扶父亲回到家,傍晚就病故了。那时农村医疗条件,技术设备,医术,家庭条件极差,父亲腹疼仅四个小时左右,人就没了,人没了,也不明白到底长的啥病。十多年后我大哥延工心梗病故,才联想推测我父亲也是心梗。父亲走时还兴用棺材,45元钱家里拿不出来,买棺材钱是博山两位姐姐支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一生坎坷,也曾是大袄马褂板板整整博山容华彭掌柜的,也曾是短衣脏鞋种地普普通通庄稼人,父亲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子女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10月于周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彭绪吉先生抄写的孙子兵法手稿</b></p> <p class="ql-block">彭绪吉先生,于1966年1月22日从萌水供销社彭阳门市部,花壹角肆分钱买的两本双方格笔记本发票,贴在本子后页,以防被人误解是公物,自证清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