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善为士①者不武②,善战者不怒③,善胜敌者不与④,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⑤,古之极⑥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注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士:即武士,此处特指将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不武:不崇尚武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3、不怒:不轻易发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不与:不争,不正面冲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配天:顺应天意,符合天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6、古之极:自古皆然的自然法则,最高准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古代善于做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争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顺应天意的做法,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准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一】学习这一章,有三点体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不要逞强好胜,要低调为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低估别人的优点,做人自恃强大,说话做事压人三分点,这是很不可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遇事冷静,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与人发生争执。生活中许多犯罪案件是因为因一时之气愤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酿成大祸,最终遗憾终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动“武”、动“怒”都是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自己乃至自己的家庭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3、为人谦卑,不争不抢,不卑不亢,修炼自己的美好品质。这就是顺应自然之道,只有顺应道,才能长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生活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不争不抢很厚道的人很有福气,而那些遇事针尖对麦芒的人,总是计较,算计别人,往往没啥好福气。为什么?他们不厚道,没有顺应天道啊!不争往往反而有所得,不为不能为之事往往有所为,这就是辩证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二】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拥有大海的力量,一个人融入众生之中才能感受天地的能量。汇入大海的水,不会分别哪滴水是自己,哪滴水是别人,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万物一体的和谐共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万物一体背景下的行为表现,得道之人没有胜人之意,没有争竞之心,不被情欲左右。只要脱离一体性,分别相一生起,便有高下之争,长短之较,得失之别,一个人本有天赋力量就会消耗在彼此的矛盾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古人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如果德行配天地,自然会得到天地力量的滋养。道德经第54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德行的能量是一步一步修出来的,逐渐突破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局限,打破自我的业力束缚,从小我到大我,这个过程是自我革命的过程,是破茧成蝶的过程。在突破自我的过程中,也是接通更广阔的能量的时候。开悟所得到的能量支持就是文中所说的“是谓配天”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临事的时候我们常受情绪左右,或针锋相对,或耀武扬威,或被欲望牵着走,总是不得法要。本章道德经告诉我们从古至今的最高的修行准则——配天之力,配天之力就是不争之德,人若能不争就会得到天的助力,得到道的助力,那样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那?正所谓德行配位,天人和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一】这一章看起来非常短,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善于统领的人,都有着“不争之德”和“用人之力”,懂得了这两个道理,才掌握了达到目的的最好办法,不是靠正面冲突,而是顺水推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真正有才智的人解决问题不靠蛮力,就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孙子兵法·谋攻篇》有这样一句“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智慧让敌人不战而败,这才是最高明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真的有这样的智者吗?西周末年,郑桓公打算攻打郐(kuài)国,但是他又不想硬碰硬的进攻。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众人发兵之前,郑恒公先把探听到的郐国优秀文臣武将,列了一张名单。扬言要把郐国的良田分给他们,还封他们的官爵等等。之后,便在城外广场上筑起祭坛,并把他们的名单埋在下面;杀猪宰羊,举行十分隆重的会盟仪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郐国的国君知道这些事,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大臣都和郑国有了勾结,一气之下,把这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全部杀了。郑桓公乘虚而入,此时的郐国兵将皆无,文臣也多是无能之辈。因此郑恒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郐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巧妙地化解敌人的优势,让郑桓公打了一场不战而胜的战争。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打战,那“敌人”是谁呢?我们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种种问题,解决问题也要以“智取”代替“蛮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难剥皮的番茄在热水里泡一泡,不听话的孩子更要与他交流沟通,工作上的难题换一种解决思路……高明的人都知道,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二】不武 不怒 不与 为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在本段里列举了几种“不争”的实例,阐述了不争就是顺应自然法则,就可以战无不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老子在上一段里谈到了三宝,第一宝是“慈”,以仁慈对待人民,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同样以仁慈对待别国的人民,别国的人民照样会尊重他。既然如此还需要武力统治吗?这就是不争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善指挥军队的将军喜怒不行于色,指挥作战的将军要说他们心情很平静那一定是一句假话,但是往往将军的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军心,事关成败大局,这也是一种不争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成大事者,一定要做到,喜怒不行于色。据说当年诸葛亮去拜见未来的岳丈黄程彦时,书生义气,纵论天下,滔滔不绝。几天后黄程彦的女儿,黄毛丫头送给诸葛亮一把羽扇。诸葛亮不明,问到姑娘何意?黄毛丫头说:“我那日看先生纵论天下,说到曹操顿时大怒,谈到孙权又是忧心仲仲,谈到皇叔刘备时又大喜过望。在我看来成大事者要喜怒不行于色,所以送把扇子给您遮脸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善于出奇兵克敌制胜的将军不会跟着别人的意思打转转,他会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加以整合得出出奇制胜的方案。如果一个作战方案,连士兵都说好,那么敌人也一定想得到,这一定不是一个“出奇”的好方案。这也是不争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领导谦虚、低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往往因为自己优于别人而骄傲自大,看不起卑微者。而成功的人则善于对待下级对待卑微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6世纪20年代的一天,神圣罗马皇帝领着一批随从走过提香画室时,忽然提箱的一只笔脱手落地。皇帝弯腰拾起画笔地到了提香手里,笑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给最伟大的画家拾起一只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唐太宗李世民可算是一个善待下级的人。第一,他自己勤勤勉勉,以身作则,使臣子以其为表率;第二,赏罚分明,让下级感到了公平对待;第三,尊重下级,虚心听取意见,让下级感到受到了重视。因为善于利用情商缔造影响力,终于使下属忠诚不二,鞠躬尽瘁,创造了大唐盛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