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浅析《雍正王朝》经典片段-八王议政</p><p class="ql-block">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p><p class="ql-block">首先声明:本文仅根据影视剧《雍正王朝》剧情进行分析,可能会与正史有冲突,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感兴趣的可以看完整版《雍正王朝》40-41集)</p><p class="ql-block">《雍正王朝》作为一部经典电视剧,可谓经久不衰,而其中的八王议政片段则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参与此事件的各方面的人各有所求、各显神通,其表现可圈可点,又不乏有可玩味之处!略作分析,以作茶前饭后谈资。</p><p class="ql-block">首先看一下出场人物,本人按照剧中感情色彩设定将八王议政片段中出场的人物简单主观的分为正方和反方</p><p class="ql-block">八王议政反方人物一览</p><p class="ql-block">正方:</p><p class="ql-block">大清皇帝雍正</p><p class="ql-block">军队权威怡亲王十三爷</p><p class="ql-block">军机大臣两朝元老张廷玉</p><p class="ql-block">装疯卖傻隐藏的皇阿哥弘昼</p><p class="ql-block">新科状元王文昭</p><p class="ql-block">立场不定的侍卫统领图里琛</p><p class="ql-block">反方:</p><p class="ql-block">廉亲王兼总理王大臣八爷及九爷十爷</p><p class="ql-block">野心勃勃的皇阿哥弘时</p><p class="ql-block">四位旗主王爷: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睿亲王都罗、果亲王诚诺</p><p class="ql-block">九门提督兼领侍卫内大臣隆科多</p><p class="ql-block">其中正方的雍正皇帝、十三爷和反方的八爷九爷十爷是绝对的对立面,其立场无需多言。</p><p class="ql-block">立场值得玩味的是正方的图里琛、弘昼,以及反方的隆科多、睿亲王都罗</p><p class="ql-block">本文想要探索的问题是:</p><p class="ql-block">1、雍正事先知不知道这场政变?</p><p class="ql-block">2、在这样一场关乎两方生死的战争中,身为正方杀手锏的十三爷为何没有被控制?</p><p class="ql-block">3、图里琛是否绝对忠心?</p><p class="ql-block">4、睿亲王都罗是不是雍正的卧底?</p><p class="ql-block">5、身居高位的隆科多为何要铤而走险支持反方进行政变?</p><p class="ql-block">6、在隆科多叛变的情况下,张廷玉为何没有拿出康熙皇帝留下的诛杀隆科多的密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政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反方准备</p><p class="ql-block">反方进行政变前部署</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八爷党政变前的部署很简单但是也很周密,基本上考虑到了政变所需要的条件即人心、文事、武备。</p><p class="ql-block">人心:雍正继位以来,强硬推行新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再加上新政执行者田文静和李卫皆是雷厉风行之辈。虽然这些新政给国家带来了好处,但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和旗人,所以八爷党认为雍正失了人心,而只要他们上台废除新政就能受到全天下的拥戴</p><p class="ql-block">文事:类比人心,自古以来谋朝篡位者多如牛毛,只要政变成功,想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不是难事,再加上八爷党废除雍正也不是为了自立为王,而是拥立雍正皇三子弘时继位,而弘时具有皇位继承权,弘历虽然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但此时名分未定。这也是弘时放手一搏的原因,毕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且八爷本次政变的理由是恢复祖制-八王议政,虽然这个理由被之后张廷玉一波大招直接否定,但起码现在在八爷党心中还是一个完美的借口的。</p><p class="ql-block">至于弘时作为皇阿哥为何不老实做个亲王享受荣华富贵要铤而走险,可以看下面的问题,这里不多做解释。</p><p class="ql-block">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挣皇位,当个王爷无忧无虑不好吗?</p><p class="ql-block">武备:即控制军事力量,八爷也分析了,之所以屡屡输给雍正,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军权,当初畅春园康熙驾崩之夜如果不是十三爷派兵勤王力保雍正登基说不定现在皇位上坐着的是谁呢。</p><p class="ql-block">反方假传圣旨共管军营</p><p class="ql-block">而此时的京城即周围兵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驻扎在外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这部分相当于北京的野战部队,兵多将广,只听雍正皇帝和十三爷怡亲王的号令。另一部分是北京城内步兵统领衙门的部队及皇帝贴身侍卫御林军,这部分相当于北京的武警公安和中南海保镖,虽然兵力比不上外面的野战部队,但是由于警戒皇城,离权力中心最近,因此也最为重要!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调度人。 而现在隆科多兼领侍卫内大臣可以指挥步兵统领衙门的兵力。贴身侍卫御林军由图里琛指挥。</p><p class="ql-block">八爷党的部署是:首先借弘昼之口假传圣旨,以旗人共管防务为由控制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买通隆科多控制北京城,同时用步兵统领衙门的兵力换防御林军。</p><p class="ql-block">至此,八爷党完成了陈兵国门、迫使雍正就范的准备</p><p class="ql-block">二、朝堂发难</p><p class="ql-block">八爷党借助四个旗主王爷进京商讨共同整顿旗务的机会忽然提出恢复八王议政,发难于朝堂之上。八爷党以及四个旗主王爷有备而来,上来遍沆瀣一气、盛气凌人,使雍正始料不及并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p><p class="ql-block">三、双方拉锯</p><p class="ql-block">双方拉锯又可以分为正方劣势和反方劣势时期</p><p class="ql-block">正方处于劣势</p><p class="ql-block">当四位旗主王爷提出要八王议政的时候,无论是雍正帝本人还是张廷玉甚至朝堂上的其他大臣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这次并不是为了整顿旗务而来,而是为了逼宫!</p><p class="ql-block">从逼宫开始到张廷玉出马这段时间正方几乎处于劣势。此时反方人多势众且咄咄逼人,同时皇帝的护卫部队全部被更换,无法对闹事者进行武力镇压。除了雍正为其掌灯的新科状元王文昭,朝堂之上竟然无人为雍正说话,雍正自己舌战群雄。</p><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这段雍正的表现实在可圈可点:首先在朝堂巡视一周确定敌友,同时给在场的人以威慑,紧接着又分化四个旗主王爷,但无奈双拳难敌四手,而且此时雍正政治上的不成熟性也体现了出来,他还没能完全学会康熙帝王之术的精髓。</p><p class="ql-block">至于仅仅有王文昭敢挺身而出?这是因为一是情况未明,大家不敢轻举妄动,二是朝堂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对雍正的强硬和新政是有意见的,包括王文昭本人也对新政和田文镜有看法。但他作为新科状元,正所谓出生牛犊不怕虎,自然没有体会过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再者,雍正帝曾经为他掌灯,是其亲自提拔的人才,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又有自古以来君为臣纲的思想。如今自己的伯乐、天下的君父有难,他也是豁出去了,弹劾旗主王爷不守臣道、抗旨乱政。让雍正甚感欣慰。</p><p class="ql-block">王文昭为雍正说话</p><p class="ql-block">不过据我分析,王文昭也不是送死的傻白甜,他在被九爷骂了一顿之后就碰巧犯病退出这水深火热之地。这样一来,如果八爷党政变失败,皇帝自然对这个第一个帮自己的臣子大加封赏,就算八爷党政变成功,自己也没有陷入太深。作为天下承认的新科状元,再加上老八注重“贤名”的尿性,顶多废了他的仕途让其回家,应该也不会丢了性命。</p><p class="ql-block">不过这里老九的操作则就有点冲动有点蠢了,按理说他作为反方的核心人物碰到有人坏自己好事骂两句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他骂王文昭是满人的一条狗这就不对了。这明显是没有认真学习统一战线思想。在这个节骨眼上,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团结拉拢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试想在场多少人是通过科举入仕,又有多少汉人?而老九的操作直接把个人矛盾直接上升到了阶级矛盾,你骂汉人是你满人的一条狗这种话心里说可以,但是当着大家面说未免太伤人心,人家想和你做朋友你把人家当狗?就算当初想跟你干现在也打退堂鼓了。</p><p class="ql-block">老九的这番话也成了后面张廷玉攻击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反方处于劣势</p><p class="ql-block">王牌选手张廷玉一击必杀</p><p class="ql-block">两朝老臣张廷玉是个真真的人精,这在本剧康熙未驾崩的时候就能看的出来,大家且看他的这波操作(还是有文化的人厉害,引经据典)首先抓住老九辱骂汉人的话造成满汉对立策反朝堂上的汉人,接着借助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强大的背书能力直接推平了八王议政的理论根基,使这个八爷党用来逼宫的借口直接成为了空气。不但如此,他还顺便恶心了一波表里不一的老八,看雍正那满脸欣慰甚至有点小迷弟的眼神,我估计他自己都被张廷玉这波神操作惊艳到了。心想:我怎么啥都不知道,老张你怎么不早说!!</p><p class="ql-block">这里面有个小细节,当张廷玉说康熙的遗愿时,突然问了一直在旁边的马奇“是不是这样”?其实这句话对大局本是多余,但恰恰体现了张廷玉的老成。试想君父有难,马奇作为当朝大学士、军机大臣却闷声不吭,事后雍正能饶了他?现在张廷玉问他就是给他个机会表现一下。也算是做了贡献。你看马奇那满脸惊喜的表情,仿佛在说:老张你厚道啊,这时候还记得拉兄弟一把!</p><p class="ql-block">就算政变成功,张廷玉也把马奇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怎么都不亏。</p><p class="ql-block">至于张廷玉为何挺身而出,这和他的地位是离不开的,作为两朝老臣,他深受康熙和雍正的宠信,可以说是康熙遗愿的知情者与维护者,也是雍正新政的支持者与执行者。也正因为他的特殊地位,又在朝野有着良好的声誉,就算政变失败八爷党也不敢对他怎么样,挺多罢官回家养老。而这时候挺身而出也和他的清官身份相符合。</p><p class="ql-block">张廷玉出手后,逼宫的理由已经不具有合法性,也就是说八爷党逼宫的理由没了,这时候几位王爷也已经怂了,雍正也喘过气了,满朝文武也看出了眉目。这时候八爷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动武,利用兵力迫使雍正就范。所以八爷说:黄泉路上自有定算。这里无论是张廷玉还是其他人都是冒了冷汗的,因为接下来很可能就是一场腥风血雨!</p><p class="ql-block">而这一切随着十三爷进殿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四、政变失败</p><p class="ql-block">看到了眼神是对的人</p><p class="ql-block">反方彻底失败</p><p class="ql-block">政变失败的标志是十三爷进入大殿,这个节骨眼上,十三爷能进来,说明外面已经控制住了,兵权已经夺了回来。先前张廷玉已经对八爷党进行了大规模伤害,现在十三爷又把他们作鱼死网破的资本都抹杀了,八爷党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所以隆科多溜走、四个旗主王爷赔罪受罚,八爷九爷十爷回家等着雍正去杀,还落了个阿其那塞思黑的雅号。</p><p class="ql-block">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以正方雍正的的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共同探索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雍正事先知不知道这场政变?</p><p class="ql-block">我认为雍正事先是知道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睿亲王都罗是雍正的卧底。八爷党的行的早已经暴露!</p><p class="ql-block">经过十分残酷的斗争,作为九子夺嫡事件最终胜利者的雍正与众位兄弟早已经水火不容,对他们下手是早晚的事。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一是因为康熙皇帝临终前让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善待自己的子民,雍正一向以他的皇考为榜样,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违背康熙的遗愿。二是雍正也不想背上杀害亲兄弟的骂名,毕竟都是先帝的亲骨肉。三是雍正刚登基的时候根基不稳,需要笼络人心,所以他封八王爷为总理王大臣,目的也是为了稳住老八,让老八背黑锅,同时分化八爷党。</p><p class="ql-block">但是正如雍正所言,八爷党是个脓疮,早晚都要挤掉,雍正需要一个让天下人信服的理由。</p><p class="ql-block">看整个事件中雍正的表现,虽然刚开始处于劣势,但是却死死的把控住了局面,可以说整个剧情完全按照雍正设计的走:首先让四个旗主王爷提出八王议政暴露其抗旨乱政,接着引出八爷九爷十爷,甚至根据弘昼的口供引出了隐藏的最深的反方——亲儿子弘时。同时分清了刚正清白之臣和首鼠两端之辈。为事后的清算做好了准备!所以我认为这就是雍正下的一个套,等着八爷党自投罗网。</p><p class="ql-block">至于雍正为何如此慌张,我想这里面有个变故是雍正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十三爷没有出现,因为十三爷是在听到弘昼的警告后临时决定离开的,这应该不在雍正的计划之内。本应该出现在朝堂上的十三爷突然“犯病了,去看太医”,雍正自然会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安排出了变故,十三爷被人劫持了。</p><p class="ql-block">2、在这样一场关乎两方生死的战争中,身为正方杀手锏(这里杀手锏的英文可以翻译成BUG)的十三爷为何没有被控制?</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本剧的一个bug,十三爷在剧中的设定是在军队中具有崇高威望和权力的皇阿哥,同时是雍正帝绝对的拥护者,曾经在畅春园康熙驾崩之夜带领十几个侍卫就夺得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力保雍正登基。按理说八爷党计划武力胁迫雍正就范,却没有控制老十三,这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此时八爷党已经控制了京城部队,却对老十三连最基本的监视都没做。</p><p class="ql-block">要么是八爷党自我感觉太良好,想着在朝堂上将雍正顺带老十三直接一网打尽,要么就是怕打草惊蛇。估计他们怎么也没有没想到,平时傻白甜的弘昼竟然暗地里黑了他们一波,结果让老十三一波操作,直接KO了他们。</p><p class="ql-block">3、图里琛是否绝对忠心?</p><p class="ql-block">图里琛也是个人精,我认为他不是绝对忠心的,甚至有点首鼠两端,他在观望形势,并不是誓死追随雍正的人</p><p class="ql-block">4、睿亲王都罗是不是雍正的卧底?</p><p class="ql-block">见问题1,剧中八王议政时睿亲王的表现明显与其他几位不同,而且最后雍正也没有给他任何处罚,所以我认为他是雍正的卧底,或者早已经被策反。</p><p class="ql-block">5、身居高位的隆科多为何要铤而走险支持反方进行政变?</p><p class="ql-block">隆科多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在康熙驾崩之夜、局势并没有明朗之时,奉命去拿康熙传位遗诏的隆科多迟迟没有进来,而是等着十三爷带兵而来、大局已定之后才拿出遗诏用力雍正登基就已经说明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同时他和张廷玉等饱学之士不同,他的上位依靠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投机倒把外加运气。而此时他已经失去了雍正帝的宠信,所以他才想着拥立皇三子弘时,借拥立新君之功重新获得权力,而八爷党也是要拥立弘时,正是这一点使他与八爷党有了共同利益从而走到了仪器。</p><p class="ql-block">6、在隆科多叛变的情况下,张廷玉为何没有拿出康熙皇帝留下的诛杀隆科多的密诏?</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康熙帝临死前针对隆科多给张廷玉留下了两份密诏,一份是诛杀隆科多,一份是给隆科多加官进爵。而此时面对隆科多的反叛,张廷玉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拿出诛杀隆科多的密诏,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康熙正反两道圣旨制约隆科多</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政策也好、圣旨也好,没有人去执行那就是一句空话、一张废纸。此时皇宫内外已经被八爷党的人控制住,就算张廷玉拿出这道圣旨,那谁去执行呢?别忘了,隆科多现在可是反方的王牌人物,就算八爷他们对康熙大帝再孝顺不敢忤逆皇阿玛旨意,现在这时候也不会自断其臂。而且很有可能隆科多事先就与弘时和八爷党的人达成了某种协议,他参与政变,胜利的掌权者保证他的生命安全!再加上当初传旨时只有康熙、张廷玉、隆科多在,现在康熙已死、隆科多反水,八爷那群人连传位诏书都敢说是假的,区区一个对他们大不利的密诏他们会愿意认?就算拿出来,八成也被他们大喊着伪诏给糊弄过去了。就算真的奉召杀了隆科多,此时恐怕对大局也没有太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张廷玉何许人也?他自然知道此时拿出密诏于事无补,与其靠着不一定管用的密诏还不如奋起一击,而正是这一击,直接击垮了八王议政的理论基础,使八爷党成了无名之师!</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我对八王议政片段的简单看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