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安城东北十公里有个小村子叫常久村,明永乐年间立村,原名久远庄,后久远庄与常家庄两村合并,取名常久村。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旧时村中有一大庙,叫观音寺,更是如雷贯耳,提起它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它是文安乃至周边地区最大的庙宇,每年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不但本地人前来烧香拜佛,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些年文安有人到苏杭二州做买卖,当地人还打听呢。在历史的长河中,无非是千年一瞬,庙宇早已模糊湮灭。但透过残缺的痕迹,人们还会浮想联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有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观音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文安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久远庄明永乐二年(1404)建村。建村不久的宣德年间就建有观音寺,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开始规模不大,但在建寺前,山门外有一眼深井,原为村民饮用。寺建成后,此井泉水名气更大,因其出于多年老柳树下,长年不竭,清澈甘洌,能治百病,远近前来取水者络绎不绝,被誉为“观音神泉”。明成化十年(1474),四方居士深受其益,纷纷捐款捐物,乡人王振同,僧德山组织重修观音寺,据当地老人们讲,旧时观音寺颇具规模,占地80亩,山门、大殿、寮房一应俱全,常住僧人9人,主持慧远,远近香客甚多。新建观音寺塔一座,髙大宏伟。有两块石碑,一石碑埋于房下没出土,另一《重修观音寺碑记》“王八驮石碑”至今犹存,前有名人书丹,后刻捐款人姓名,耸立在村两委院内北墙根。</span></p> <p class="ql-block">重修观音寺碑记旧石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久远庄的观音寺为什么称“寺”而不叫“庙”呢?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几乎将“寺”和“庙”二字连用,实际上在古代是不相同的,寺远远大于庙更加气势恢宏。从供奉来说,佛教的佛陀、菩萨均供奉于寺,而古人传说中的神仙鬼神则供奉在庙里。庙,存在的时间要早于寺,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为僧侣提供住宿的地方称作寺、寺院。寺是有人驻守的,而庙是无人看守的。佛寺表示敬信佛陀教化,得妙法真如之地,庙皆是仰止贤圣。后二者融化为一体,慢慢形成了如今寺庙。久远庄的观音寺专门供奉菩萨佛祖,传播佛教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寺重修时,这眼神井可起了大作用,整个寺院的修建都是用的这眼井里的水。大寺修好后,座北朝南,把山门外挖的大坑建成30亩地的放生池,神井座落在放生池前大寺的东南方向,旁边耸立着高大的歪脖子大柳树。寺里僧人和四方居士常年念经,佛号不断。后来寺院内建了私塾,远近的孩子们都来求学,书声琅琅。</span></p> <p class="ql-block">观音寺南放生池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寺修建时,神井水流量甘甜充足,它的泉底通天津以东的渤海,人称海眼。寺内有两个小和尚到海边采购木料,可为运回之事犯了愁。于是一连三天坐在海边念经。木场东家不解,心想,真是赤诚之心啊。于是上前问道:“这么多木料怎么运回啊?”两个小和尚答道:“有劳施主了,只求你派一些人,把木头扔到渤海里就行了。”各地能工巧匠汇集大寺院内,可没木料怎么办?大殿盖好了,就等上梁。这时,只见慧远老和尚双手合十,念了一阵经。一时间,大风骤起,乌云滾滚。可不大一会儿,天上又变的万里无云,红日复出。人们在看那口井里,一根根腰围粗细的檩木直往上涌。众人一看,急忙打涝,不到半天就一大垛了。这时,慧远老和尚说:“够了,够了!”话音刚落,只见一根大木头堵在了井口,再也捞不上来了。后来生根发芽,慢慢的变成了树,根扎在井壁上,茂露出了井口。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井中树”,成为文安县的一大奇观。不长时间,观音寺修复一新,富丽堂皇,巧夺天工。</span></p> <p class="ql-block">古井和大柳树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转眼到了明末清初。有一年,先旱后涝,瘟疫横行,四方百姓贫病交加,哀鸿遍野。人们绯徊思量,纷纷涌向观音寺,祷求菩萨的护佑。大伙儿烧香祭祀,可能是心诚则灵,放生池前的古井旁有一棵多年生长的大柳树,弯弯曲曲,人称歪脖子树。由于年久日深,树身也腐朽,虬枝曲深,树冠遮天蔽日。一日天黑地暗,雷声滚滚,就要下雨。忽然一个劈雷,从天而降,把大树劈成数片,中间有一条三尺长的大花蛇爬了出来。人们惊呆了,马上跪拜祷告。说来也神奇,人们吃了大树的粹片,疾病完好如初,就是没有病的浑身有劲儿,对这件事儿,至今人们还感到不可思议。灾难教会人们成长,也教会人们思考。事后,大伙儿纷纷捐款捐物。据老人们讲,光是铜钱就捐了一大笸箩。人们把捐的钱,对大寺又进行了修善,创造了伟大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观音寺有很多传说背后的悲悯情怀。1939年,文安洼闹大水,观音寺也深受其害,大寺毁弃而轰然坍去,只剩下荒凉的瓦烁。虽然寺院淹没在尘土风烟里,但老百姓没有在旧址建房,而且大伙儿集资,又在原址上建了老爷庙,供奉关羽大帝。每到大旱之年,乡亲们就抬着老爷去求雨,还别说真灵验,上午游街中午变天下午准下雨,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到了1944年,一天可能关老爷酒喝多了,人们又抬他去求雨,结果大旱变成了大涝,倾盆大雨连下七天七夜,沟满壕平。人们一生气,把关老爷扔在了庙前的大坑里,庙里没神了,老爷庙就没有了。庙址也就成了庙台子,老百姓俗称大庙疙瘩。由于地势高,文安洼闹多大的水也没淹过。1963年界围农场没地方办公,场部在常久村观音寺的旧址了盖了办公楼,场部就迁到了常久村,一直到1974年才迁走。“文革”中农业学大寨,常久村的社员打锅井,在大寺疙瘩上挖石头子,当锅井两边的填充物,好几十眼锅井都是用的这里的,没少给集体省钱。现在,大寺原址成了村两委办公室,是全村人的指挥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现常久村两委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悠悠,如今,寺院已荡然无存。但延绵无尽,宗教的影子却并没有随着大寺的毁弃而消失。通过观音寺,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时空,可以看看我们的先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寺院背后,人们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人文的方式重新解读。等待有一天,有人把它从漫长的睡梦中唤醒。</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