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纪行(十一) 拜访纳赛尔城无名英雄纪念碑 游览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寺

大陈总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车穿过开罗市区,向位于东北方向的纳赛尔城驶去。</p> <p class="ql-block">  纳赛尔城是开罗的富人区,埃及总统府及众多政府和军方机构都汇聚在这里,其市容市貌及城市交通管理较其他地方要稍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  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市容也较其他地方整洁干净不少。虽然交通仍然混乱,但已看不到畜力车上路了。</p> <p class="ql-block">  路面上各种品牌的轿车也越渐多了起来,路口也很新鲜地出现了管理人员(不知是否是警察)。</p> <p class="ql-block">  街上行人的衣着与举止也得体文雅了许多,街边路上已鲜见游摊贩夫。</p> <p class="ql-block">  各类较大的商业门点、卖场鳞次栉比,已能给人以都市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1981年10月6日震惊世界的“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事件”的发生地—纳赛尔胜利广场检阅台。进入无名英雄纪念碑要先经过这里左转进去。</p> <p class="ql-block">  纳赛尔城胜利广场卫星地图。无名英雄纪念碑与萨达特遇刺的胜利广场检阅台就隔着一条宽宽的马路。</p> <p class="ql-block">  埃及无名英雄纪念碑坐落在开罗东北部的纳赛尔城胜利广场。1974年埃及政府为纪念在1973年“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阵亡的埃及将士,由时任总统萨达特下令建造,于1975年10月6日由萨达特总统亲自揭幕。没有想到的是,6年后,萨达特在庆祝“十月战争”胜利8周年的阅兵式上遇刺身亡,同年被安葬在自己亲自揭幕的纪念碑下,与那些阵亡将士们一起长眠于此,共同守望着埃及。无名英雄纪念碑是开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遇刺现场照片(图片来自网络),欲知该事件的来龙去脉,敬请查询资料。 </p> <p class="ql-block">  无名英雄纪念碑设计灵感源于埃及金字塔,呈三角锥形。由花岗岩砌成的四根空心斜柱向中心交汇成金字塔状,高36.64米,基面宽14.3米,四根斜柱厚1.9米,每根柱上都用巨大的阿拉伯文字镌刻着历次中东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埃及将士的名字,共18行71个名字,以表达人们对他们的敬意。基座正中有一座固定的黑色玄武岩立方体,代表无名烈士们的坟墓,正前方两侧,安放了两门大炮,日常有身着红色礼服的持枪礼兵守卫。整个纪念碑广场占地10000余平方米,由埃及著名设计师萨米•拉菲阿设计。</p> <p class="ql-block">  萨达特遇刺后,埃及政府在这里为萨达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当时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前往开罗出席了葬礼。</p> <p class="ql-block">碑前陈列的大炮</p> <p class="ql-block">持枪肃立的礼兵</p> <p class="ql-block">  正中是代表阵亡无名英雄坟墓的黑色立方体。后面浅色的立方体为萨达特陵墓。</p> <p class="ql-block">萨达特墓碑上用阿拉伯文镌刻着:</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p><p class="ql-block">战争与和平的英雄</p><p class="ql-block">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历1401年12月8日</p><p class="ql-block"> 公元1981年10月6日</p> <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碑正中望出去,其中轴线正对着萨达特总统当年遇刺身亡的胜利广场检阅台。</p> <p class="ql-block">  无名英雄纪念碑暨萨达特陵墓,有“当代金字塔”之称,访问埃及的外国元首和领导人,差不多都会来到这里拜谒萨达特陵墓,缅怀他为中东和平作出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碑范围内看胜利广场检阅台</p> <p class="ql-block">胜利广场街景</p> <p class="ql-block">  返程去住宿酒店沿途车上,在纳赛尔城区域可以看到不少埃及政府机构及军事机构,大都占地宽阔、建筑漂亮且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行色匆匆,听导游介绍了几个。</p> <p class="ql-block">埃及投资和国际贸易部</p> <p class="ql-block">埃及陆军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十月战争胜利”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记不起名字的军事单位</p> <p class="ql-block">  沿途还可见一些路口设有掩体、路障,屯驻有军车、装甲车和荷枪实弹的军警。</p> <p class="ql-block">  次日下午,我们又乘车前往尼罗河东岸的开罗老城区,去游览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开罗是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风情与西方格调相互融合的城市。图中远处就是河心岛上高高矗立的就是著名的185米高的开罗塔,开罗人把它比作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引以为傲。</p><p class="ql-block"> 开罗早期的现代城市建设自19世纪60年代起,在尼罗河西岸根据法国的城市设计规划逐步建起新城,其核心部份包括伊斯梅利亚、卡斯安利尔和花园城三个商业住宅区,以及河心岛上的豪华别墅和旅馆。后来随着国内形势发展和行政中心的东移,尤其是埃及“迁都计划”的落地,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逐渐向东发展,将在现开罗以东约50公里的沙漠中,形成相当于新加坡面积的新开罗。</p> <p class="ql-block">  开罗的老城区在近100多年来,除了多出了大量“永远没有完工”的违建房屋外,几乎没有变化。街道拥挤狭窄,中世纪遗留下的房屋仍随处可见,但65%的建筑因缺乏维护已不堪使用,但其中赖以挣钱的著名古迹游览区仍在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开罗老城区内有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1000多座清真寺和不少的基督教堂,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尖,圆拱塔顶在阳光下褶褶生辉。</p> <p class="ql-block">立交桥下的集市与卖草莓的小贩</p> <p class="ql-block">  人行道上的杂货摊,小贩见我拍照,笑嘻嘻地扬手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  埃及是基督教最早的传播地之一,整个开罗老城的南部统称为科特普区或基督老城区。这里有众多基督教堂和历史遗迹,悬空教堂就是其中代表。</p><p class="ql-block"> 悬空教堂也称圣母玛丽亚大教堂,是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它位于开罗老城区,系三至四世纪,罗马人统治埃及时期所建,迄今约1500余年。由于教堂整个建在原科普特老城巴比伦要塞南门城墙上,当时看起来好似悬浮于半空之中,故称悬空教堂,是这片区域中最精致最漂亮的一座教堂。由于现在的地面比罗马时代抬高了6米,使其部份埋入地下,已不能看到当年那样的惊艳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因地面抬高后陷入地下的部份原教堂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悬空教堂现在的进口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进得大门,是一个狭长的天井,中间是花台,两旁留出窄窄的通道。两旁通道的墙上,嵌有描述圣经故事的马赛克壁画,十分精美。通道正前方,就是那29级台阶,阶梯之上是高大的木作教堂门廊,白色的教堂顶及两座塔楼上呈倒三角状安放着三个灰色十字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  进入教堂需要登上29级台阶,也被有些旅行者戏称为“楼梯教堂”。</p> <p class="ql-block">  雕饰精美、古朴大气的石质阶梯望柱。</p> <p class="ql-block">  做工精湛的木质阶梯栏板。</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大厅内墙上,挂满了最早自八世纪至十八世纪埃及历史得道神父圣像。</p> <p class="ql-block">  教堂里保存着很多圣者的遗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幅圣母玛丽亚画像。据说这幅画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所作,最初采用了非常传统欧洲圣母玛丽亚形象,然而开罗的天主教徒不满画中的圣母过于欧洲化,勒令画家把圣母的金发改为黑发。后来又不满意画中圣母蓝色碧眼,画家又不远千里赶来将圣母眼睛颜色改为开罗女人的黑褐色。</p><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玛丽亚在巴勒斯坦以处女之身怀上了耶稣两个月时,当时的巴勒斯坦国王听信了巫师旳谗言,说将有一个影响世界的人会出生在他的土地上。为此国王下令杀死全境内怀孕的妇女和两岁以下的小孩。玛丽亚闻此消息,为保护腹中孩子,逃出了巴勒斯坦,靠骑毛驴和步行,一路艰辛,历时一个半月来到开罗科普特这个地方避难。两个月后,得知那位巴勒斯坦国王去世才回到巴勒斯坦,后在伯利恒生下耶稣。因此,这里成为了埃及基督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摆满了供教徒信众听道祈祷的黑檀木排椅。</p> <p class="ql-block">  十一世纪的大理石讲坛,下面有十三根柱,象征耶稣与十二门徒,其中黑色石柱代表犹大,而灰色石柱代表多疑的多马(即唯一不相信耶稣能复活的门徒)。</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为木质结构,精巧的木架构顶起高高穹顶,梁柱、壁龛满是精美雕刻彩绘并嵌以兽骨象牙,门窗造型别致做工精湛,整个教堂虽不大也不宽敞,但却尽显清静神圣、古朴典雅之仪态。</p> <p class="ql-block">雕饰繁复精湛的门墙</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地板上留有几处透空的地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教堂下面架空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悬空教堂)卫星地图</p> <p class="ql-block">  悬空教堂附近还有很多基督教堂,因时间有限无法一一游览,只能看看建筑外观。</p> <p class="ql-block">  离开悬空教堂,再往北走不远,就是阿慕尔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由于埃及曾被古希腊和古罗马殖民统治近千年,所以埃及民众中信仰基督教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在埃及人心里,不论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人都是兄弟,都应互助互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埃及真正做到了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  阿慕尔•本•阿绥大清真寺(简称阿慕尔清真寺)是非洲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阿拉伯半岛以外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它的建成标志着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开始在非洲和埃及的兴起,在非洲及埃及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42年,由当时率军征服埃及的阿拉伯穆斯林将领阿莫尔•本•阿绥下令兴建,建成后就以他的名字为寺名。初建时,该寺不大,为一个长25米,宽15米的长方形院子。正中是一个长方形礼拜殿,四周四条柱廊围合,为伊斯兰教初期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由于该寺地位崇高,历代埃及伊斯兰王朝的统治者对该寺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修葺和扩建。</p><p class="ql-block"> 公元672年,倭马亚王朝穆阿韦叶派驻埃及长官穆赛力麦为该寺筑起了围墙,并在四角建起了宣礼塔,这也是伊斯兰教史上最古老的宣礼塔。后因被指不合传统而拆毁。 </p><p class="ql-block"> 大寺現有格局由阿巴斯王朝的埃及长官阿卜杜拉•伊本•塔西尔于公元827年着手扩建定型,总面积达13570平方米。到公元10世纪中叶的法蒂玛王朝时期,才对该寺进行了全面的装饰、镀金和雕刻,使之成为当时最富丽堂皇的寺院之一。当时该寺所有殿堂都竖起大理石柱,共400多根,四壁镶嵌着华美精细的工艺制品,正殿配宏大的讲经台,巨大的照明灯。所有壁龛都镶嵌着刻着优美书法的《古兰经》文的白色大理石板。到1789年拿破伦入侵埃及,这座清真寺惨遭毁坏,成为废墟。</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初,埃及政府才斥巨资重建修缮该寺,工程于1985年完工。采用的是希腊和罗马建筑形式,在伊斯兰建筑上首次采用弓型承重结构,由147根石柱托顶马蹄型环拱,形成四周走廊屋顶房架,院子中间是浄手的手房,一端为宣礼塔,一端为正殿,内有讲坛、凹壁,有房间120间。整个寺院朴实素洁,没有恢复寺内原有的雕刻和彩画。</p> <p class="ql-block">  供教徒礼拜净手的水房,是每个清真寺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p> <p class="ql-block">  阿慕尔清真寺作为埃及众多清真寺的先驱,地位尊崇,每年埃及国王和政府首脑都要亲自来这里参加宗教仪式,同时它也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向往拜谒和参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的那天是下午,稍晚了一点,没在里面转多久,寺内阿匐就通知说要做礼拜了,只好悻悻离开,返回酒店,期待明天的吉萨金字塔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