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后服务

春天叶儿红

所谓的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在课后服务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学习法律知识,以“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为出发点,将宪法的根本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公权力的来源及行使等基础法律问题循序渐进地讲述出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认识必要的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层层渐进地理解,使其在初学法律阶段便形成体系化认知。<div> 为理解和巩固这样的体系化认知,在课后服务中,老师以多样且有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视频呈现真实案例、辩论会、创设情景、参观访问、制作手抄报、儿歌童谣……孩子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发展,也能获得乐趣。</div> 展示烟霞阁社区县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青狮小学投票站照片,让学生懂得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参与案件讨论分析,懂得未成年人也有法律责任承担,认识到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 分小组制作道德与法治手抄报,更深刻地认识宪法。 创设情景剧——合法解决无限制的广场舞问题,有业主协商、求助物业、求助居委会、报警、发送律师函、直接起诉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当、有效的手段,用法律解决问题而非激化矛盾。 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孩子们建立了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识,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识了国家机构——一府一委两院,初步了解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树立了依法维权的意识,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为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撰稿人:袁春梅<div>审核:罗健 付顶权</div>

素养

学生

法律

法治

道德

做人

课后

核心

参与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