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嵯峨山 巍巍帝王陵——探访唐崇陵

芳草

<p class="ql-block"><b>泾阳有两座著名的大山,从西向东,屏障般横亘泾阳西北。</b></p><p class="ql-block"><b>一曰北仲山,在泾水出瓠口谷口之东,冶水出寒门谷口之西,因汉高祖之兄仲隐居山中而得名,为唐贞陵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一曰嵯峨山,</b><b style="font-size: 18px;">冶水出寒门谷口之东,</b><b>因黄帝铸鼎其阳,升仙其中而誉满神州,是唐崇陵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嵯峨山,故名荆山,嶻嶭山,又名慈峨山,乔茂山,因到山顶有五台 ,也叫五台山。有诗赞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终南之北太华东,千仞嵯峨峙其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峦突峰兀丘壑壮,山明水秀民物雄。</b></p><p class="ql-block"><b>嵯峨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险峻秀丽,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b></p> <p class="ql-block"><b>据《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唐朝时这里曾设立鼎州,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几千年来这里的人都以此为荣耀。</b></p><p class="ql-block"><b>唐司马贞著《史记索隐》记载:鬼谷子隐于此传授兵法。相传老子有两个讲经处,一个是周至县的楼观台,另一个就是嵯峨山头台。</b></p> <p class="ql-block"><b>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弘仁时代,酷爱书法的神野亲王也是当时日本一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与释空海、橘逸势并称为日本古代的“三笔”。</b></p><p class="ql-block"><b>神野亲王二十多岁时,代理患病的皇兄平城天皇理政期间,因仰慕大唐书法,曾派遣以藤原葛野麻吕为大使的使节团入唐,随后书法家释空海、橘逸势等人入唐留学。这些人到达长安十多天,便遇到葬于嵯峨山下的唐徳宗驾崩,按当时的礼仪,这些人也应邀到嵯峨山麓参加了唐德宗的安葬仪式。</b></p><p class="ql-block"><b>滕原大使次年二月回国后,把带回的唐德宗的墨宝和多种碑帖上呈神野亲王,次后释空海等人回国后,也给亲王带回了唐德宗的手迹,亲王对德宗的诗文、真迹、碑帖非常珍重,公元809年,神野接替其兄登基后,改皇号为“嵯峨天皇”,并将自己在京都的陵地之山命名为”嵯峨山”,缔结了中日友谊的一段佳话。</b></p> <p class="ql-block"><b>而唐德宗的陵寝选址在嵯峨山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传说当年唐德宗崇陵的穴位,通过风水大师在天下寻找,最初选在了三原天井岸村南。这地方位于北塬南缘,视野开阔,俯视渭河,远眺秦岭,其东有清峪河,西南有清峪河支流冶峪河,二水将其环抱。皇上现场查看后,认为这地方的确是风水宝地,于是破土动工 。风水大师提出,这个墓穴虽好,但要挖到30丈深才能到最好的风脉位置。于是,朝廷调来大量民夫挖掘。当挖到20丈深时,遇到一青石板,坚硬无比,难以下挖。民夫请示主持工程的官员是否继续挖。官员回复,必须挖到风水大师所说的深度,这是皇上的御旨,不能有半点马虎。民夫们就用凿子凿、铁锤砸、钢钎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把青石板破开一道缝,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从青石板下钻出一对白鹤,向西北方向飞去。官员急忙带着民夫追赶,一直追到嵯峨山半山腰,见白鹤落到铧子梁东边的小山梁上就不见了。主持工程的官员急忙向皇上汇报。皇上问风水大师这是什么征兆。风水大师说,白鹤飞了,风水就跑了,白鹤落到哪儿,就只能把墓穴改到哪儿。皇上不放心,再次到现场查看,结果发现,这个位置比天井岸位置还高,视野更开阔,而且到了清峪河和冶峪河二水环抱的正中,背靠嵯峨山,正是依山傍水,真乃绝佳风水宝地,于是将崇陵改到嵯峨山。因此,天井岸村南至今还有一个大深坑。</b></p> <p class="ql-block"><b>带着嵯峨山的种种传说,我们开启了唐崇陵的探索之旅。</b></p> <p class="ql-block"><b>崇陵依嵯峨山凿陵,陵周筑城垣。陵区占地424万平方米。南北城垣走向平直,东西城垣依山势修砌,走向曲折。整个陵城略呈方形,南城垣基宽6米,其余宽3.5米。陵城设四门。今门左右侧各有一土阙,北门两上阙相距91米,其余各门土阙相距50米左右。陵城四角亦各有一土阙。陵内有祭坛和石刻多件。(此段内容源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将车子停在文管所门前,往东行走十几米,有石碑立于眼前,一座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的,一座是泾阳县政府的。在省、县两碑的中间,躺着一座石碑,文字漫灭不可识,依稀可见“大清乾隆……”的字样,说明立碑的年代较为久远。只是觉得它躺在那里有些委屈,为什么不让它站起来供世人凭吊,难道扑倒在地,更能增添惆怅?</b></p><p class="ql-block"><b>那这位崇陵的墓主又是何等皇上?大家都知道,唐朝的时候,为表彰有功之臣,自唐太宗起在皇宫内的凌烟阁专门展示功臣画像。唐德宗李适(音kuò)做皇帝之前,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余军中立功,图形于凌烟阁,是凌烟阁画像中唯一后来做了皇上的人。</b></p><p class="ql-block"><b>作为唐代宗的长子,李适于公元769年即位,时37岁。做皇帝初期,他很想有所作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去无名之费,罢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嫔嫱,放文单之驯象;减太官之膳,诫服玩之奢;解鹰犬而放伶伦。然而由于削藩失策,加之管理混乱,导致藩镇联手抗衡,削藩部队兵变,被迫下著名的罪己诏认错。此后执政观念改变,重用宦官,增加杂税,姑息藩镇,搞得危机不断,直至805年病故。</b></p><p class="ql-block"><b>唉,看来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即就是贵为天子也是如此啊。其是非功过自留后人评说,我们还是先看看陵墓吧!</b></p> <p class="ql-block"><b>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庄严的华表:</b></p><p class="ql-block"><b>崇陵华表——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b></p><p class="ql-block"><b>尤其到唐代已成为宫殿、城垣、陵墓等建筑物前的标志装饰。唐帝陵前华表高大宏伟,仅有皇族嫡亲墓前可用华表,但依等级不同以近二分之一高度逐级递减。大臣墓前不可竖立华表,所以华表在墓前仅用于帝王及嫡系宗亲。</b></p><p class="ql-block"><b>崇陵的华表和唐陵其他华表一样皆是柱体上一宝珠型“石帽顶”,柱身雕着些花纹,有些漫漶,但还可以约略分辨。</b></p> <p class="ql-block"><b>一只野鸽目中无人般蹲坐华表之顶,傲视天地,仿佛它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b></p> <p class="ql-block"><b>紧挨着华表的是翼马。</b></p><p class="ql-block"><b>崇陵石马——据说,这唐崇陵的石马非常神秘,每天清晨,它们的眼睛里都会流出红颜色的像血一样的东西, 人们看了,仿佛是马的眼睛在往外流血。当地人叫“血泪”。而关于唐崇陵石马流“血泪”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b></p><p class="ql-block"><b>1、石马眼里流血,是因为它与其它马匹曾长年陪主人南征北战,立过赫赫战功,而如今却变作了石马,只能静静地立于陵墓的两旁。想起当年的峥嵘岁月,因无法忍受现在的冷落寂寥,早已通灵性的马儿便只能天天在清晨清冷的空气里伤心地流下血泪。</b></p> <p class="ql-block"><b>2、石马是为德宗的宽厚仁慈而落泪。德宗皇帝在位时,虽然在政事上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却心性善良慈悲,曾饶恕了假冒其母的老妇人,最后因自己的儿子李诵突患中风变为哑巴,悲伤过度而死。德宗的仁慈重情在当时为争夺权力而经常互相残杀的皇室中显得尤为可贵,就连两个终年伫立于其陵墓左右的石马都感动了,流下了“血泪”。</b></p><h1><b style="font-size: 18px;">3、石马流泪,是因为看到了与它们一样静立在神道旁的其他石刻雕像无一完整,不是缺了胳膊就是少了腿,看到它们,想想自己有一天会不会也和它们一样,便悲从中来,流下了兔死狐悲般的眼泪。</b></h1><p class="ql-block"><b>传说归传说,其实,石马的眼里之所以会流“血泪”,现在比较科学的解释就是,石马雕刻所用的材料里含有铁、锌等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在遭受雨水或潮气的侵蚀后,自动地流出含有三氧化二铁的红色的液体,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石马流出红色的眼泪。</b></p> <p class="ql-block"><b>石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再朝北边走,看到的仗马几乎都仅剩余主干躯体。这些遭受毁害的石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流逝与沧桑。</b></p> <p class="ql-block"><b>只有这些两旁站立的文武大臣(翁仲),还在忠于职守,静静地守护这荒草遍野、树木丛生的陵园。</b></p> <p class="ql-block"><b>神道的西侧一排站立的是武将,衣褶纹饰刻画细腻,面部刻画精准,双手握剑,身体魁梧,下巴微收,嘴唇紧闭微翘,肃穆威严,气宇轩昂,威风凛凛。</b></p> <p class="ql-block"><b>东侧是文官,手握笏板,一脸严肃,有的嘴唇微张满不在乎,有的嘴唇上翘似有思考,有的头稍微偏斜一股傲慢劲,面部表情各异。</b></p><p class="ql-block"><b>两边石人有部分缺头少臂,遭到破坏。</b></p> <p class="ql-block"><b>石人的尽头是守门的石狮。一石狮守在朱雀门外,傲视苍穹,貌似神圣而不可侵犯。</b></p> <p class="ql-block"><b>另一只石狮则落寞地望着前面的阙台遺土。</b></p><p class="ql-block"><b>崇陵的阙——阙,作为一种礼制建筑,是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和“缺”通用)。据说,大臣上朝面君时,走至阙前总要自省,想想自己还阙(缺)多少。</b></p><p class="ql-block"><b>唐帝陵陵园一般有三重门阙,现在都有建筑物基址存在,最南边的(第一重)叫“鹊台”,神道开始地方的(第二重)为“乳台”,最后是南神门门外的(第三重)为“阙台”。</b></p><p class="ql-block"><b>崇陵现存最高的朱雀门阙台遗址,间距约60米,二阙址均底长14米,宽12米,高6米,夯层厚8—12厘米。一条被游人踩出的小路通向阙顶,地表散布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b></p> <h1><b style="font-size: 18px;">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一直延伸上去。两旁是干壑的黄土塬,庄稼生长全靠天雨。神道已经被农人种上了芝麻,更多的是花椒园子,有成林的,也有才栽培的,不少苗子已经旱死了,尽管围了一大堆黄土。不过崖畔畔、路边边的野生酸枣灌木丛生长旺盛,透出极强的生命力,或许在这里发展酸枣业是一个致富好门路。</b></h1> <h1><b style="font-size: 18px;">沟壑纵横的高塬在夕阳下静默,仿佛诉说着这里昔日作为皇家陵园的辉煌。</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塬上,远观西侧山梁逐渐升高,一条深沟就在右侧脚下,紧贴西侧山梁一道山路一直延伸下去,逐渐进入沟底,狭窄的沟道乱石嶙峋、灌木丛生,两侧山梁陡峭险峻,山石错落无序交织在一起,山坡铺满草甸,山腰上半部分山体裸露,荒凉贫瘠。举目望去,迎面一座山体正是陵丘。陵寝处于几条山脉交汇处,恰似一枝九瓣莲花的中央,谓之“莲花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我们探访帝王陵,就是寻找古人的智慧,但古人的智慧,像我们这般凡人是说不出来的,只能慢慢体会罢了。倒是眼前不错的秋景,值得我们一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看这节节高的芝麻,底部籽儿饱满,上部花朵怒放,引得辛勤的蜂儿忙碌采蜜。</b></p> <p class="ql-block"><b>小小的酸枣已经泛红,摘一颗放在嘴里,嗯,还是小时候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女萎花小小的朵儿也在极力绽放。</b></p> <p class="ql-block"><b>意外的惊喜,发现一个大西瓜。</b></p> <p class="ql-block"><b>一串串将要成熟的花椒。</b></p> <h1><b style="font-size: 18px;">远望崔嵬的嵯峨山,近观荒芜的崇陵园,突然觉得:宇宙是人生的逆旅,人生是宇宙的过客。人生因为只是世间的过客,当然有人想留下历史:有的人留下人间的情义,有的人留下人间的光辉;但也有的人无声无息的来,也无声无息的去,来也不知为何而来?去也不知为何而去?就如大饭店里,每天都有人来人往,难道他们一定都有目标吗?</b></h1><p class="ql-block"><b>对于过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认真,有的人活得很随意,一位禅师说:</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春有百花秋有月,</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b></p><h1><b style="font-size: 18px;">不管你春去秋来,不管你生老病死。总之,过客的人生,匆匆地来,也匆匆地去;在匆匆的生命中,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的是:我们能为人间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纪念吗?</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