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font color="#39b54a">今年9月起,我们清徐知青五七农场的知友,积极投身了编写《清徐五七农场知青名录》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家回忆起在农场的日子,有的朋友提出了应该继续挖掘农场当年值得回忆的事,比如当年的宣传队的经历。时隔多年,往事历历在目。无不满怀感动。<br>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已下乡48年。这48年如梦、如歌,更似一部大型交响曲。那些满载着厚重责任和历史担当的岁月,是知青走过的上山下乡之路,是一代人的难忘青春。我们是1973年10月底,到清徐县知青五七农场插队的,那时,也许是我国文化生活最贫乏的年代,文化活动几乎如一片荒漠,即使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里,除了文革早期的毛主席语录歌外,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充斥于人们眼里和耳中的“革命样板戏”。那时电影院放映的电影除了中国的“三大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外,也就是朝鲜、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等一些与中国关系较好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人们把那些电影戏称为: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br><br> 那时的农场没有电视,除了收听农场的大喇叭里的革命歌曲以外,知青几乎没有其它可以享受文化娱乐的途径。很难满足知青的文化需求。农忙时,劳累了一天的知青们,需要一种调节情绪、放松心情的方式;农闲时,显得无所事事的知青们,更需要一种消遣或不致太过无聊的精神给养。于是,在农场文艺宣传队便应运而生。<br><br> 当时,能够进入宣传队当上一名会唱歌、会跳舞、能拉琴的队员,似乎成了当时一些知青最热烈的追求。也似乎是一部分知青的向往。<br><br> 大家既需要有一个娱乐、演练并提高已有能力的场所,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或进行自我表演的舞台,劳累了一天或空闲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这种精神层面的活动调剂心情。于是,在农闲的那些日子里,夜晚的农场办公室、打谷场,变成了宣传队员集结的场所,不时传出队员们认真排演时传出的阵阵琴声、歌声,散发出充满青春活力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知青们也尽情享受着宣传队活动所带来的那种精神愉悦。难怪,每次见到那些夜归的宣传队员,几乎个个笑逐颜开。</font></b><br></h3> <h3> <b><font color="#39b54a">我们经常演出的场所有农场、清徐县的礼堂、还有太原市的湖滨会堂。接待前来参观农场的单位,参加县、市知识青年代表会议的演出。每次的演出都是全力付出,场面热烈,无论是唱歌的、表演的、敲锣的、打鼓的、吹的拉的,都非常卖力,很投入。当时,农场插队的知青大多数是山西针织厂的子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搞好知识青年工作,针织厂派出了两名带队干部,两名工会干部(主要负责辅导宣传队工作),对我们的宣传队的组成和演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张德凯和胥兆峰老师,辅导我们排练节目的情景,经常出现在脑海里,终身难忘。<br><br> 那时的演出,每次出去,回来都是乘坐农场的拖拉机,一路上,群情激荡,歌声飞扬。虽然演出水平很一般,排练也艰苦,但大家团结融洽,其乐无穷。<br><br> 曾记得,皎白的月儿照亮打谷场,凉风轻佛着年青的面庞,知青们坐成一个圈。大家自发的表演节目,有女声独唱《小河的水清悠悠》和豫剧《朝阳沟》选段;有婀娜的舞蹈,当独舞《北京的金山上》起跳时,大家立即合着节拍,有节奏的鼓着掌,即兴伴唱起来;当知青们跳起新疆舞《大寨亚克西》时,打谷场四处响起了大合唱:“我参观大寨回家乡啊,说不尽的高兴话心里面装啊,我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啊,怎能叫我不歌唱啊,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亚克西,亚克西,亚克西,亚克西,大寨真是亚克西!大寨小伙子腰杆子硬,大寨的姑娘都是铁肩膀啊,大寨的老汉都是老愚公啊,大寨的小娃娃……大家停顿一下,齐声响起“怎么样”?上学背粪筐啊,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亚克西,亚克西,亚克西,亚克西,大寨真是亚克西!”接着,男声独唱、小合唱、二胡、小提琴、笛子独奏。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掌声、笑声也是一阵接着一阵……笛声高亢,二胡声悠扬,小提琴美妙。轻盈的舞步伴随着优美的舞姿。知青们尽情的唱着、跳着,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了。愉快的歌声、欢快的笑声,荡漾在打谷场的上空,传的很远很远……。<br> 还记得红英、维荣等队员,在当时和小武驻军部队战士联欢时,唱的毛主席的语录歌曲:一段英文,一段中文“If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are united as one, who in the world can matchthem?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至今余音渺渺,在耳畔回响。<br><br> 想起来,我同润平在农场的石碾子旁,一起练习快板《三个美国佬》的情景:“话说这么一天,有三个美国佬,他们垂头丧气,坐那儿把话聊。他们聊的啥?听我们来学学。我们三个人哪,都是美国佬。我是美国步兵,名叫跑不了;我是美国海军,名叫捞不着;我是美国空军,名叫往下掉!你就听这名吧,哪能好的了?不是挨枪子,就是挨高射炮。”<br><br> 还记得华平“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舞蹈。那婀娜苗条的身姿,具有专业水平的表演,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睛。那时农场的好多知青,都把宣传队队员当作崇拜的对象,择偶的标准、梦中的恋人。好似现在的追星族。<br><br> 至今想来,那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最近,我和小区邻居聊天,说起农场的事,有位铁路退休职工叫马登乾的邻居,马上兴致盎然,他说:“在太原市组织的知识青年代表参观农场时,我看过你们宣传队的演出,那时看很精彩,有个叫王大宝的诗朗诵,还有个叫燕桂芬唱的一首歌‘老房东查铺’至今还有烙印。”那些场景,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br></font></b><br></h3> <h3> <b><font color="#39b54a">宣传队的活动对今天的人来说,实在是那么微不足道,何况它更多展示的是如今似乎不屑一顾的当时那种文化特征,但我们不能否认,宣传队曾是我们知青生活的一部分,曾寄托着当初许多年轻人的梦,也给当时缺少文娱生活的知青带来了许多欢乐,将它作为往日生活回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四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的宣传队员大部分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有的成为领导干部、公务员,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我们经常团聚,共同追忆逝去的那些美好时光。去年12月12日,我们清徐知青五七农场宣传队员,还参加了山西知青联谊会创建十周年暨迎新年联欢会,演出了混声合唱《一支难忘的歌》,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回忆我们知青的蹉跎岁月。每一句歌词,都让我们这辈人深有感触,青春的岁月就那么流走了,一转眼,我们都已白发,观众和我们共同唱响那难忘的青春岁月,群情激昂,激动万分。我想,我们尤其是曾经的宣传队员,大概都不会轻易忘记当时困苦生活中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br> 以下是部分宣传队员的合影留念。<br></font></b><br></h3> <h3><b><font color="#39b54a">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场文艺宣传队员的合影留念<br></font></b><br></h3> <h3><b><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姐妹在2011年聚会时的留念</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我们宣传队的辅导老师胥兆峰和带队干部李姨姨合影留念</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我们宣传队的辅导老师张德凯</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2011年,为在美国工作回太原探亲的宣传队员聚会时合影留念</font></b><br><br></h3> <h3><b><font color="#39b54a">宣传队员在农场知青2016金秋之约会上演出</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农场知青2016金秋之约宣传队的知友合影留念</font></b></h3> <h3><font color="#39b54a"><b>宣传队员在山西知青2020联谊会上演出留念</b></font><br><br></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