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双减”政策的落地,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而是减负提质。落实“双减”政策,学校课堂要做“加法”,要求教师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等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为此,中心校教研室在吕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问诊课堂 立足常态”听评课教研活动,已正式画上句号。 每次听课,前一天随机通知某一听课学校做安排,每到一校,校长带头全程参与活动,各位观课教师认真听,用心记,评课时积极发言,真诚交流,“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或有收获,或受启发,大家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成长,也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 限于农村教学现状,在此只呈现部分语、数教师的教学概况及观后感想。</h3> <h3> 11月2日上午在梁村小学的常规听评课活动,先后听了六年级语文赵晓雨老师的《夏天里的成长》与二年级数学刘曼青老师的《认识乘法》。 赵老师入职刚一年,对于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语文教学,算是有模有样了,由字词教学到课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层次渐进性,教学环节也较为分明。 作为特岗服务期已满的刘老师,数学教学已然成熟,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h3> <h3>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在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发展的角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h3> <h3> 11月9日上午在前张六村小学听取了马少会老师的五年级语文课,她执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较上一次听课的效果,这次各方面显然进步多了,教学语言亲切,整个课堂有序推进,同时,不只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也能关注到学生的“学”。</h3> <h3>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勇于舍弃不必要和无用的环节,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先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而“分段和概括段意”,显然属于无效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用问题带入,适时追问,自然能使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了铺垫。</h3> <h3> 11月11日上午去听了刘村小学王朝阳老师执教的一节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因势利导,思路顺畅,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且很有教学机智,能够及时应对出现的“意外”情况。</h3> <h3> 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角,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h3> <h3> 11月18日上午在马庄小学听了高淑雨老师的习作例文《小站》,作为美术专业的一名老师,她的课也给人一种比较美的感受,用美的语言营造美的意境,值得品味。</h3> <h3> 习作例文该怎么定位?这是很多教师教学时的困惑。习作例文就是写作时模仿用的文章,相当于教师平时习作课上使用的范文,是为单元习作服务的,可以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使用,也可以在讲评习作时,用习作例文内容进行二次指导。需要注意的是,习作例文不等同于课文,不应整篇完整的学,可以根据需要分部分有选择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学习模仿某一点或某一写法上即可。</h3> <h3> 11月23日上午在后囤上小学听了段瑞华老师执教的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四季》,课堂上段老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歌诀提示学生规范其学习行为,有利于强化学习要求,还听了一节数学课,是非科班出身的任少艳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本节课教学内容清楚,学练结合,练习设计中引入了游戏比赛的环节,趣味性强,另外,注重了板书设计。</h3> <h3> 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执教一节课,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研究文本,看课标,备学生,多上公开课,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课堂对话,多锤炼教学语言,避免无效提问。只有教师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了,才能上出有趣、有料、有味的课。</h3> <h3> 11月24日,与中学部分老师共同观摩了马纪刚校长的一节诗词欣赏课《江南春》,读诗—知意—入境—悟情,马老师以专业的功底和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中,并提供了多样的材料支撑,使学生更好理解了古诗。 教学设计有方法,既有知识讲解,也有方法指导和思想引领,彰显了名师风范!</h3> <h3> 12月8日上午在乔营小学分别听了六年级数学刘晓敏老师的《圆的周长》、一年级语文彭芳芳老师的《小书包》。 刘老师以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本节课学习,又以求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周长作结,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情感教育及时到位。 彭老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教学中通过“摘苹果”“看图找词”的游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h3> <h3> 新课程标准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刘老师结合资料袋,讲述了圆周率的发现和历史,学生具体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卓越的文化成就。 《小书包》一课中学习生字“笔”时,可适当介绍下中国笔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毛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书法珍品,学生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 12月10日上午,在古城集小学听了两节语文课,三年级齐荣华老师执教的《这儿真美》是一节习作指导课,齐老师教学语言丰富,写作指导全面,并借助习作指导助力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h3> <h3> 五年级白瞻老师执教的《松鼠》一课,白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思路清晰,过程顺畅,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h3> <h3> 统编教材普通单元后的习作课,作前指导,启发思路,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要结合单元要素和学段习作要求,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学练结合,点评强化。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写作的基础是阅读积累。</h3> <h3> 12月15日上午第二节听了东佛殿小学王亚会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本节课以看图说话导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文、识字、写字,兴趣盎然。</h3> <h3> 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法指导有技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关于句中停顿的学习,“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几句的停顿,如果直接在句子中标注停顿线,要求学生按提示停顿,学生势必会有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停顿而不是那样停顿,可以通过提问题“这几个句子都写了谁在干什么呢?”梳理句意,标注停顿,再进行朗读体会,这样的问题引导标注法,自然帮学生解决了疑问。</h3> <h3> 教,然后知不足;思,然后有所悟。在这次听评课活动中,各位教师纷纷表示受益颇多,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实践,勤反思,善总结,促提升。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最终实现“以研促质”。作为教研人,愿同各校一起为我们的老师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激发他们成长的内驱力,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步伐会更加坚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