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练 ——回忆难忘的军营生活

当时的月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雷复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50年前的冬季,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开始拉练,练就指战员的“铁脚板”。部队当时在陕南担负着国防施工,冬季正逢施工淡季。<br> 经过连队领导的一番动员,我们以班为单位,进行着认真准备,携带的军用品有:被褥打成三横压两竖的背包、后面蹩上两只军用鞋、再就是枪支、子弹带、军用挎包、米袋子、水壶等,俗话说:“是兵不是兵,先背60斤”。<br>  第二天一早,我们全副武装上路了。拉练虽说苦,但对我们长年施工在深山里,心情是十分愉悦的。</h1> <h1> 初冬的陕南格外迷人,黄色泛着点点绿色,尤其是经过秋霜过后,黄色中还衬托着耀眼的红色。<br>  陕南是鱼米之乡,古代三国竞争的宝地,部队到达此地已有3年多了,我们平时没有机会到附近去旅游。平时最多去个洋县县城,而且时间还很紧迫。这次拉练经过勉县、城固县、宁强县、汉中市等,还要翻越大巴山。我不仅参加拉练,还受到连队的器重,担任着行军途中的宣传鼓动员。一路打着竹板儿,现编词儿。起初,我对拉练并不为难,可是到了第三天,就感觉脚底板疼,到了宿营地,脱下鞋袜才发现自己是个“泡兵”,两只脚掌处都打了泡,开始是水泡,用针在火上烤烤消消毒,把水泡扎破,放放水,或者用马尾巴上的马尾用针穿上,从水泡中间穿过。头一天晚上处理后,第二天接着上路。谁知,第二天,泡里套泡,由水泡变成了血泡。就这样,我忍受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着。到了宿营地,有不少战士和我一样,脚不敢着地,干脆跪着到就近的地方打饭。我感觉最苦的是炊事兵,他们拉练时,除了背着枪支弹药外,还背着木材,军用大锅,经常是急行军,赶到部队前面,提前到达宿营地,挖个土灶,安上锅,开始焖米饭,炒菜,土灶不像固定的炉灶用起来那么方便,遇上风向不对,光冒烟不起火。一顿饭下来,炊事兵个个烟熏火燎的泪流满面。</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夜谁在喊</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宿营地多半住在学校教室里,一个班一间教室,地上铺上稻草,然后铺上被褥,战士们一个挨着一个,右侧放着枪支,可以说是搂着枪支睡觉,枪不离身。由于白天行军很累,晚上倒头就睡着了,不过轮流站岗那是必须的。<br> 一天,拉练到了深山里的铁锁关,我们依然住在教室里,睡到半夜时分,我迷迷糊糊感觉有人喊我,以为是换岗的,便坐了起来,穿好军装,背着枪,推门到了室外,教室对面是墨绿色的大山,天空中没有月亮,只有繁星在闪烁,四周静谧无声,山谷里偶尔有一股股风吹过。我握着枪,屏住呼吸,奇怪,什么也没有,再说今晚也不该我站岗啊?方便之后,再次回到屋里,可怎么也睡不着。<br> 第二天,我把昨晚情况同农村入伍老兵叙述了一遍,他认真地问:“你搭话了没有?”<br> “没!”<br> “那就对了。在我们农村,听老人们说,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搭话,也别吭声。”<br> 他很有经验地说:“今天晚上咱们还在这住,折上几根桃树枝子,压在枕头底下,保管你啥事没有,桃树枝子可避邪了。”<br> 我按他说得,将信将疑去做了。果然晚上睡得很安稳,但前天晚上的迷还是没能解开。<br> 在部队离开这所学校之前,我悄悄询问学校里的一位老师,开始他很吃惊,意思是你问这个干啥。我再三追问下,他才说:“你住的那间教室里,前几年,有个老师经受不住批斗上吊了……”<br> 原来如此,我没有害怕的意思,常听老兵们说,“我们当兵的最避邪,因为身上有浓浓的火药味,恶鬼不敢倾身。”<br> 我再次回到居住过的教室,一抬头,只见席棚上有两个拴过绳子的窟窿,窟窿下面正是我睡觉的地方。其实,啥事都是不知道不怕,知道才害怕。我们军人连死都不怕,害怕这些?无所谓,继续上路!</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越大巴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大巴山绵延在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的边境,长1000多米,为四川,陕西汉中盆地的界山,东端与神农架、巫山相连,西与摩天岭相接,北以汉江谷地为界,山峰大部分海拔2000米以上。陕南本来就山水秀美,这次拉练能有机会进入大巴山腹地,真有说不出的喜悦。<br> “雄鹰双展翅,难过巴山顶”。这是当年红军面临大巴山这样的阻难,山民劝阻红四军的。在严冬时节翻越大巴山是挑战人类的极限,整座大巴山群山莽莽,巍峨陡峭。实际上,我们这次拉练翻越大巴山,是从走红军路,发扬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挑战人类极限。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进山了,山里树木茂盛,但不敢随意去碰,有的树木是有毒的,再加上蒺藜丛生,竹林很密,行走起来非常困难,前面不停传来口令:“挨紧,不要掉队”、“注意脚下”……<br> </h1> <h1> 前几天,山里刚下过雪,覆盖着脚下的树叶和腐殖质,不过,地上也有很多野果子,最多的是积雪覆盖着的“猕猴桃”,当时还没有开发,个头不大,我们大胆尝了尝,酸酸甜甜很可口。同时还经常看见野生动物从我们眼前跑过,其实它们是不轻易伤害人类的。<br> 翻过一座陡峭的山,发现当年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标语,当地政府非常珍惜,用红色的油漆描得很显眼。<br> “红军是给穷人找饭吃、找衣服穿的……”<br> 看着朴实真切的红色标语,战士们一下就鼓足了士气,一路上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br>  经过十几天的拉练,我们的脚底板得到了锻炼,忘记了疲劳和饥饿,到了下午3点多钟,终于翻越了大巴山。山坡下就是一座村庄,见到农户草房顶上的炊烟,疲劳和饥饿顿时消除了。</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山里的琴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这次拉练在山里行军记忆犹新。农民都在山坡上建房,随着山势住着东一户西一户的,居住比较分散。<br> 一天中午,我们经过一个农户家门前,只见房后的山坡上坐着一个十几岁小姑娘,手持一把很旧的龙头二胡,全神贯注地拉着,琴声在山谷中回荡,我没有打扰拉二胡的小姑娘,而是直接走进了农户家中,见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正在做午饭,我说明来意,与农家妇女简单交谈了起来。<br> 交谈中方知,小姑娘的父亲是一名乡村音乐老师,在一次修筑山区公路时,被塌方下来的石头砸中牺牲了。他身前非常喜欢二胡,也是小姑娘的启蒙老师。小姑娘聪明懂事,时刻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于是每天都坐在板凳上,在父亲坟头专心致志地拉二胡,让悠扬深沉的琴声寄托对父亲的哀思,同时也是向“启蒙老师”练琴的汇报……<br> 我们在此处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在山区小姑娘的琴声中踏上了行军的征途。<br> 短短的半个多月,我们圆满完成了拉练任务,收获满满,回味多多。虽然都是些小事,但五十年后回忆起来,往事立刻浮现在眼前,有种倾吐为快的感觉啊!<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1年12月6日</span></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