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一节班会课——举起自信的小手,整个过程听下来,目标明确,环节清晰,很有内在逻辑性,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也保留我个人观点,自是各有其说,我还是要说一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班会,历来都是班主任进行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自信力,那么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在什么样的环境氛围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呢?当然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所以如果是我来执教,从一开始就会给孩子们创建活泼、宽松且自然的情景,比如可以这样说 </p><p class="ql-block"> 师: “看到大家饱满的精神状态,我对这节课班会充满了自信”。所以老师做个小调查</p><p class="ql-block"> 师: “昨天晚上睡的很好的同学请举个手?今天早晨吃饭了的同学请举个手?”</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会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随机点评(如果个别没举手,提醒他按时睡觉注意身体健康;如果全部举手了,直接引到正题上)</p><p class="ql-block"> 师:“难怪大家如此精神,原来是吃得好睡得好呀”。</p><p class="ql-block">(这个环节让孩子们再简单轻松自然愉悦中举起了他的手)</p><p class="ql-block">问“平时老师上课提问题的时候,同学们举手的可没这么多,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p><p class="ql-block">学生很自然的会回答出以下几种原因</p><p class="ql-block"> 1.不会,2.怕错,怕笑话,怕批评,</p><p class="ql-block"> 3.都会,不屑于回答(也就是不愿意参与)。</p><p class="ql-block"> 老师小结之后迅速做个小调查:每个同学都有不举手的时候,你认为你属于1不会而不举手的举个手;你属于2怕出错不举手的举个手;属于3不屑于回答的举个手。</p><p class="ql-block">分析,根据刚才调查案例,老师发现因不会而不举手的占大多数,这是正常的,老师可以再给你们讲一遍;因怕出错不举手,可就糟糕了,老师会误认为你们不会,就没法把课程继续进行下去,会自然而然的再讲一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辛苦了老师。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同学长期因为怕而不举手会有什么影响吗?请讨论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总结一下几种危害</p><p class="ql-block"> 1.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很难锻炼自己</p><p class="ql-block"> 2.越来越胆小没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3.失去与他人的思想认知对碰交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4.影响正常课堂进度,失去对学习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活动,大家汇报交流后得出共识</p><p class="ql-block">“课堂多举手,师生勤互动。</p><p class="ql-block">思想多交流,认知有对碰。</p><p class="ql-block">不论对与错,反馈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积极来参与,自信才提升。”</p> <p class="ql-block">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孩子们开始进行总结,课堂多举手,不仅是对老师教学的反馈,更是给自己增加自信心,给自己增加锻炼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总之,本节班会课目标设定很好,最终却没有突破难点,孩子们只是口头上说以后要多举手,最终体现在课堂上的举手的同学还是寥寥无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