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皇岛,地处河北连接东北的咽喉之处,南临渤海湾,在先秦时期地理名著《禹贡》之中古名为“碣石”。公元前215年,相传秦始皇曾东巡至此,刻有《碣石门辞》,并派方士卢生在此入海求仙和寻长生不死之丹药,因此得名秦皇岛。 </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其在中国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的大地上,多处可见这位始皇帝留下的印痕,除了陕西秦陵、万里长城,恐怕就数这唯一一座以皇帝名命名的城市了。 </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对于这位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在于我看来,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称作“千古一帝”的人,只能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历史功绩,提炼成两句话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兴水利、修直道,重农不抑商,收兵铸铜人。这一系列的改革为此后中国社会两千年的发展制度定下了框架,为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帝国仅仅两世而亡,让许多人疑惑不解。</p> <p class="ql-block"> 其实,深读历史,秦朝的短暂也不足为奇。对内,秦始皇用铁血手段镇压六国复辟派以及方士儒生,统一的面具下实际是社会的割裂,其多次被刺杀、复辟派蛊惑人心的“始皇帝死而地分”陨石石刻则是最好的证明。其次,在统一六国以后,经过多年的战乱,无论是国家与民众都需要休养生息,可惜的是这些社会的基本需求都不在迷信铁腕统治的始皇帝的眼中,于是征调五十万人修建长城,七十万人修建帝陵,导致社会负担加重,民众怨气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在内政方面的失败,内宠宦官赵高,外放公子扶苏,最终祸起萧墙,政权从内部首先就开始了崩塌。</p> <p class="ql-block"> 最让很多人疑惑的是仅仅十余年,统一六国的虎狼之师的秦军为何在一帮四处拼凑的农民军队面前不堪一击?不得不说,始皇帝的豪情壮志既成就了他,也为他的大秦帝国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隐患。即便完成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依然是帝国最大的外部威胁,于是,蒙恬率领的30余万秦军北上北拒匈奴,收复内蒙古河套地区,哪怕是秦帝国危在旦夕,这支驻扎在北方的精锐始终坚守阵地未移动一寸,让匈奴丝毫无可乘之机。为对南方开疆拓土,始皇帝委派任嚣、赵佗率40余万秦军南下平定百越之地,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将岭南从此纳入中国版图。正是这两支分守南北的两支精锐秦军为了自己的使命没有回归让帝国大厦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撑,应该说,这是两支让人肃然起敬的军队。秦虽二世而亡,但秦始皇的文功武治则是让他在中国史册上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再回到秦皇岛,本意想着去山海关去看看,但经当地的哥的热情推荐,去了另一个著名景点——老龙头。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酷爱修筑军事防御工事,一个是秦朝,另一个就是明朝了。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铁骑的长驱直入,确保自己的统治区域不受外敌骚扰入侵,修筑长城便成了朱元璋选择的主要方式,于是老龙头便是在这样一种背景条件下出世了。从洪武初年开始近200年时间,一座长城自山海关蜿蜒近10里翻越山岭至渤海边,后抗倭名将戚继光为防后金骑兵乘海水退潮或冬季枯水季节从海边潜入,于是将城墙修建至海水内,使长城如一条巨龙入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城之首,故称“老龙头”。</p> <p class="ql-block"> 如大多古建筑一样,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老龙头早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活动号召下,老龙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如此才使老龙头恢复了昔日的雄姿。重修后的老龙头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军事要塞的建筑布局,宁海城内的守备署、校场、龙武营、将台甚至是家属居住区域都保存的比较完好,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风貌。城内最著名的建筑当属戚继光所建的“入海石城”,其上有城内的最高点,即具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美誉的澄海楼。</p> <p class="ql-block"> 澄海楼为两层砖木楼阁,回廊飞檐,简约而不失庄严,其上一块字体浑厚的“雄襟万里”的匾额虽显斑驳,但仍旧气势非凡,与楼前的“天开海岳”的石碑交相辉映、气吞山岳,展示了中国明代军人守卫国土的豪情壮志。其后数百年里,又多有帝王及文人墨客登楼赋诗,为这个军事要塞留下了难得的诸多人文气息。走到老龙头的尽头,远处海天一线相连,波澜不兴,万里海疆尽收眼底,阵阵海风拂面,身下礁石在海浪无休止的撞击下扬起千堆雪,仿佛狼烟四起、马嘶旗卷、剑气如霜的年代又尽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清军入关后,老龙头作为边境防御工事的重要性减弱,康熙帝也算是一个有眼光的人,看出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局限性,国家的安全在于人心而非城墙,于是下令永不修长城。可惜他的子孙足够差劲,自大、无知、腐败、懦弱成为了清廷的不二标签,丧权辱国注定是唯一的结局。1900年,英军舰船抵达老龙头海面,清军守将畏战而逃,各国联军上岸后将城池、村庄烧杀抢掠一空,抵御外敌的要塞反成了外敌入侵的桥头堡,直至抗战结束。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筑墙永远守不住国土,不能睁眼看世界、固步自封、懦弱忍让永远不会有和平,只有拥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能力、气势和决心,才是维护领土完整与国家尊严的真正保障。</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天空已经改天换地,当初的边防军事要塞成了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景区,城墙上、海滩边游人如织,雄关依旧伫立,向世人展示曾经的沧桑,而城头上飘扬的旗帜也表明,一百二十年前的枪炮声,绝不会再在老龙头外响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