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杨)坝春曲

秋崖

<p class="ql-block">  青青的山岗,茂密树林覆盖的鹿冲关、黔灵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湾湾的小河,小河串起黔灵湖、小关湖等等若干湖泊水库</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一条铁路,一条沙石公路沿鹿冲关下、小关峡谷通往都拉营方向,现在这条路已经扩建为盐沙大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鹿冲关的山坡上有一个宁静小村庄叫洋坝,同学们记忆中叫“杨坝”,我查询老地图上也是杨坝,现在百度、高德等地图标注为洋坎。</p> <p class="ql-block">  为此文,重返洋坝。家家小楼靓车,哪里还有上世纪70年代我们青葱岁月的痕迹。过去的时光只在闭目凝思之中,还在白发同窗的述说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洋坝村后的山顶上原是贵阳五中农场,现在的鹿冲关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2年春天,贵阳五中高二②班的师生来到了这个叫洋坝的小村庄,参加春耕务农劳动。从贵阳五中到洋坝村仅10公里,驱车仅一刻钟路程。当年打起背包徒步,翻过小关垭口,再爬上鹿冲关半坡,路途艰辛。感觉是那样的遥远和偏僻。</p><p class="ql-block"> 到村子里,同学们分散住宿,每5、6个人住一老乡家里。这样住宿没有另一次下乡,在苗天村住大通铺那般热闹。出工主要是在旱地里松土,一人一把锄头是这次下乡劳动的工具,面朝黄土背朝天挖一锄进一步是半个月劳动的形式。劳动休息的时候,好些同学围坐在班主任李鹍老师身边,听他述说他儿时的惊险经历。那时的李老师风华正茂,与学生就像大哥带一群弟弟妹妹。</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次劳动强度比在苗天村秋收时要轻松得多,只是手上老茧加厚了一些。比起在村后坡顶上鹿冲关的贵阳五中农场开荒、送肥,更是不可比拟。李陵同学在美篇中描写的苗天和五中农场历历在目,同学们的劳动和生活栩栩如生,情真意切。接受劳其筋骨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那个时代的重要课程,也是一种“时尚”。这半月,不算太辛苦,波澜不惊,没有留下特别的故事。光阴荏苒,近50年岁月,这个宁静的小山村仿佛已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回校后,我的作文《洋坝春曲》获得了难得的高分,受到语文李老师的表扬,并在全班诵读。作文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学习成绩平平的我获得这一次殊荣,还是难以忘怀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从贵阳老城到金阳(现在的地名),通常是从头桥、二桥、三桥绕上阳关等地,还有许多地方不通公路。如今,山还是那雄伟的山,树林更加茂密苍翠;小河、湖泊又返回过去的清澈。</p> <p class="ql-block">  在洋坝村目力所及的七八公里峡谷间,五座公路高桥,五座高铁大桥和地铁轻轨,使峡谷两端一步而跨过,交通之便利,建筑之宏伟,持别是红遍网络的黔春立交桥,真切的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洋坝春耕,在岁月的印迹中仅仅是淡淡的一刻。但是,同学们一起迎着朝阳走到田野,披着晚霞面向饮烟,累却快乐感染彼此,一起学习、劳动、生活,相互携手历经半个世纪仍然是情深意切。</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各奔东西,奉献了职业生涯的全部。而今迈步从头越,琴棋书画、修身养性、天伦之乐…,奏响人生又一首春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