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日葵》的画里画外及“审美”浅见

🌿 傅治森

<h3><br><br><br><br> - 1 -<br><br> 灵感<br> linggan<br> <br><br><br>一九八三年,正值“人民公社”解体前后,当我看到生产队妇女们在场院里围坐在一起打向日葵籽的场面时,马上联想到:“社员都是向阳花”之意,继而创作了油画《向日葵》。这幅油画便成为我的代表作之一。<br><br><br><br></h3> <h3>油画 向日葵 1.30mx1.30m 1984</h3> <h3><br><br>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着这样一支歌曲:叫《社员都是向阳花》。歌词是这样的:<br><br><br>公社是棵长青藤<br>社员都是藤上的瓜<br>瓜儿连着藤<br>藤儿牵着瓜<br>藤儿越肥瓜越甜<br>藤儿越壮瓜越大<br>公社的青藤连万家<br>齐心合力种庄稼<br>手勤庄稼好<br>心齐力量大<br>集体经济大发展<br>社员心里乐开花<br>……</h3> <h3> <br><br><br> - 2 -<br><br> 创作经过 <br> chuangzuo jingguo<br></h3> <h3><br><br>我的艺术创作都来自于大自然与生活,离不开写生与观察。在创作题材上,即便是在动乱年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治风向,但表现艺术的真善美一致是我的追求,是作品的灵魂。<br><br><br>真善美,真为首。真,就是真实、真诚、真情。<br><br><br>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我“上山下乡”七年整。这七年,我在“广阔的天地”里摸爬滚打,体验和体会是满满的。回城后也经常到乡下去,到野外去采风。油画《向日葵》即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作品。<br><br><br>我的妹妹很早就下乡居住在金州二十里堡。我在石河下乡回城后也时常去她那里,在她的住处及周围村落采风。那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当我走到初家大队(村)一个山岗上往山坡下瞭望时,坡下一个场院里女社员们的劳动场景呈现在我的视野里:女社员们围坐在一大堆收获的向日葵周围敲打着向日葵籽,她们穿着花色各异的衣服,每个人都围着头巾,敲击声和嬉笑、言谈声混合在一起……一眼望去,就是一个圆形图案,形似一朵靓丽的向阳花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一种淳朴美与视觉美顿时呈现在我的面前。<br><br><br>“社员都是向阳花”!我立刻取出速写本用铅笔画出大概印象,然后走近这些“向阳花”,边走边观察一下她们的体貌特征、个性特点、动作及情绪等。回家后的几天便开始构思,并勾画出一张小草图,油画《向日葵》便有了雏形。<br><br><br></h3> <h3><br><br>根据画面情节和构思的需要,我先后找了部分模特做了写生,素描和速写等。关于人物形象的美,我即要考虑个体形象差异又要考虑总体形象美。<br><br>我不善于、也不喜欢为夸张人物个体特征而丑化、扭曲人物形象(除非丑化恶人)。形象的“变形”应该在形体结构合理、造型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发掘人物的形象特质和注入作者一定的情感因素,在“美”的制约下适度夸张的。唯有这样的变形不仅强化了人物内涵,而且“变而不丑”。<br><br>当下,很多画画人打着彰显“个性”,“创新”、“前卫”的招牌,片面强调主观,无度、肆意地变形,夸张、扭曲、丑化人物形象,其中一部分人借此掩盖自己的形象塑造能力(形体造型能力)的缺失,以及缺乏对外部特征的把握尺度、对内在的感知能力,从而尽显自己的审美丑陋。这是当今美术界的常见病,毫无美感可言。<br><br>在当今社会的大众层面上,审美的单一化、表面化、粉饰化、娇媚化、做作化、模式化、低俗化……已成为普遍的审美标准。他们视时髦的表情、怪异的神态为美,不屑于自然美和个性美;只看重外部形象而漠视内涵美。因而,由于普遍的审美偏颇,“美女”“帅哥”(小鲜肉)的称呼在网络上不绝于耳,万人一面的模式化“自拍照”比比皆是。<br><br>还有很多人,他们常常只把“老百姓喜欢”、通(低)俗易懂做为对艺术作品的唯一鉴赏尺度。画的越“像”、越“逼真”、越面面俱到、越细致越好(实际上是“腻”,而不是在“关系”的处理上所感觉的那种细致)……;相反,对具有绘画感的、有品味、有个性、有内涵、有艺术品质的作品不感兴趣,不欣赏。艺术素养比较贫瘠。在那些极度崇尚名利、金钱至上的上层社会里,一些人把某些“名人”“明星”低俗的字画肉麻的捧上了天,“明星”们的字画,再丑也美。社会上、网络上“以丑为美”的审美偏狭愈演愈烈。<br><br><br>在《向日葵》的画面里,在这个司空见惯的圆形构图里,在这个由十几个人物组成的场面里,要想把每个人物形象个个都表现得即形象美而且具有个性美,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要表现出那个时代的自然、淳朴之美!所以,除了取之于生活中的感受和素材外,理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就靠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及想象力、创造力了,靠艺术美的强化,当然也要靠一定的功力。<br><br>在油画《向日葵》的画面里,你会不难看出,我自然而然地融进了中国民族、民间因素。如:线描、民间装饰特点等,但这些因素的融入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而不是刻意为了“中西结合”或所谓的“油画中国化”而结合。<br><br>油画《向日葵》的创作初衷,完全出之于我内心的“美的感动”,首先是基于感性审美的触动,而并非半点为政治唱赞歌之意图。个人认为,艺术家对美的感动(如真、善、美,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视觉美、抽象美等)与政治无关,或者与政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仅仅是为了迎合、顺应社会潮流而创作,而不是在真善美、个人真实的思想和灵魂的或者是正义感的驱动下创作,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所展现给观者的美感,作品给人带来愉悦、品味与激励都是有限的。总是热衷于跟随政治风向、迎合政治气候的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必然是贫瘠的。<br><br>关于所谓的“时代感”,也无须刻意为之。因为,只要作者是真诚的,而不是故弄玄虚,他的作品自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做为艺术作品,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共感性”以及思想和情感表达等应该是更为重要的。<br><br><br><br><br><br></h3> <h3><br>以下是创作过程中的部分手稿</h3> <h3>这是油画《向日葵》的色彩稿(小色样)</h3> <h3><br><br>《向日葵》的整个创作、绘制过程都是在家里进行的。那时的家室非常狭小。除去火炕占去的面积,也就能够勉强放下这幅油画了,而且光线暗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不算画素描稿的时间,从着手上颜色到油画作品的最后完成,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br><br><br><br><br><br></h3> <h3> <br><br> - 3 -<br><br> 展出与遭遇<br> zhanchu yu zaoyu</h3> <h3><br><br><br>1984年夏,辽宁省展览馆。<br><br><br>油画《向日葵》在这年参加了省美术作品展。展出后将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当年的全国美展。但很多业内人士、同行以及我本人都没有料到:《向日葵》最终落选全国美展。<br><br><br>在省馆展出期间,可以说好评如潮。有多少观众在《向日葵》的画前驻足观看并欣赏,又有多少观众在此画前流连忘返?!我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对于我来说,这个落选真的是难以接受的现实。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脑海里总是问自己:听说在社会上有“走后门”的事,莫非这种事在文化艺术界里也有?!<br><br><br></h3> <h3><br><br><br><br>内幕终于揭晓。<br><br><br>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某一天,田金铎老师(中国著名雕塑家、前“鲁美”雕塑系主任、雕塑《走向世界》作者)前来金州。他跟我详细讲述了油画《向日葵》落选的经过。他对我说:“这事儿我们觉得很可惜的”。<br><br><br>简述如下:<br>1984年省美展期间,省里组织了一个评委会(小组),田老师就是其中一员。评委会连续进行了三轮评选,逐步筛选,最后一次算最终结果,也应该是雷打不动的结局。田老师对我说“每一轮评选通过后都会在画框上挂上一个小红布条,你是三个红布条都挂上了的,也就是说,你的画经过三轮筛选最终通过入选全国美展的。”但是,因为一位省画院的某专职画家画的一幅油画落选,导致这位“大画家”逐级“上告”,最后告到了沈阳市市长的家里(夫妻俩结伴同去),解决了他的入选全国美展的心愿。推荐名额是有限额的,上来一个必定要下来一个。那么问题来了:下来的该是谁呢?<br><br><br>可想而知,把一个无名小卒干下去是低风险的最佳选择。否则,会不好办的,会惹乱子的。他们利用权势和“背景”暗中操作,为所欲为。这分明是对公平地践踏,是强势对弱势地欺凌! 因此说,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把我的《向日葵》拿下,就不奇怪了。<br><br>当今浮躁社会,假证书、假文凭、假学历满天飞。文化艺术及其他领域的不正之风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之而不及,早已泛乱成灾。<br>总体看,书画领域鱼目混珠,混乱不堪。许多人热衷于包装自己、炒作自己,夸大其词,虚荣膨胀,欲在华丽而荒唐的运作中牟取名利。诚然,当今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为了求生存,一些书画家把自己的作品推向艺术市场,做一些必要的推介与宣传是无可非议的(我指的是原创作品)。不过,有些人竟不择手段,竭尽全力地过度包装、虚夸自己实在令人作呕。做为一位艺术家,如果没有了真诚,没有了责任,即便把自己的作品捧上了天,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卖出不菲的价格,我想,他的作品的精神营养价值也不会好到哪里。<br><br><br><br><br><br>我深知,作为一位艺术家,我过去做过的一切还很不足,很不够。尽管目前的我,心里仍然有无尽的艺术追求,也想画很多画,然而,如今心长力短,病魔缠身,有限的生命制约和阻挡了我。<br><br> ……………<br><br><br>时间过去了三十七年,回头看看,那些事情已经成为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得有始有终。当然,看过故事后回味一下也未尝不可。<br><br>倘若有人问我:你对上述的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感到遗憾吗?<br>我说:遗憾!<br><br>倘若有人问我:你对你的经历感到后悔吗?<br>我说:不后悔!<br><br>为什么不后悔?<br><br>请看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说的:<br>“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br><br><br> ★ ★ ★<br><br><br></h3> <h3><br><br><br><br><br><br>结语<br><br>往事虽过,但余味未尽,温故而知新。<br>油画《向日葵》落选全国美展后,大连市文化宫宋安生老师把这幅油画收藏在市文化宫里。数年后,我把它转移到金州文化馆,挂在音乐舞蹈室里多年。<br>特别感谢那次省展前后对油画《向日葵》给于公正评价及大力支持、推荐的各位老师。<br>借此机会,向尊敬的广廷勃老师、田金铎老师、宋安生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 🌷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