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工作间隙,看到早年大学挚友发来信息,问候近来一切可好。于是打开手机,和好友热情聊了起来,期间互相诉说了各自的生活与工作,最后挚友感慨,给我发来三个字——针不戳。<br> 针不戳?什么意思?心里直打鼓,莫非我又掉进网红词的坑里了?带着错愕和疑问,复制这三个字,发给挚友,三分钟后,他发来了一连串嘲笑加暗笑的表情,我愈加糊涂了,紧追着问道:“老弟,到底啥是针不戳?你这仨字儿好突兀啊,这和我们现在的聊天有关系嘛?”又是三分钟,收到了挚友略带鄙视的回复:“哥,你落伍了,你要跟上时代,跟上我们年轻人的脚步,别做一个只爱写文章的老八股好不好!”<br> 我看后又好气,又好笑,遂马上回复:“第一,不是你们年轻人,我也不老,咱俩同岁;第二,我怎么就跟不上时代了?我怎么就成老八股了?”<br> 挚友这才给我做了一个耐心的解释:“这是网络语言,针不戳仨字儿你读快点儿试试?不就是‘真不错’嘛?我是在夸你,夸你的日子真不错,哎……”<br> 诸如这样看似搞笑,实则有点儿让人无奈的事情,这两年已经在我身上发生很多回了。有时候真的怀疑,我是不是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我自认为是一个有着近二十年网龄的资深网民,从win98玩到了win11,从GLPS网络,玩到了5G千兆光纤,怎么会有我不懂的网络语言,这不是笑话嘛。不过心里虽然这么执拗着,但静下心想想,我确实好像落伍了。<br> 想起几个月前,一日与三五好友家庭聚会,席间几个女同志聊起了孩子上学的问题,只听她们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我凑近一听,有一个词让我摸不着头脑,思量一番终不得其意,便插嘴问:“你们说的什么‘内卷’是啥?卷什么了?”<br> 一语既出,三五女人顿时笑成一堆,妻子更是朝我挥拳,嘴里骂着:“你赶紧找个洞钻进去吧,不嫌丢人啊!”<br> 我一脸懵,一脸无辜,寻思,难道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br> 这时坐在对面的友妻笑呵呵地给我解释道:“举哥,给你这么说吧,比如你去看电影,本来大家都坐着看,大家都看得清,突然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挡住了第二排,于是第二排也站了起来,以此类推,最后全场都站着看了……”听着这位美女口齿清晰的解释,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内卷”。遂点头,以极度认可的口吻附和:“这么说的话,目前的孩子教育问题,还真是个内卷啊,都快把咱们这些年轻父母卷扁了。”对方听着,笑着,最后还是不忘加了一句“这是新近的网红语,举哥你可能不知道!”引起哄堂大笑,我举起茶杯,自嘲般附和:“是啊,哥们我落伍了!”<br> 之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内卷”,并暗自叫绝。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明了这个词,真的很绝啊,这形象度,力度,画面感,远远强于什么竞争啊,人比人啊等,而且精短明了,关键是它几乎可以用在一切类似的场合,既不显咬文嚼字,也不觉低俗谄媚,妥妥一个万能用语啊。自那之后,我将内卷也用在了自己与人的闲聊中,每当说到,我竟有自己有点高人一等的感觉,甚至还有种:“快问问我什么是内卷,我会给你解释”的心理,这俗话就叫显摆吧!是,我也就会这点儿俗话了。<br> 网络的高度普及带来了人与人之间联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且不说过早时候的飞鸽传书,就我个人走上社会的这近二十年时间,从最早给家里写书信,到后来家里有了座机后,座机代替了书信,再到后来,手机代替座机,直至今天,微信视频电话彻底取代了语音电话。在这期间,还有一种东西也在悄悄地,无时不刻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便是网络语言,它很难在新华字典中查找到,也不属于教科书所授范围,假如教条地追究,可能这都是病句,是错别字构词,但所有语言,都是为人服务的,语言是一种社交工具,用着“顺嘴”,听着“顺耳”,便意味着能被大众所接受所流传,这可能才是最大的意义,也是这些网络词语能得以流传的原因。<br> 我对自己总是跟不上网络热词做过分析。横向看,我确实每天都是接触网络,社交聊天自不必说,工作也无时不刻离不开网络,但这些终归只是单向和主动的,既然是主动的,就必然是自己熟知的。既如此,新鲜的、陌生的东西怎么会自己跑进我的眼睛呢;其次,纵向看,我所接触网络,主要靠的是手机社交软件和电脑邮箱,偶尔用用百度,最多再看看网络文学网站,而现在的网红平台,基本都是手机app,年轻人以及网红们,可能很少用电脑玩网络了,他们大部分用着B站,抖音,快手等快餐平台,但这些,我的手机上一概没有,我的手机上用的最频繁的除了微信,就数导航地图,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城市生活类软件,比如刷交通卡的,购票的,订酒店的,收藏名片的等等。如此看来,不论横向还是纵向,我与网红不沾边,更没机会接触网络词语,我不接近人家,人家自然不理我,我的手机,似乎成了老人机了,怎会不让自己与时代脱节呢。<br> 还好我算是一个“求上进”的人,自从那次“内卷事件”给老婆丢了人之后,我开始刻意接近网红词语。刻意留意这些“时尚文化”,甚至我还会在睡前,抱着手机,刷刷某某短视频。于是我认识了“凡尔赛”,理解了“社死”,知道了“夺笋呐”,嘴里还时不时冒出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br> 我学到一个,就反复琢磨一个,举一反三,想象场景,反复造句,然后用给老婆,用给熟悉的朋友,直到我完全理解了,我甚至会在一些商务场合时不时夹杂一两个“绝绝子”“针不戳”,引得本来严肃的会场气氛瞬间春风化雨,相视而笑。当然在这期间我也经历过被六十岁的对方老板问我:“你说的‘凡尔赛’到底是个什么?”那种小心翼翼,面带桃花含羞三分的样子,像极了我当时为“内卷”而不耻下问的样子,优越感顿时茂密丛生了。<br> 网红词语是随着网络时代一步步走进人们生活的,它源于生活,源于正宗文法,但又脱离原本的词汇结构,以形象而幽默的形式重新组装成一个全新的词汇。因其有着比正规词汇更加顺口顺耳,也无时不刻带着诙谐幽默又形象贴切的属性,因此往往会首先在年轻人群中快速扩散开,之后便会上岸的河水一样,慢慢蔓延到如我这样的大龄年轻人群,有些甚至能“侵蚀”到老年人群。我自认为这未尝不是好事,当然任何事情得辩证地去看,过犹不及,但至少它在适当的年代和适当的场合中,往往会带来远超正统词汇所能带来交流效果,而语言归根到底,所求的不正是这个功效嘛。<br> 为了不落伍于时尚和潮流,我还在无时不刻地追随者,当然,我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留在心里的原则,在此之上,完全可以尽情追随,因为它“针不戳”,只要“小丑不是我自己”则大可不必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