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小聚

李京汉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五位上世纪69、70年赴江西崇仁原马鞍、郭墟、凤岗公社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平均年龄72岁),一位是当年最年轻的上海慰问团成员(年已七旬有七)。</p><p class="ql-block">你能判断出哪位吗?</p> <p class="ql-block">他们通过电信微信,寻找到尚流淌着青春气息的曾经的崇仁县人!</p><p class="ql-block">他们选择210号的成事园酒家小聚,21年的尾月12月,店招又是"成事园"(很有寓意),以庆贺我们的相聚!谢谢小聚活动联糸者知青钱敏女士。</p> <p class="ql-block">这是崇仁县有七百年历史的古桥,它见证了两千多名的上海知青,在县城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成长史和奋斗史!</p><p class="ql-block">可惜古桥已于2014年原址拆毀重建,令知青痛惜不已。</p> <p class="ql-block">崇仁古桥原址所建的新桥《黄洲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简易的崇仁县地图,它能帮助我们找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公社(现已称镇),比如在地图上就能找到今天小聚知青当年所落户的公社,如马鞍、郭墟和凤岗(相山)等。上海慰问团同志更跑遍了崇仁的山山水水,上海知青的落户地点,他们对知青的关怀和爱护更是令知青钦佩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崇仁县县委的大门,上海慰问团的同志就居住在院内的招待所。这里成了知青寻求心理安慰和叙述内心苦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崇仁火车站的站牌。</p> <p class="ql-block">这是郭墟知青邸允勤保存至今的珍藏品:上山下乡报到证和上海至崇仁县的集体乘车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郭墟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在水稻田边的合影,左一提供了报到证和乘车证。</p> <p class="ql-block">马鞍公社知青在列车上向亲人告别的情景,69届知青年龄小的还不满十六周岁。69届知青66年秋入学初中,69年毕业也沒有毕业证书,初中正值文革,几乎沒有上过真正的教学课......。老三届还有歌曲怀念他们呢?但是他们奋斗了努力了!</p> <p class="ql-block">与亲人告别的马鞍公社69届知青登上列车后,还不忘手捧红宝书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插队落户前夕,特地步行到南京路,以国际饭店为背景,请老师为临行知青拍了一张珍藏版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和下一张照片,是马鞍公社三名女知青,在下乡前后两年间,分别在上海和崇仁县拍摄的照片,你能从表情判断出先后吗?</p> <p class="ql-block">当年马鞍知青与公社团委书记(后排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南昌下乡知青的合影,充满了青春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崇仁县去抚州北的火车票,价格只有0.30元!</p> <p class="ql-block">0.30元,有的生产队知青干繁重的农活,这就是一天的收入了(一般均值0.50元左右)。知青除春节探亲,劳作一年的收入除去口根不足百元!这些收入只顾购买油盐酱醋。</p><p class="ql-block">男知青抽烟,只能抽低价烟,如抽图示的《欢腾牌》。</p> <p class="ql-block">换个位置,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会的原马鞍公社闺蜜的一组照片,她们的晚年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马鞍公社著名的古桥(回澜桥)</p> <p class="ql-block">马鞍回澜桥远眺。</p> <p class="ql-block">当年慰问团年龄最轻的王佩玲,仅比知青中的68届高中知青年长四岁,知青特别是女知青都把她当着知青大姐......。她在协助当年县公检法处理某公社武装部长奸污上海女知青案中,配合慰问团组长郑浩明,主持正义,受到省甚至中央的表彰。此后,县公社这类案件大幅下降。</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年已七旬过五的王佩玲参加市某模托队的演出断面,能认出她么?</p> <p class="ql-block">郊游,有点指点江山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江西山区的水田,美!王佩玲和知青都说,在崇仁特别是山区待过的人,对那些江浙的农家乐几日游都不屑一顾。不过那时苦于劳作,无闲情雅至欣赏崇仁美景!</p> <p class="ql-block">郭墟知青王根泉(下文简称泉)、凤岗知青李京汉(下文简称京),他们都是在1969年4月1日,乘坐同一列火车赴江西崇仁插队落户的,这天正值党的九大召开,所印象更深刻。这是他俩和慰问团王佩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郭墟知青泉、慰问团王佩玲(中)和马鞍知青王忠岩(下称岩)合影。岩在普陀区政府检察院退休,目前还每日半天工作,从事民事调解工作,深得好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很珍贵的知青合影照片。在知青任厂长(左三)的马鞍公社电机厂厂房前,一群知青留下了青春的倩影。前排右二是这聚会的钱敏,她当年担任大队村小教师。知青身后两侧的对联太有时代特征了,你能读出来吗?</p> <p class="ql-block">在照片背面还写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才喝黄浦水,</p><p class="ql-block">又食赣中粮,</p><p class="ql-block">同为农业贡献,</p><p class="ql-block">青春正是盛旺。</p><p class="ql-block">落款:1976年3月5日于崇仁</p><p class="ql-block">(当年仅有小学程度的知青厂长的诗表达了:上海来的知青,在乡村辛勤种粮,为了发展农业,知青创办了为农服务的电机厂,愿把宝贵的青春献给农村!)(69届知青我们不苛求诗词藻的华丽,我们看到了在乡村多年的知青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知青(前排)和村民(后排)的合影,厂长(前左一),主要任务是将村民培训成合格的拖拉机手!</p> <p class="ql-block">知青厂长(后排右四)把电机厂办的红红火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厂长返沪后在国营丝织厂任中层领导,这是下岗前的中层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厂长怀念激情澎湃的岁月,旅游也不忘驾一下牛车!</p> <p class="ql-block">马鞍知青惦记第二故乡,常重返崇仁,这是他们在马鞍镇政府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是知青夫妇王忠岩和钱敏,他们既是同窗又同在马鞍公社插队落户,回沪后在各自单位承担中层领导,经努力都成了普陀区政府的公务员,又同在科级岗位上退休,人称三同知青。</p> <p class="ql-block">马鞍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泉为落户的郭墟贯桥村村民开设夜校,讲述如何科学种田。</p> <p class="ql-block">刚下乡不久,任知青连长的曹向东和副连长的泉一起在香樟树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王根泉江西共大毕业后,不拿工资拿工分,积极要求重回第二故乡郭墟公社贯桥村当农民。1976年秋,崇仁县在县人民会尝召开了欢迎大会。</p><p class="ql-block">泉日后成为崇仁县委公务员,在多个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为崇仁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下面是泉参加相关会议后的珍号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9年4月1日,郭墟部分知青纪念下乡二十周年的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郭墟公社当年知青曾居住过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岩先生工作之余的休闲照片两张。</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原凤岗公社(现相山镇)浯漳大队知青京,1975年借调至县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77年高考入学华东师大,78年离开县乡办。</p><p class="ql-block">照片前左是京,前年获知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征集老照片,准备出版《上海知青在江西》画册,与同队知青童先生(解放日报记者),前往研究会商讨老照片事宜,研究会秘书长楼曙光先生接待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浯漳知青1971年的合影,下蹲者为同插队的京兄弟俩。</p> <p class="ql-block">当年公社童学良书记与浯漳知青交谈。</p> <p class="ql-block">浯漳男知青合影照片,后排左一是插队落户六年的丁健,经不懈努力,200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原凤岗公社浯漳大队为发展旅游业,在村口建了古色古香的大牌坊,人称"聚仙门"。</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村的明清古建筑组合图。</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浯漳小学教师合影,内有两名知青教师,摄于1976年。(小孩均为教师子女,当年少有拍照机会,属"揩油",也情有可原。)</p> <p class="ql-block">重新设计的集体照,即背景为浯漳古村典型的明末祠堂,釆用知青聚会合影粘贴所形成,也颇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三张知青劳动照片。</p><p class="ql-block">割禾打谷。</p> <p class="ql-block">耘禾。</p> <p class="ql-block">操弄自留地。</p> <p class="ql-block">约1976年冬,上海慰问团完成工作任务,知青京前往崇仁火车站送行,回来后心情似波涛翻滾,感慨万千,信手写下了一篇随笔,居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随笔第一页。</p> <p class="ql-block">随笔第二页。</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现几幅照片,作为本美篇告一段落,希望大家找到新发现的老照片或知青资料,充实到美篇中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