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16·嘉善县城魏塘镇D

居 悌

据《魏塘镇志》记载:明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巡抚胡概奏请增县,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嘉兴县迁善、永安、奉贤、胥山、思贤和麟瑞等六乡,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镇,隶嘉兴府。因迁善六乡,俗尚敦厚,少犯宪辟,故曰“嘉善”。虽然建置较晚,嘉善的历史,却非常悠久,这由一些遗迹和传说可见。<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荒凉的北门,有两座残破的方塔,阿育王塔,建于三国东吴,距今一千多年,如图16.1所示。据史书记载,这两座阿育王塔,属当时所建慈云禅寺,该寺为嘉善境内最早的佛寺。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根据伍子胥的一些传说,嘉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吴越春秋。相传,嘉善的伍子塘,乃伍子胥所开凿,以兴水利、通盐运。县城西南12里,有胥山,山上有伍子胥的磨剑石。县城南门,瓶山街附近,有一土包,人称“瓶山”,是伍军丢弃大量酒瓶所致。当地老乡,垦荒种地,常常发现陶罐酒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嘉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出过许多才子。最令人敬佩的,是明代才子袁黄,元代画家吴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精通文学历史、天文术数、农业水利、军政医药,并有多部相关专著,为明代嘉兴府名家。袁黄初名表,因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策论违逆主考而落第,更名黄。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曾任河北宝坻知县、兵部职方主事等职,仕途坎坷。袁黄,葬于东郊惠民乡、袁家埭,可惜无墓碑,故生卒年月不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提起袁黄,恐感生疏,但其论著《了凡四训》,旧时家喻户晓,如图16.2所示。《了凡四训》,约九千字,分《立命篇》、《改过篇》、《积善篇》和《谦德篇》四章。虽不如《朱子家训》简洁,但不失为一篇劝人为善、修身养心之佳文。《朱子家训》,即《朱伯庐治家格言》,仅516字,骈俪对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易于背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吴镇,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工诗词书画,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与黄公望、倪瓒和王蒙齐名,擅长墨竹,常以“梅道人吴镇”落款,如图16.3所示。吴镇,孤洁清高,隐居不仕,达生知命,一生清贫。吴镇生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卒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临终前,自选墓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葬于花园弄、梅花庵西侧。课余,时有拜谒道人,见庵舍坍塌,墓冢荒芜,甚觉凄凉,惟墨竹石刻,镶嵌于残壁之上,依然虚心有节,栩栩如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图16.1 阿育王塔 图16.2 《了凡四训》 图16.3 吴镇墨竹<div><br></div><div> 下一篇《中学时代17·嘉善中学A》文字被屏蔽,可参阅《自说自话》文集第199页,第177篇,或参阅《居悌教授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f75d90100hxyz.html 。</div> <h1><b>中学时代17·嘉善中学A</b></h1> 嘉善中学,如图17.1所示,位于中山路85号。门前,石子镶砌的马路,古朴幽静,行人稀少,商店不多。<br> 马路对面,亭桥西堍临水处,有一家冷饮店。盛夏,这里的冰镇绿豆汤,七分钱一碗,深受学生喜欢。旁边的南货店,就是张培初同学的家。张培初,聪明、美丽、成熟、端庄。课堂上的英语朗读,标准流利,令人羡慕。可惜,在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中,挨整辍学。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想念她。如今,境况不清,生死不明。她的弟弟张培基,英俊机灵,下一届同学,遭遇更惨。根本不懂何为“革命”的年纪,竟被打成了“反革命”。被“拔白旗”的,还有朱佩秋同学,一位和蔼可亲、成绩优异的大姐。据说,她人生坎坷、潦倒,导致精神有恙,嫁个船老大,溺水而亡。唉!看来,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平安度过一生。<div> 学校东边,隔条小河,是驻善海军的操场。每周周末,部队都在操场放映露天电影。许多电影,给我们带来快乐,例如《新局长到来之前》,《大李小李和老李》和《乔老爷上轿》等。印度电影《流浪者》,在同学间掀起了“流浪热”,《拉兹之歌》,在男同学中到处传唱。唱得最好的,是应镇浙同学。应镇浙,学习优异,能歌善画,因政治原因,受父亲牵连,未能升入大学,可惜!其母,也受丈夫牵连,“文革”中被当局迫害致死,可怜!应镇浙的父亲应括,国民党陆军少将,抗战烈士,牺牲时35岁,可敬!非常凑巧,今天正是应括烈士遇难69周年,特撰文《应括烈士传略》,以示纪念(见下一篇,第18篇《应括烈士传略》)。<br> 学校西边,花园弄3号,是县政府,父亲在此衙门,曾打工年余。解放初期,商店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为解决工人就业,县政府成立“失业工人救济处”,负责登记、联系和安排失业工人的就业。1951年,德懋新倒闭,父亲失业。同年7月,由西塘镇工会介绍,去县失业工人救济处当文书。父亲忠厚老实,誊、抄、刻、写,日夜辛劳。时任县长戴光,虽欣赏父亲一手好字,但终因父亲年近五十,利用价值不大,于1952年10月,动员父亲回家。直到去世,父亲从不流露,他心中的郁闷!<br></div> 图17.1 嘉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