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12.5.晴间多云,吃过午饭,看着天气还不错,为时尚早(15:00),便和娟子决定北海溜达溜达,消化消化食儿…进北海后门…</p><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宫苑"。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布置精美的古代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去北海的目的很明确-寻古桥、古狮、古墙,捎带手儿看景儿…</p><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琉璃花墙与对狮同框~</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雄狮~</p> <p class="ql-block"> ⬇️小狮子的动作太可爱啦😸</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雌狮~</p> <p class="ql-block"> ⬇️小狮子吸睛😸</p> <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三座门前是垫高的月台,东、西、南三面砌有黄绿琉璃砖宇墙,南台阶垂带前装有青白石台阶,配将军石和抱鼓石。黄绿琉璃砖砌宇墙花格镂空,黄色与绿色相间错落,有通风透气之功能,琉璃材料能耐久百年以上,维护简单。墙高1.14米,厚0.33米,三面围成月台,既不影响“西天梵境”建筑的美观,又是平地入门的过度平台,烘托出了庙宇建筑高大宏伟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月台琉璃矮墙~</p> <p class="ql-block"> 天王门,又称三座门,是三个独立的黄琉璃瓦歇山顶的山门建筑,象征“三解脱门”。门与门之间有“二龙戏珠”琉璃墙,南北墙面图案一致,每一段花琉璃墙高2.55米,宽1.6米,内外共分8段。每段墙都有琉璃浮雕黄绿两色搭配,图案以中国传统的对称方式,中间形状为菱形“二龙戏珠”图案,上下横幅装饰都是绿浪陪金黄;四角为三角形图案,每角中有一条龙,上边两角的龙头前伸,四爪张开,身躯盘呈三角形;下边两角的龙,舞动身躯,伸着四爪,高昂着头张嘴似吼。琉璃墙整体显示出豪华庄严,艳丽多彩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三座门琉璃花墙~</p> <p class="ql-block"> ⬇️“二龙戏珠”琉璃花墙-</p> <p class="ql-block"> ⬇️钟楼~</p> <p class="ql-block"> ⬇️鼓楼~</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大慈真如宝殿是天王殿中院正殿,内供三尊铜佛,重檐庑殿顶,并且不施彩绘,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气势雄伟的大慈真如宝殿,大殿为棕褐色,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所建,黑琉璃筒瓦黄剪边重檐四坡顶,面阔五间,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内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像。</p><p class="ql-block"> 整座大殿由二十余根高达十米、直径半米的楠木巨柱支撑,梁、枋、檩、椽、斗拱、望板、门窗、天花板等主要构件也全部采用体量硕大的金丝楠木。其中门窗做工尤为华丽,楠木门窗装饰有繁复考究的菱形窗格,均采用短小棂条与微型榫卯的拼接工艺,接榫处设有镌刻着精巧花纹的鎏金铜叶,门窗的裙板上雕有浮云图案。其它构件采用素面,不施雕琢,体现了简约自然的明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大慈真如宝殿不仅涵盖了中国传统楠木制作、琉璃烧造、砖石雕刻、青铜铸造等工艺精华,体现了中华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而且蕴涵着博大精深、高贵典雅、成熟自信的独特韵味,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不朽杰作。</p><p class="ql-block"> ⬇️大慈真如宝殿~</p> <p class="ql-block"> ⬇️静心斋~</p> <p class="ql-block"> ⬇️镜清斋-是整个静心斋园林景区的主体建筑。此主殿建筑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四周抄手游廊环抱方池,体现了其以池水为主题的布局立意。此殿端庄素雅,乾隆更写下“临池构屋如临镜”的诗句来描述它。雕外“镜清斋”三字隶书匾额为民国初年路徵祥所书。</p> <p class="ql-block"> ⬇️夹道花窗墙-静心斋内主要的建筑称镜清斋。镜清斋是条石基础青砖到顶、木梁青灰瓦的厅堂式古建筑,屋前后都是水池,池中荷叶莲花,水中金鱼漫游,诗云“临池构屋如临镜”,故称镜清斋。斋屋东墙是一条宽1.5米的夹道,夹道墙高约2.3米,其中两壁下围墙的0.73米都采用磨砖对缝砌,上部白灰墙高1.5米,夹道的两墙很有特色,上部是横梁彩绘,立柱横梁把墙分成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中有一木框造型的窗户,分别是花瓶形、圆镜形、六角形、扇面形四种,也称瓶、镜、萝和扇四种吉祥物形,两墙的图案相对应,这些窗户造型意为平安祥和。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墙上设造型窗装上进口玻璃,白天是一种装饰,夜晚可以放蜡烛照明。</p> <p class="ql-block"> 静心斋建筑布局紧凑,整个院落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院落空间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景区,主要建筑有镜清斋、叠翠楼、枕峦亭、沁泉廊、罨画轩、焙茶坞、抱素书屋、韵琴斋等。园中假山是用来自江南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山中叠石岩洞,山间曲径幽深,山上楼廊起伏,山下小桥绿水。整个园中形成层次分明,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空间艺术效果,又称“乾隆小花园”。静心斋内水面积占整个院落三分之一强,不大的水面上有三座古桥,小玉带桥、沁泉廊桥、青石板五折曲桥。三桥结构不同,造型各异。</p><p class="ql-block"> 小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池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桥上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传说靠山兽也称叭嗄或望天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叭嗄蹲坐姿势,张着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镂空山石坐在桥头,使石桥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桥坡有30——40度,上下桥显滑陡,起初桥面石板为剁斧做法,1977年修缮加固栏板、望柱时,还将光滑的桥面改为礓礤桥面,有利于人们上下桥。站在桥上四周观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灌丛盖地,水中建廊桥和殿堂,真是富丽堂皇中带有江南水乡韵味。</p><p class="ql-block"> ⬇️小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古桥,最吸引我的、最爱看的是镇水兽和吸水兽。</p> <p class="ql-block"> 沁泉廊桥位于画峰室西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墩,桥面木板,桥墩上立八根大红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泻玉,叮咚有声,廊外乱石穿云,层峦叠嶂,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穷泉壑”。</p><p class="ql-block"> ⬇️沁泉廊桥~</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五折曲桥位于沁泉廊桥西,桥南端正对画峰室后廊,形成一头接建筑,一头连假山的景致,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13.3米,宽1.4米,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为五孔五折曲桥,砂粒花岗岩石砌桥墩,青石板桥面,两侧木制桥护栏,曲曲折折在花园水池上别有情趣。1977年全院修葺时,因木栏杆糟朽,为游人安全改成金属护栏杆。</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五折曲桥~</p> <p class="ql-block"> ⬇️罨画轩-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罨画意为色彩鲜明的彩画。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璧爬山廊,名为“读书廊”。乾隆皇帝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书隔岸对”,是说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里人”的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 北京北海公园的铁影壁是元代遗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壁高1.89米,长3.56米,两面浅雕云纹异兽,刻工古朴浑厚,铁影壁原建德门(今德胜门)外一古庙前的照壁,明初,此壁被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今铁影壁胡同内),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北海公园从铁影壁胡同找回基座,终使这一文物得以完整复原。</p><p class="ql-block"> ⬇️铁影壁~</p> <p class="ql-block"> 时隔一周一大早再游“北海”</p><p class="ql-block"> ⬇️清早7点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德胜门换乘5路公交🚌</p> <p class="ql-block"> ⬇️进北门就看到这个闸口~</p> <p class="ql-block"> ⬇️北门进,看到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北海的九龙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筒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p><p class="ql-block"> ⬇️各个角度的“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分为三进院落,前两个院落分别有“澄观堂”和“浴兰轩”两座大殿,第三进院落有乾隆帝特批用金丝楠木增建的“快雪堂”,三进院落整体的名称是“快雪堂”,这是乾隆帝的钦命。</p><p class="ql-block"> 乾隆44年,有臣下向酷爱汉文化书法艺术的乾隆帝进献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贴》,乾隆帝爱不释手,特命增建“快雪堂”,命人以石刻保存名人书法墨迹,还亲笔题写了《快雪堂记》。</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门前的一对残狮~</p> <p class="ql-block"> ⬇️澄观堂~</p> <p class="ql-block"> ⬇️浴蘭轩~</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内的花墙~</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石刻墙~</p> <p class="ql-block"> ⬇️五龙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中为龙泽亭,西为涌瑞亭、浮翠亭;东为澄祥亭、滋香亭。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木制弧形桥改为石桥,并安装了青石栏板、柱子。这里原是帝后及近臣垂钓赏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出静心斋往西,过华藏界琉璃牌坊,太液池西北岸边有建在水中的五座凉亭,称五龙亭。正中间亭最大,左右两侧四亭相互对称,依次略小,从东起五亭名日:滋香亭、澄祥亭、龙泽亭、涌瑞亭、浮翠亭;由七座石桥连接,把五座亭子以及各自同湖岸系在一起。五龙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时已经多次进行补建修整。</p><p class="ql-block"> 龙泽亭与岸是由一座单孔石拱桥连接,桥位于龙泽亭北侧,是七座桥中唯一的拱券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桥长11.8米,宽4米,建筑面积41.73平方米,桥身是原物,桥面石件均为后修补的。</p><p class="ql-block"> 两端滋香亭北和浮翠亭北,是由两座短石平桥与湖岸连接,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东平石桥长5.39米,宽3.45米;西平石桥长5.1米,宽3.45米,两桥建筑面积共28.8平方米。桥上望柱和护栏板与其他桥一样。</p><p class="ql-block"> 五座亭子之间由四座弯转石平桥连接,桥也称弧形平桥,共有四座。原桥为木桥桩,木板桥面。据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九日,拆换桥上承重楞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为花岗岩桥墩,因五座亭子的位置不在一条线上,五座亭子呈梯形布局,所以连接亭子的石桥自然有弯。每座桥方块石砌两桥墩,上加铺花岗岩条石过梁,形成两弯两孔转弯桥。桥面用一尺边长的四方砖铺地,汉白玉石仰天地伏、护栏板、望柱。四桥共长56.8米,桥宽3.55米,把五座水中的亭子连成“平地”。</p><p class="ql-block"> 五龙亭的七座桥护栏板和望柱原是青砂石制成,因年久失修,加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所毁,到1925年北海公园对外开放时,桥上青砂石护栏板和望柱已荡然无存。1951年湖底清淤,挖出20多块石桥旧石件。1974年亭子和石桥全面整修,使这里成为北海沿湖景点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 ⬇️阐福寺,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太素殿旧址。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为喇嘛庙,赐名阐福寺,其规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 ⬇️阐福寺的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阐福寺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阐福寺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已荡然无存,只有遗址和东、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四个方位的琉璃牌坊(东面牌坊朝东)</p> <p class="ql-block"> ⬇️(东面牌坊朝西)</p> <p class="ql-block"> ⬇️(南面牌坊)</p> <p class="ql-block"> ⬇️(西面牌坊)</p> <p class="ql-block"> ⬇️(北面牌坊)</p> <p class="ql-block"> 五龙亭往西就是极乐世界,又称“小西天”。清史档案记载,其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初二,经过两年多的施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竣工。</p><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大殿外方形水池环绕,四座石平桥横跨水池上,分别在极乐世界殿的正南、正北、正东和正西的四个方向,四座石平桥一模一样,与大殿同时建造。每桥长9.1米,宽5米,桥基为花岗岩石材,中间一方桥孔,桥面用青白石块建成,护栏板、望柱和桥头抱鼓石用汉白玉石材造。石平桥靠里的桥头望柱与水池护栏连在一起。而朝外的桥头有顶柱抱鼓石。望柱顶是圆柱形浮雕八层祥云纹,中间有凤鸟飞舞。四座石平桥对整个极乐世界殿建筑来讲,起到了四平八稳的对称平衡作用。</p><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石平桥~</p><p class="ql-block"> ⬇️东面石平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面石平桥~</p> <p class="ql-block"> ⬇️西面石平桥~</p> <p class="ql-block"> ⬇️北面石平桥~</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东北角亭~</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东南角亭~</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西南角亭~</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西北角亭~</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展厅里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好“委屈”的狮子,跟《碧云寺》石牌楼上的委屈狮子相似🦁</p> <p class="ql-block"> ⬇️须弥山后上方“极乐世界”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题。</p> <p class="ql-block"> 万佛楼顾名思义,因里面供奉万尊佛像而得名,乾隆皇帝在万佛楼成瞻礼诗中标注:建楼范佛,以纪庆典。内外王公、大臣亦有请铸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并奉楼中,因以万佛名楼。</p><p class="ql-block"> 万佛楼高27米,三层七开间,每层楼内均有数千佛龛,里面供奉大小不一的佛像。据《万佛楼极乐世界陈设档》记载,“实有佛像一万二百九十八尊”。</p><p class="ql-block"> ⬇️万佛楼遗址景区~</p> <p class="ql-block"> ⬇️水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 ⬇️石经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p> <p class="ql-block"> ⬇️妙相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亭内竖立十六角石塔,塔身嵌十六应真(即罗汉)像石刻,系仿五代名僧贯休所绘“十六应真像”而摹刻,石上还刻有乾隆帝题《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赞》和跋语及僧人明水题镌石记文。</p> <p class="ql-block"> 极乐世界殿正南,“证功德水”琉璃牌坊前有长方形水池,对着琉璃牌坊中门跨水池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此桥无名。就叫琉璃牌坊前石拱桥。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皇帝与后妃们来极乐世界参拜的必经之桥。石拱桥由于年久失修,自然风化破旧,一度被拆除,石料移到别处他用。1987年修缮极乐世界殿后,经北京市园林局批准并投资,挖掘清理水池旧址和琉璃牌坊前旧桥桥基石,按始建年代的旧桥规模复原重建。并调来太液池之水,呈现水池中有水,水中有莲花,池上跨石拱桥的历史原貌。石拱桥长10.8米,宽3.8米。</p><p class="ql-block"> ⬇️琉璃牌坊前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与阐福寺毗邻的是极乐世界建筑群和万佛楼建筑群。这两组建筑群均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庆贺母亲八十寿辰所建。万佛楼顾名思义,因里面供奉万尊佛像而得名,乾隆皇帝在万佛楼成瞻礼诗中标注:建楼万佛,以纪庆典。内外王公、大臣亦有请铸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并奉楼中,因以万佛名楼。</p><p class="ql-block"> 万佛楼高27米,三层七开间,每层楼内均有数千佛龛,里面供奉大小不一的佛像。据《万佛楼极乐世界陈设档》记载,“实有佛像一万二百九十八尊”。1900年庚子国难期间,万佛楼被日军占领,成书于民国初年的《三海见闻志》记载万佛楼内佛像被“日本军运回本国,无一余者”。进入民国后,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万佛楼逐趋于衰败。</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为祝其母80寿辰而建万佛楼(现已无存)。万佛楼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石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文篆刻乾隆御制《万佛楼落成瞻礼诗》,石碑原在万佛楼前,1987年移立于此。</p><p class="ql-block"> ⬇️万佛楼石碑~</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天气预报说有7级大风,结果是风没有到,却送给俺这么好看的天儿🎈。</p> <p class="ql-block"> ⬇️公园管理处的狮子,只能远观,不能近瞅(不让进)。</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雄狮~</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雌狮~</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南门右转就是“国图”,原“北平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国图门前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雄狮~</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雌狮~</p> <p class="ql-block"> ⬇️雄性小狮~</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门前还有一对,保安不允许进入拍…</p> <p class="ql-block"> ⬇️隔周再去,碰碰运气,这次的保安还不错,允许俺站在大门里远远的拍,这样我已经很感谢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南门已到饭点儿,“延吉餐厅”解决肚空。之后,再进南门游南岸…</p> <p class="ql-block"> ⬇️在北海大桥上看白塔~</p> <p class="ql-block"> 团城是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基本上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四周环境。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将原半圆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今天的团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间修建后的建筑群。它的平面呈圆形,周砌城砖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4.6米,周长276米,面积4553平方米。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西为衍祥,入门可沿蹬道登至城顶台面。蹬道处各设罩门,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等。朵云亭、镜澜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台黄瓦红墙。金碧辉煌的古建群间,遍植了数十株苍松翠柏。承光殿中间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各推出抱厦一间,整个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抱厦为单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飞檐翘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厦重昂五斗。殿内施大点金旋子彩画。玉瓮亭内玉瓮为元代作品,体积大,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 ⬇️团城南部砖城墙~</p> <p class="ql-block"> 走进北海公园南大门,首先看到白塔山,满山绿树衬托着白色佛塔,一座宽阔的石桥连接着有白塔的琼华岛,这座桥的两端有古石狮、有古牌坊,桥名永安桥,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梁,也是公园中重要的景点之一。中外游客都爱在永安桥南以桥和白塔山为背景留影纪念,永安桥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永安桥的前身是木桥,建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当时桥两端用石料砌成延长的护岸,中间铺木板装木栏杆,成为单孔木桥。明代时桥称太液桥。</p><p class="ql-block"> 清朝顺治年间建永安寺,乾隆年间建永安桥。《北海景山公园志》记载:“乾隆八年(1743)三月十日,拆卸堆云积翠桥一座,改建转弯石桥一座,拆挪堆云牌坊一座,拆修积翠牌坊一座。”建成的石桥为三曲折三孔拱券,桥长85米,宽7.6米,两侧汉白玉望柱48根,建筑面积709平方米。桥南有“堆云”,桥北有“积翠”两座牌坊,所以定桥名为“堆云积翠桥”,可桥名使用起来总感繁复,又因桥在永安寺正门南,大家就叫它永安桥。</p><p class="ql-block"> 永安桥头除了牌坊外,还有两对古石狮,一对在桥南头朝南,一对在桥北头朝北。这两对石狮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可从石材到造型都不一样,应该说不是同一时期雕凿的。过去老北京有句谚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讲的就是永安桥北端这对石狮,因其狮头朝北,又在永安寺山门前,狮脸朝庙门,与常规建筑前的石狮坐北朝南不同,谚语指办事或处理问题“与众不同”,有贬对方之意。</p><p class="ql-block"> 1979年永安桥进行全面修葺,整个桥体做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新装88根莲花饰望柱和有荷叶图案护栏板。</p><p class="ql-block"> ⬇️永安桥~</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南面牌坊与石狮~</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雄狮~</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雌狮~</p> <p class="ql-block"> ⬇️北面永安寺前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 ⬇️桥南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雌狮脚下的小雄狮~</p> <p class="ql-block"> 过永安桥沿岛向西转到琼华岛西侧,有假山围成一小内湖,湖口一座三折玉带桥,桥东山坡是蟠青室、一房山建筑。在琼华岛西侧形成假山、青砖房、荷花湖、玉带桥组成的园林景致。游人可以坐在山坡上饮茶观景,漫步玉带桥上观鱼赏荷花,夏秋季节这里环境非常美。</p><p class="ql-block"> 三折玉带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桥长17.4米,宽3.88米,建筑面积61.2平方米。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拱桥,中折是圆拱券桥洞,起浮转折桥的望柱、栏板状如玉带,故此桥称小玉带桥;又因桥拱券高耸,也有人把它称为罗锅桥。1976年因地震拱券错位,桥身局部坍塌,当时只恢复了石砌的桥身部分。1989年全桥翻新修复。</p><p class="ql-block"> ⬇️三折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 阅古楼位于北海琼华岛西麓,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一座半月形青瓦顶木结构围抱式楼阁建筑。楼依山而建,上下两层各25间,左右环抱,一门朝西。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共四百九十五方。为中国古代书法集成的石刻珍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阅古楼石刻墙~</p> <p class="ql-block"> ⬇️走近白塔…</p> <p class="ql-block"> 琼花岛的东侧还有一座桥连接着岸边,桥称陟山桥。陟山桥东直对陟山门,桥西是智养殿和四柱牌坊。据《辍耕录》记载,元至元年间这里建造了一座石桥,“长七十六尺(23.35米),阔四十一尺半(12.75米)”。桥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琼花岛后山,储存在山顶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龙口喷水,以供皇帝、后妃们娱乐。</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旧桥向南挪动一些位置,建起砖石结构的三孔高拱券桥,取消了桥上石渠,形成现在陟山桥的样子。陟山桥长32米,宽7.1米,建筑面积311.62平方米。桥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牢固耐腐蚀,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块护栏板均为青砂石制成。陟山桥的高大浑厚与颐和园的后山三孔桥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 1951年翻新桥面石,添配残缺望柱和护栏板。1974年在望柱和护栏板内侧添加了金属护栏杆,桥面砖石全部更新。</p><p class="ql-block"> ⬇️陟山桥~</p> <p class="ql-block"> ⬇️琼华岛东麓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金色琉璃檐顶的木制牌楼,名为智珠牌楼(也称陟山桥牌楼)。</p> <p class="ql-block"> ⬇️明清的木牌楼都有戗杆,因而现今有戗杆的木牌楼就相对比较少了,而有戗兽的牌楼就更加稀少了。</p><p class="ql-block"> 北海智珠牌楼是座坐西朝东的牌楼,其西侧有两根戗杆,东侧有四根。每根戗杆下都有一只石雕神兽,一共六只,它采用了“实体雕”(整雕、圆雕)的刻法,模样十分逼真传神。</p><p class="ql-block"> 西侧两根戗杆底下的戗兽为蛟龙;东侧最外面的两只是石狮,里侧的是两只为麒麟。这四只神兽在空间上呈对称结构。</p> <p class="ql-block"> ⬇️站在“陟山桥”上看白塔~</p>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里的猫都不惧人🐱</p> <p class="ql-block"> ⬇️雪池冰窖。明清两朝宫廷御用冰窖。位于西城区雪池胡同。建于明万历年间,时称“里冰窖”。1916年承租给私人经营,1925年由北海董事会管理,1950年收归国有,1961年和1968年进行设备改造和修缮,1979年停用。雪池冰窖原有6座,均为砖窖,仅存较大2座,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其中1座用于北海自行车存车处,窖内顶拱砖大片坍塌。冰窖为半地下式建筑,地上部分边墙长约20米,高2米,山墙宽约10米,山尖最高处约4米,屋顶是“人”字形起脊双坡,上覆黄色琉璃瓦。两端山墙上均开有宽1米、高2米的拱门,有台阶通往窖底。窖深约4米,窖底用柏木打桩为基,花岗岩铺底、砌墙,成拱形。窖门外右侧有旱井1口,井底比窖底深1米有余,与窖内相通,排泄窖内融化冰水。雪池窖址北边有神殿1间,殿内供奉窖神。</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雪池胡同6号,还能看到长16米,高1.8米的清朝冰窖老墙,怎奈已被小贩儿霸占,没拍到文保牌。</p> <p class="ql-block"> ⬇️出了胡同不远就是“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从出家门至进家门共12个小时,累与快乐并存…</p> <p class="ql-block"> ⬇️2021.12.18.清晨7:22,再游北海🏃🏃</p> <p class="ql-block"> 从来没拍过北海的大门(总觉得不好看),这次终于想起了拍一张,不好看也是门…</p><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后门~</p> <p class="ql-block"> ⬇️北门公园外墙~</p> <p class="ql-block"> ⬇️静心斋外波浪墙~</p> <p class="ql-block"> ⬇️游览了一些遗漏的景儿,和娟子出南门“新川面馆”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团城南部砖城墙~</p> <p class="ql-block"> ⬇️再入南门游南岸…</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永安桥真清静,我与娟子拍照留念(从来没拍过,人多🐱)</p> <p class="ql-block"> ⬇️天儿好,再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 我和娟子出了北海东门直接跨入景山公园西门,去观赏寿皇殿的石狮。</p><p class="ql-block"> 景山寿皇殿前的三座牌楼,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牌楼为四柱三洞九楼,黄色琉璃瓦覆顶,金丝楠木梁柱,匾额为乾隆御笔题写,在中国皇家属于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在皇家园林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东面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 ⬇️南面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 ⬇️西面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 ⬇️寿皇殿门口大石狮外,还有四柱九楼的木牌坊三座,东、南、西三面,也称为“四阿顶”。牌坊柱的夹柱石顶有卧姿石狮,都是面向牌坊中门,每个夹柱石顶有两只石狮,共24只。这些石狮造型基本一样,身上没有绶带、环铃一类饰物。只可惜,现在东西两侧牌坊的戗柱之间的古地狮已经没有了,换成了新雕的地狮。</p> <p class="ql-block"> ⬇️砖城门-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寿皇殿宫墙的南大门,包括一座正门和两座便门。正门为随墙牌楼门形式,面阔20米,进深4.97米,黃琉璃瓦庑殿顶,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朱门金钉,开设三个门道,中间供皇帝通行,两侧供后妃和文武大臣通行。便门均为随墙门形式,供办事人员出入。</p> <p class="ql-block"> ⬇️砖城门前的这对石狮是清乾隆时期雕凿,石狮采用整块无裂纹、无瑕疵精品石料雕成,造型比例上比传统石狮要长一些,宽一些,大部分明清古石狮的姿态为直蹲式,而这对石狮是身躯靠后卧,在卧与蹲的姿势之间,整体看感到石狮稳重,有真狮子卧姿的一些特点,但造型上还是有些夸张,狮子头顶秃,头盖骨饱满,螺旋卷毛数量多,梳理得有点像卷毛披肩发。下巴两撇须髯有一撮下带卷,宽宽的绶带上兽头衔着三铃两缨穗。</p><p class="ql-block"> 石狮基座为扁长方形,只有一层须弥座,由于石狮向后坐,身体拉长,长宽比例加大,视觉感基座是低矮稳重,更显石狮雄壮,制作石狮的工匠们手艺非常好,在在吸收传统手法上大胆变化,雕凿了这对石狮。“文化大革命”期间景山公园封闭多年,石狮也算躲过一难,未受人为破坏。</p> <p class="ql-block"> ⬇️四肢均匀,每条腿的前部有盔甲纹,后部有雕工均匀细腻的曲卷毛。</p> <p class="ql-block"> ⬇️两石狮的前爪下的绣球和小狮也刻得十分精细。</p> <p class="ql-block"> ⬇️寿皇门-也称戟门,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寿皇殿内垣大门,上世纪八十年代烧毁后重建。寿皇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黃琉璃庑殿顶,重昂五踩斗拱,金龙和玺彩画。寿皇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便门。</p> <p class="ql-block"> ⬇️寿皇门前的一对石狮,跟“砖城门”前的石狮相比,是没啥可比性。</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雄狮~</p> <p class="ql-block"> ⬇️右边的雌狮~</p> <p class="ql-block"> ⬇️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乾隆十五年(1750)移建至现今位置。清代的寿皇殿是专为供奉皇室祖先画像,祭祀祖先的地方。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12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9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寿皇殿黄琉璃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拱。通面阔20米,通进深4.2米。两侧各有旁门1座,黄琉璃筒瓦庑殿顶,琉璃单昂单翘五踩斗拱。</p><p class="ql-block"> 南墙门内为寿皇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面阔5间,进深3间。重昂五踩斗拱,和玺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八级踏步,中间带御路,寿皇门两旁有侧门,均为黄琉璃筒瓦顶。</p><p class="ql-block"> 寿皇门左右各有配亭1座,黄琉璃筒瓦顶,每面宽6.1米,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有石围栏。寿皇门东西有配殿各5间,进深1间,黄琉璃筒瓦悬山顶调大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p> <p class="ql-block"> 游三次北海,一次景山,才完成这一段落的寻古,顺序有些凌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