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大禹

良恭汉子

<p class="ql-block"> 陇上大禹</p><p class="ql-block"> 刘鸿</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到民乐</p><p class="ql-block"> 天王老子没能阻挡修水库</p><p class="ql-block"> 民乐如今有了五个翻番</p><p class="ql-block"> 祁连山下的民乐县,地处典型的冲积高原,十年九旱。“县太爷’韩正卿认为,有水就有一切。他在祁连山下的古战场上,展开了宏大的人水大战。</p><p class="ql-block"> 修成双树寺和瓦房城两个容量达 4800万立方的中型水库,就能根本改变民乐的面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韩正卿那样看到这一点,不仅领导和干部中有反对意见,甚至不少农民群众也不理解,精神的压力比工作的压力还大。</p><p class="ql-block"> 整他的社教工作组又来了。“韩书记只抓粮棉油,不分敌我友。”“只抓长远,不抓当前。”“平调劳动力,劳民伤财,把老百姓弄得太苦,没饭吃。"</p><p class="ql-block"> “越没饭吃,越要干。"韩正卿斩钉截铁,“没有长远,当前就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韩正卿摸摸自己的脑袋,不是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吗?要懂得自己思考。他希望骂就骂在事情前头。他相信,一时不理解的人,过几年就该夸了。如果干部四平八稳,什么也不干,老百姓过一段才会真骂你是“腾面的口袋呢(吃货)”。</p><p class="ql-block"> 在这庞大的战场上,韩正卿指挥了大兵团作战。那时,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全靠人海战术。水库工地上一天 24小时,运转着12000人,会战时增至17000人。韩指挥官的指挥部就设在“地窝子”里。八个春节他没回过一次家。</p><p class="ql-block"> 就在瓦房城水库即将合拢的关键当口,社教工作组硬是撤走了1700 个劳力,还连着开会让韩正卿作检查。他心里急呀,合拢的 70万土石方,如果不在两个月内完工,洪水一决口,张掖市就完了!他肩负着巨大的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批判会一散,韩正卿说:“你们的戏完了?该我上了!”</p><p class="ql-block"> 只要没撤职,他依然履行指挥官的权力,他命令:“每个劳力每天要拉 0.7 个压实方,所有干部上前线。”“谁要阻挡我修水库,天王老子都不行,要干就是铁蛋,不叫干就滚蛋,干死了就完蛋。”</p><p class="ql-block"> 韩正卿拼了。他一身农民装束,头发脏的长了虱子。民乐农民议论他:“干起来烧着哩,不要命。”“脏腑很硬,叶子麻(决心大、勇气大。厉害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在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省委书记宋平同志到了张掖,听取了韩正卿的汇报。第二天宋平亲临瓦房城水库工地,躺在韩正卿住的地窝子铺上说:“你为群众办好事,我支持你。”宋平同志为民乐解决了20万元现金和300 万斤粮食指标。说来真有戏剧性,地区原准备开韩正卿的批判会,因为宋平同志的到来,批判会倒变成表扬会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瓦房城水库合拢后的第四天洪水下来了。好险呀!韩正卿松了一口气,张掖市保住了。</p><p class="ql-block"> 韩正卿在民乐干了八年,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规划:两个水库灌溉了30多万亩的干旱地,半山坡搞了20多万亩的水平梯田,引种了优质苹果梨。民乐县的林、路、渠、农田基本建设全省拔了头筹。现在民乐的粮食、油料、牧业等5项翻了番。一些干部对他说:“回头看,路子走对了,当时没有你逼我们这么艰苦奋斗,哪有今天?"那时,韩书记号召各级干部下乡背着粪筐拾粪,谁不觉得“伤脸”?是韩书记带头三次背起粪筐,走遍各社各队,干部才纷纷效仿,脸也不觉得烧了。</p><p class="ql-block"> 得了实惠的群众更是感激:“我们今天有白面吃了,不能忘记韩爷。”“韩爷”成了民乐几代人对韩正卿的爱称。直到今天,每逢过年过节,老乡们还吵吵着要给韩爷送点白面、猪羊肉、清油、苹果梨,表示对他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中国土地》1997年第1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