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王海霞战友在军营的青春往</p><p class="ql-block">事(4)</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志在四方修铁路,所到之处都是环境最艰苦、条件最差的深山荒野,甚至收听新闻广播都困难,更谈不上看文艺节目。部队就自已组建文艺宣传队,活跃官兵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即使师宣传队的战友每年老兵退伍,也不忘挑选有文艺特长的新兵补入。</p><p class="ql-block"> 1974年部队到青海修建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生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毛泽东在接待来访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表示,要加快修建青藏铁路。铁道兵某师奉命三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第一期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5月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第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建成,使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无不凝聚着一代代铁道兵三进青藏线修“天路”的忠诚和奉献。</p> <p class="ql-block"> 在这支铁道兵筑路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铁道兵某师的高原文艺宣传队,他们是雪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当年辗转筑路工地上演出的一张张老照片,无不镌刻着他们用同样的青春热血,铸就属于他们的芳华。</p> 为兵服务的光荣传统 <p class="ql-block"> 王海霞战友告诉我,1974年12月她入伍新训结束前,到铁道兵某师宣传队,<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们这批兵加入其中,</span>使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宣传队的综艺节目迅速提升,也正是师宣传队全方位、实力最强的时候,她们恰好是处于</span>承前启后的一批文艺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青藏高原宣传队有老文艺兵的优良传统传播,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师宣传队为部队服务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为师宣传队前期干部与师领导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十多年来,师宣传队建立后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兵,像接力棒一样,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演出”的宗旨,“铁路修到哪里,宣传队就到哪里演出”,跨越万水千山,为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献出青春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为师宣传队中后期的几位男战友干部合影。右起:王新生、朱华根、戎建生、宓维稼、刘建良。)</span></p> <p class="ql-block"> “演英雄,学英雄”,是师宣传队的响亮口号。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做一个合格的文艺兵,演的是英雄,做的是“红灯照耀下的后来人”。</p><p class="ql-block"> 老兵带新兵,都有一颗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的火热心。王海霞初始到宣传队,1970、1971年入伍的女兵就是她们1974年这批女兵的榜样。</p><p class="ql-block">(△照片第一排左起:常雪荣、颜维、田素芝、毛文路;第二排左起:颜莉、彭庆英、蒋莉英、任小宁、王志敏。)</p> <p class="ql-block"> 师宣传队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组建的业余“文工队"。演出的节目有小话剧、小歌剧《三月三》《恩与仇》《兄妹开荒》等。</p><p class="ql-block"> 进入六十年代,文艺骨干逐渐增多,特别是招入了一批城市兵,大大充实了师文艺队伍,在举办1962年涞水会演的基础上,全师精华集中在北京良乡,组建了“业余演出队”。</p> <p class="ql-block"> 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队长姜宗农、指导员杨光弟带领队员</span>下部队巡回演出,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男生小合唱《解放军同志你下马停一停》、 舞蹈《风与夜》、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小歌剧《找女婿》等。小剧风趣、幽默、动人,战士看后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师宣传队从各团抽调了几十名文艺骨干,集中在北山招待所,通过政治学习,队员们明确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宣传队的政治建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成立了创作组,下基层搜集好人好事,编写节目。创作了一批接地气的文艺节目,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话剧《小小制药厂》、北京琴书《歌唱英雄王永祥》、独幕话剧《战备火柴》、诗朗诵《战友徐文科》、器乐合奏《欢腾的工地》,还有男女声独唱、 快板书、相声、独奏等。</span>全体演员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抓紧赶排,下部队演出20余场。队员们那种吃苦精神、良好的作风,受到部队战士们的普遍称赞。</p> <p class="ql-block"> 师宣传队老前辈战友演出反映指战员“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节目,部队官兵喜欢看。小歌剧《红折颂》在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达县会演获一等奖,节目刊登在《解放军文艺》上。</p> <p class="ql-block"> 快板《一封家书》,演的都是部队战士“家国情怀”的真人真事,也是官兵们喜欢的保留节目。</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学唱革命样板戏,风靡全国。师宣传队当时缺饰演《红灯记》剧中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鸠山四大角色,就到地方选“招”;没有道具就自己动手做;做演不好,就抱着录音机听、对着放映机学练,角色演员真心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样板戏《红灯记》终于搬上宣传队的舞台,成为当年老宣传队必演的剧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老宣传队演出的《红灯记》剧照,队长王进会在剧中饰演鸠山。)</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韩合祥在《红灯记》饰演的李玉和剧照。)</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当年17岁的王志敏在《红灯记》饰演李奶奶剧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15岁的常雪荣在《红灯记》剧中饰演铁梅。)</p> <p class="ql-block"> 老宣传队还经常为驻地群众和学校演出。</p> <p class="ql-block"> 老宣传队千方百计为部队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文艺兵,走出去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也是王海霞和她的队友们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1977年师宣传队去北京参加“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命名大会演出后,去北京密云等周边兄弟部队去演出时,参观了董存瑞纪念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8年5月25日,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解放承德隆化县的战斗中,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宣传队员们深受教育,并在</span>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前表决心,继承先烈遣志,把青春献给祖国。</p><p class="ql-block">(△照片为师宣传队女兵们在瞻仰董存瑞烈士陵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老前辈宣传队员的光荣传统,激励一批又一批宣传队员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群芳华初盛的部队文艺兵,时常到基层连队,为修建青藏铁路的战友们和当地的牧民群众慰问演出。蓝天白云就是他们的幕景,雪山草地就是他们的舞台。高原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风沙,一会儿雨雪。</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乌兰,在刚察,在察卡,在关角山等处的演出中,或雪水,或风沙都伴随着他们的舞姿和歌声一同洒向辽阔的高原,送进战友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一位战友的小诗里写到:</p><p class="ql-block">群山偎依幕景美,</p><p class="ql-block">台上我舞雪花随。</p><p class="ql-block">衣着单薄不觉寒,</p><p class="ql-block">歌声伴着笑语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照片为王海霞所在的高原宣传队为部队演出时场景。)</p> 着背心在风雪中演出 <p class="ql-block"> 高原文艺宣传队虽然渐行渐远了,每当回想起曾经的军旅生涯,王海霞和她的队友们都骄傲于穿过那身绿色的军装,佩戴过那闪闪的红色帽徽和鲜红的领章。</p><p class="ql-block"> 那时师宣传队发扬艰苦奋斗、因陋就简的精神,编写剧本,编排节目,制作道具全是自己做,所有的节目、剧本都是自己刻腊板油印出来,然后带着排练好的节目,深入到各个营房、驻地牧区、友邻部队进行演出,把部队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每次下基层演出,都受到部队指战员和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每次都要演奏多曲才能谢幕,以至当年演出的情景,战友们仍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这支高原宣传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是身兼数职,这群大到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和十五六岁的小女孩儿们,既是演员也是灯光、音响、舞台美工师,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做,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一旦演出任务下来,大家都全力以赴。一到演出地点,先装台,调试简陋的灯光和音响设备,用最大的热情和最好的状态为部队指战员演出。</p> <p class="ql-block"> 《抬石号子》是师宣传队一个根据“川江号子”韵味编排的节目,宣传队把这个保留节目带到青藏高原上来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冬天,身着印有“铁道兵”字样的背心,十几个男兵,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顶着风雪“袒胸赤膊”地上场了。</p><p class="ql-block"> 这与台下身穿“四皮(皮帽子、皮大衣、皮大头鞋、皮手套)”观看演出的连队战友们,形成了巨大的模样反差。</p><p class="ql-block"> 悠扬高亢的号子声激荡在壮阔的高原上,与台下热烈的掌声混合在一起,气势如虹,压风盖雪。观看演出的战友和驻地的百姓,竟没有一个人想要离开,都以浓厚的兴趣欣赏他们的节目。这使队员们非常感动,他们一直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坚持为大家继续表演着,直到演出结束。</p> 关角山隧道口演出 <p class="ql-block"> 青海的关角山,海拔3800多米。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关角山隧道平均海拔3600米,是世界上最长,海拔最高,施工难度非常大的一个工程。当年的铁道兵战友们在这里,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p><p class="ql-block"> 作为部队男女文艺兵的宣传队员也来了,在这“登天的梯”上,不惧高寒缺氧,迎风伴雪,为战友们载歌载舞,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 上了青藏线,就要做奉献。工地在哪里,高原文艺小分队的汽车舞台就流动到哪里。在一个个工地之间辗转,迎接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关角山铁路工地演出,突然下起了冰雹,有的演员为了演出效果,穿着单衣演出,身体冻得瑟瑟发抖,长髯结上白霜,但依旧“谈笑风生”,有的女演员还背着氧气包坚持演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干部战士,有的人当场就落泪了。</p><p class="ql-block"> 正如《记关角山演出》的一首小诗中写的:</p><p class="ql-block">群山偎依幕景美,</p><p class="ql-block">台上我舞雪花随。</p><p class="ql-block">衣着单薄不觉寒,</p><p class="ql-block">歌声伴着笑语飞。</p> 大合唱 <p class="ql-block"> 一次,高原宣传队在一组大合唱的演出中,风携着雨雪来了。演出的阵容和要求,不允许大家随意“动手动脚”的。因此,风伴着雨水雪水先是顺着头发,又顺着脖颈就流进了队友们单薄的演出服里,寒风中,一丝丝的凉直透心底。</p><p class="ql-block"> 看台上,文艺兵依然个个情绪饱满地咏唱着:“篝火熊熊映雪山,我手捧着‘共产党宣言’,五洲四海红旗展……”</p><p class="ql-block"> 节目演出完一下台,大家就赶紧擦着头上和身子里的雨水雪水,冻的哆哩哆嗦地裹进大衣里……</p><p class="ql-block"> 每每想起那激情的岁月,总感觉当年高原文艺宣传队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服务连队战友,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值!</p> 自编节目受欢迎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发扬自编自导自演的优良传统,创作出许多反映部队生活气息的文艺节目。王连会主编的小歌剧《追汽车》,曾被文化部制成唱盘,在全国播放;高桐林编演的快板书《老英雄梁忠孟》,以及舞蹈《金凤开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在部队和地方演出,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p><p class="ql-block"> 《夫妻识字》是当年延安时期的剧目,也是师宣传队到陕西省歌舞团学来的优秀剧目,更是部队战士们喜欢的节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王海霞和队友们在青海二郎洞某团演出《夫妻识字》时,突遇七月天的风雪冰雹,一阵狂风冰雹停止后,队员和台下的战士立即一起清扫舞台上冰雹,宣传队又继续为战士演出,战士们感动的要哭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舞蹈《水乡送粮》。</span></p> <p class="ql-block"> 舞蹈《绣金匾》。</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独唱演员常雪荣,演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戎建生战友</span>创作的《红柳》。</p> <p class="ql-block"> 解敏,1976年3月从山东济南入伍,是宣传队的独唱演员。</p> <p class="ql-block"> 1977年铁道兵某师副团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忠孟,在山东探家期间为保护人民群众,拦惊马牺牲。</span>师宣传队为中央军委命名“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进京演出,解敏演唱代表作《歌唱革命老英雄梁忠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宣传队自创男声小合唱歌曲《咱们连的理发室》(</span>左起:郭武、朱华根、吕新民、刘建良、刘建国、王成利、关爱民、王新生 ;手风琴伴奏余宝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关爱民和刘建国战友的相声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 朱华根具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抒情男高音的嗓子和抱着手风琴自拉自唱的演唱风格,给部队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1年朱华根曾代表铁道兵部队参加全军汇演。因其超群的艺术才华,被第四军医大学特招入伍至退休。1984年、1987年代表总后勤部参加全军汇演。曾获得省、市级歌咏比赛一、二等奖。 </span>2020年朱华根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 铜管四重奏剧照(△照片左起:孙春晓、李来印、王振启、李新华、陈恒平。)</p> <p class="ql-block"> 木管四重奏剧照(△照片左起:张晓明、袁振兴、张之健、于宝珠、宓维稼。)</p> <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青藏铁路全线铺轨通车,师宣传队在格尔木通车典礼时演出场景。</p> <p class="ql-block"> 师宣传队参加格尔木庆通车演出后在察尔汗盐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 高原文艺宣传队的热诚服务,温暖了战斗在施工一线的战友们,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宣传队友们的记忆中。多少年过去了,铁道兵的文艺兵还会自豪地说:</p><p class="ql-block">世界屋脊修天路,</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斗风雪。</p><p class="ql-block">天梯之上跳过舞,</p><p class="ql-block">三江源头唱过歌!</p> 为地方演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部队每到一处都要和当地政府搞好军民关系,拥政爱民。</span>这是师宣传队在青海西宁人民大厦为当地政府演出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师宣传队从北京演出回部队,途经兰州为当地的部队和铁路系统及地方文艺团体演出时,地方文艺团体没有想到一支高原基层文化部队演出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特邀演出了一场,给兰州当地文化系统艺术家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教育课。</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去“龙羊峡”演出时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王海霞和队友在“龙羊峡”演出时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夏秋,宣传队去四川乐山为铁道兵基地家属及地方演出。(照片左起:王海霞、王曼文、常雪荣、史金香、黄丽娟、邱晓华、孟金莲、李建兰。)</p> 参加全军文艺调演 <p class="ql-block"> 1981年,在总政文化部举办的“全军业余文艺调演”时,师宣传队代表铁道兵参加了这次调演。</p><p class="ql-block"> 师宣传队参加调演的节目有小话剧《大山情》《风火山之鹰》,女声独唱《美丽的柴达木》,板胡独奏《骑着马儿追火车》等,分别获得了优秀节目奖。全队荣获集体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 师宣传队代表铁道兵参加“全军业余文艺调演”演岀获奖舞蹈《烽火山之鹰》剧照。表演者:徐绪华 刘建良。这个双人舞当时刊登在《解放军报》,编辑还加了评论。</p> <p class="ql-block"> 师宣传队代表铁道兵参加“全军业余文艺调演”演岀获奖小话剧《大山情》。表演者:刘建良 王新生 高荣婕 路守美 常雪荣。</p> <p class="ql-block">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铁道兵某师高原宣传队员,如今都是奔古稀之年的快乐退休人员!</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为战友王志敏,右为王海霞。)</p> <p class="ql-block"> 但是,王海霞她们的心还没有老,对青藏高原的那份情,对宣传队的那份爱还在。</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员们离开青藏高原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网络又使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家在感情上都一直眷恋着风雪高原宣传队的芳华岁月。</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一张张老照片又勾起了他们重温当年宣传队演出的情景,回不去的芳华,青春无悔,兵心永存。</p> <p class="ql-block"><b>出 镜:</b>铁道兵某师宣传队战友(授权发布)</p><p class="ql-block"><b>照片/资料:</b>王海霞 郭武 刘建良、宋士岐战友提供(鸣谢!)</p><p class="ql-block"><b>撰 文:</b>翟基生(快乐人生)</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王海霞战友在军营的青春往</p><p class="ql-block">事(1)<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w8kfaz4?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3126778&uuid=89d8b4fd2ccde0ccb21d5752422c4c53&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3126778&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bac99d43ed787b22567cd008288cf293&um_rtc=646704794f644207ef4f046d8547c05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网页链接</a></p><p class="ql-block">王海霞战友在军营的青春往</p><p class="ql-block">事(2)<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x1luk4b?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3126778&uuid=89d8b4fd2ccde0ccb21d5752422c4c53&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3126778&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bac99d43ed787b22567cd008288cf293&um_rtc=302bb0b883e473c2d7cda7a460d24de4"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网页链接</a></p><p class="ql-block">王海霞战友在军营的青春往</p><p class="ql-block">事(3)<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xaw3d7s?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3126778&uuid=89d8b4fd2ccde0ccb21d5752422c4c53&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3126778&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bac99d43ed787b22567cd008288cf293&um_rtc=8762f81b8749a937acedf4f7707d4b98"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网页链接</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i><u>谢谢您欣赏/鼓励/支持!</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