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一百六十八章 城市变迁纺织厂――记福建省三明纺织厂

邓友华

  上海18家迁明企业是这块土地上继30年代那一代乡绅、40年代末那一代南下服务团之后的第三拨“沪明情深”故事。在这一拨“沪明情深”的故事中,迁明企业是主角,也是配角,是演员,也是观众,除了给这座城市的工业体系做配套以外,还亲身参与、促进和见证着各个年代的城市变迁……<br>  在迁明企业中先后有两对姐妹厂,第一批是位于城关的皮鞋厂和服装厂,第二批是在位于列东的印染厂和纺织厂;而福建省三明纺织厂,无疑是这四朵“姐妹花”中最年轻、最漂亮的那一朵!她和其他姐妹花乃至所有的兄弟般的迁明企业一起,用自己和后代至少两代人的青春,纵横经纬地编织出三明五六十载的小城春秋……<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营上海第二十六棉纺织印染厂迁明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以前一直以为纺织厂是先迁来的,印染厂才是后迁来的,想不到实际情况是相反。为什么纺织厂会比印染厂迟了四年,到1970年底才迁来?</p><p class="ql-block">  三明纺织厂的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20年的无锡庆丰纱厂,后于1937年8月在上海筹建新厂――上海保丰厂,1948年更名为“保丰纺织印染整理厂”,解放后1950年5月定名为“庆丰棉纺织印染第二厂”, 1955年9月变更为公私合营上海庆丰棉纺织印染厂,1960年6月1日庆丰与达丰二厂合并为“公私合营静安棉纺织印染厂”。[1]</p><p class="ql-block">  这样,60年代,在上海繁华的商业区一一静安区的西北角,有一条不到一公里的小马路延平路。上海市静安棉纺织印染厂就坐落在延平路的尽头123号。这个厂在当时上海纺织系统里是两个拥有整套纺、织、印、染设备的全能厂之一。1965年底,根据发展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精神和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七字方针,合理布局全国工业,上海陆续有一批工厂搬迁到全国各地工业欠发达的省。应福建省的要求,上海市纺织工业局选定静安棉纺织印染厂等6家纺织企业支援福建建设,初步的迁厂时间确定为1966年。静安棉纺织印染厂的纺、织两部分和相应配套的机构共约1700多人,迁往福建省三明市。[2]</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起,迁厂筹建工作就被列入上海和福建的经济计划之内。1965年5月,福建省轻工厅组建了工厂筹备组,任命任殿奇、张东群等负责;上海纺织工业局选派静安棉纺织印染厂的领导苏华民率领葛幼乔、沈森林等技术人员赴三明市进行实地考察,主要是关于工厂的选址、设计和基建。[3]</p><p class="ql-block">  三明纺织厂从1966年起开始建设,总投资1382万元。1965年已安排255万元,1966年计划安排1127万元。[4]</p> <p class="ql-block">  上海、福建两方都对迁厂工作非常重视,不仅连续下文指导原则性大事,就连一些生活琐事也作了精心指示。在双方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指挥下,截至1966年8月,由福建省建一公司承建的三明纺织厂的土建工程部分完成。</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1966年我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部署,原先制订的有关三明纺织厂的迁厂计划全部搁浅,上海静安棉纺织印染厂暂时停迁,其余的五个印染、色织、被单和针织企业,则按计划于1966年迁入了福建龙岩、三明、邵武和南平。[5]</p><p class="ql-block">  原来如此!印染厂是按原计划迁来的,而纺织厂的搬迁计划则因文革搁浅,所以时间推后了。</p><p class="ql-block">  1968年7月,经上海市棉纺公司批准,“静安棉纺织印染厂”更名为“国营上海第26棉纺织印染厂”。</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福建省军管会生产指挥部下文:原省人委1967年2月文件通知“原定上海迁厂的搬迁工作均在运动后期进行”,现为了更好地贯彻“七字方针”,搬迁工作立即着手准备,条件成熟,即进行搬迁。这就意味着福建省并未放弃原定的计划,只是因为“文革”暂时搁浅,一旦条件成熟仍然实施原定的搬迁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国棉26厂调整革委会领导,新党委成立,姚瑜被任命为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苏华民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上海市革委会和纺织局党委正式批准国棉26厂搬迁。搬迁的向题早几年都已家喻户晓,市委文件一下达,企业内部并没有出现意外的震荡。这年国庆节刚过,厂里就陆续举办了各种学习班,进行全面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11月19日,全厂在上海天蟾舞台召开迁厂誓师大会,就此迁厂工作正式开始实施。</p><p class="ql-block">  上海国棉26厂的迁厂规模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上海市和福建省为此组织了有35个单位参加的搬迁工作大会战。上海铁路部门还专门成立了“联运指挥部”。预计设备的搬迁运输量达5千多吨,职工和家属的行李达1万多件。在“边基建、边搬迁、边安装、边生产”的原则下,上海纺织局组成15个单位、10多支安装队、60多名工人赶赴三明支援设备安装。</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为保证整个搬迁工厂顺利进行,厂内建立了宣传、组织、后勤、运输等工作小组,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搬厂。</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厂内首批安装队赴三明。11月28日,先遣队赴三明。12月9日和26日,第一、二批职工及其家属内迁三明。1971年1月7日,第三批职工及家属内迁三明。截至1971年3月,整个搬迁工作基本结束。</p><p class="ql-block">  新建立的福建三明纺织厂位于三明市列东,厂区占地面积42004平方米,建筑面积25755平方米,主厂房面积17362平方米,基建投资373万元。搬迁过程中,共安装机台951台,总运输量5千多吨,行李1万多件,来闽职工1362人,加上随迁的家属共约3千多人。[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迁明后的三明纺织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明一河两岸的地形因建置的不同,不像沙县是个千年古县,而是千年古镇。从遗留下来的城墙就能看到这种差别,沙县摄影家周正东所拍摄的沙县古城墙透出了一种古县城的气派,而列西建于太平天国时能较多保留下来的城墙古朴壮美,但其格局只在古镇水平,离古县还差一截;而列东和城关连城墙都几乎没留下来,只存在于个别残垣断壁和老辈人的口耳相传中。</p><p class="ql-block">  像达布佩斯一样一河两岸的地方,桥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标尺。三明在以前是靠渡船过河,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有列西浮桥,在50年代末的大建设时期才有列东大桥。三明列东的开始繁荣,就是从大桥通车那天开始;</p><p class="ql-block">(1958年,正在建设的列东大桥)</p> <p class="ql-block">列东地段的繁华,起点就是三只仙鹤起飞的那个桥头金三角的尖角。</p>   据悉,三钢想弄个三明城市雏形的沙盘,时间点选在60年代初,在四处搜寻老照片。据我所知,这个时间点是老照片最少的时候。1958年的大建设时期,有很多老照片,市政协出版的那本老照片书上就有很多,而60年代初因是困难时期,且有些单位还在下马阶段,故老照片特别少。一直到了60年代中后期,第二批迁明企业来三明时,才看到有几张城关和白沙的老照片,列东的还不多见。因此,印染厂和纺织厂的迁一代和迁二代们如能提供一些在上海迁明前和迁明后在三明这一时期的老照片,是能填补空白的。<br>  所以,纺织厂搬迁到三明列东时,不像十年前长宁印刷厂的女职工一个人都不敢过城关浮桥要众人手拉着手才敢走,而是能于1971年2月18日,全厂在离金三角不远处全三明最大的工农兵影剧院召开“庆祝三明纺织厂全面投产大会”。   1970年12月15日,就在第一批职工到达三明不久,纺织厂第一条生产线顺利开工,三明从此开始拥有第一家纺织厂,三明纺织企业也开始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三明纺织厂正式投产,为三明的纺织业乃至全省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r>  紧接着第一条生产线的投产,第二、第三条生产线投产直至全厂生产走上正轨。[7]<br>  1971年2月21日,“福建省三明纺织厂”的新厂名和新公章正式启用。同年2月24日,成立三明纺织厂革委会,由姚瑜、苏华民、李延喜等15人组成。姚瑜任革委会主任,苏华民任副主任。<br> 同时成立了三明纺织厂党委,由姚瑜等8人组成,姚瑜任三明纺织厂第一任党委书记。1971年8月26日,三明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轻工业局党委下文:同意撤销三明纺织厂筹建处,其他收尾工作由三明纺织厂党委领导。[8]<div>  就这样,纺织厂加入了三明城市变迁的行列,在1979年马耳从麒麟山的角度往下拍摄的三明市区全景老照片中,纺织厂是当年城关列东那两大片矮房子中右侧最边沿处;<br></div> 到了80年代是林年华还是哪位摄影家从三钢小山头拍列东的那张老照片中,纺织厂是正前方远处的低矮厂房……   1980年12月,第二纺纱车间建成投产。 1990年第二织布车间竣工投产。1994年8月,年产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正式投产。[9]三明纺织厂生产的“金雀”牌纱线、“奔鹿”牌牛仔布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奔鹿”商标还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28日,习近平(时任福建省省委副书记)莅临三明纺织厂视察,市委书记黄贤模陪同。彭木桂厂长陪同察看牛仔布片梭织机。[10]</p><p class="ql-block">  2000年1月3日,习近平(时任福建省省长)莅临三明纺织厂调研,座谈会上同意支持三明纺织厂100万元解困资金,专项用于三明纺织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后来为了支持三明纺织厂改制,又专门从省再就业基金中再拨付500万元专项用于三明纺织厂依法解除下岗职工劳动关系支付的经济补偿金。[11]</p><p class="ql-block">  2000年初,三明纺织厂以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全员持股的方式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p> 2010年11月由福建省闽申实业有限公司整体收购的形式实现股权集中,2013年6月企业为谋求更大发展,按现代化经营模式要求,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br>  公司生产的“金雀”牌纱线、“奔鹿”牌牛仔布被评为“福建名牌产品”,“金雀”牌纱线还获得过国家银质奖章。公司是福建省第十届至十三届连续四届省级文明单位,福建省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省诚信经营先进单位,全国纺织行业纳税百强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8年4月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09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br>  根据三明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企业“退城入园”、美化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于2013年启动整体裂变搬迁改扩建工程,将企业一部分搬迁至陈大翁墩物流园,一部分搬迁至宁化城南工业园。<div>(以下照片由陈丰宁提供,如需使用,请征得作者同意授权)</div>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陈丰宁供图 企业以退城入园为契机,引进新型先进纺纱设备,加速推进企业升级换代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水平,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清梳联、全自动络筒机,并配套相应的可纺制特殊结构的如竹节纱、包芯纱、紧密赛络纺等装置。在宁化投资兴建的“福建省奔鹿纺织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4月投产;三纺也于2020年4月全部搬迁至陈大翁墩物流园。[12] <br> 三纺地块的迁与建<br><br>  因我一直关注着土地变迁,在2019年初写三标厂时红砖房给了我“如能建个迁明企业纪念馆多好”的念头,于是更注意着纺织厂“退城入园”后其地块的后续情况。<br>  有媒体报道:2016年3月,三明市城乡规划局发布了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异地搬迁暨改扩建项目设计方案规划公示,包括区位图、变更前效果图、变更后效果图、变更前总平面图、变更后总平面图。三明纺织厂搬迁上了日程!<br>  三明纺织厂地块是市中心十年难遇的黄金稀缺土地资源,附近有三明二中,大润发、原印染厂地块、阳光城等,12万平方米的面积规模,住宅、配建公立学校和1958文化创意园,吸引了众多房地产公司来此考察项目。[13]<br>  随后,三明纺织厂部分地块开始拆除,准备建设沪明小学。<br>   2019年底,沪明小学开始动工建设。<br>  2020年3月,三纺厂周边地块确定在这年土拍计划之内,根据城市规划,纺织厂地块规划有12班的幼儿园,全新教育配套,商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br>  2020年4月9日,三明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br>  截至4月28日,沪明小学项目1、2号教学楼完成主体封顶,整体装修完成40%,3、4号主体封顶。<br>  终于,三纺厂地块名花有主。2020年4月30日上午10点,在三明市公共资源第一交易厅,上演了一场“抢拍”大战。350402-01-H-02地块,出让面积35292.47㎡,起拍价6.7亿。网传有5家房企经过两百多轮的激烈竞拍,最终拍出10.21亿!由8号(福建一建)竞得该地块,加价3.51亿,溢价率52.4%[14]<br>   沪明地块在完成沪明小学、沪明地块周边道路(一期)工程后,根据市里安排,以三纺工业记忆为主题,将原纺织厂烟囱拆除遗留基座进行改造,保留基座,设立说明牌,设计中加入工业记忆元素,留下三明建设历史,展现三明工业文明风采。[15]   同年8月23日,梅列区沪明小学举行校舍启用仪式。沪明小学,用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约30299平方米,设置48个教学班,新增学位2160个。建设综合楼、教学楼、管理用房、设备用房、配套用房等,建设五人制足球场、250米跑道田径场、室外篮球场等附属项目。[16]<br>  在沪明小学周边,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正在建设的新楼盘,福建一建锦绣家园户型图即将出炉,被华闽拍下地块当前还未被命名,地块已经平整;而沪明幼儿园也已经提上建设日程,根据规划,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设一栋 4 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幼儿园。[17]<br>  2021年11月26日,三元区沪明幼儿园举行揭牌仪式。目前幼儿园开设教学班8个,招收265名幼儿入学,为三明市区再添一座功能齐全的幼儿园。<br>  作为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市城发集团发扬“冲冲冲”的工作作风,落实“项目工作法”“脚底板工作法”,紧抓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与各参建单位密切配合、加班加点、真抓实干,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大干快上,于2021年8月顺利竣工。<br>  沪明幼儿园位于三元区东新五路玫瑰新村片区,项目用地面积59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72平方米,建设一栋框架结构幼儿园,其中地上四层为幼儿教学配套用房,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和停车库。项目规划15个教学班,可提供450个学位,进一步满足周边附近新增幼儿教育学位的刚性需求,让更多学龄幼儿“好入园”“入好园”。[18]<br>   至此,新一轮城市变迁的雏形已大致出来了,工业退城入园,市区以文化教育拉动房地产;上一轮从工业兴市开始的城市变迁,就只能作为城市记忆保存在某个地方了。纺织厂的旧烟囱遗址不够大,承载不了那许多,这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了河对岸工业区上的三钢1958工业记忆馆的肩上了。<br>  或许,这也是上苍冥冥之中安排的,三钢与这座城市的因缘之深,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比肩!这座城市本来就是因三化和三钢选址在三明而以厂带市才建立起来的,再加上两厂需要机修厂又多了个化机厂,再摆上重机厂,重工业基地的框架都出来了,其余的轻纺工业全是来配套的。三明这座城市如果是座房子,那三钢就是支撑这房子的支柱中的钢筋!而且几十年都没有改变过。这个不老男神几十年都硬朗得很,一河两岸多少来配戏的女神(像印染厂和纺织厂还留下“牛郎织女”的“城市佳话”),尽管美女迟暮,但也都先后退场了,就他还在市区的舞台上高歌劲舞!既然还是这座城市市区里的企业守望者,自然这下要珍藏着土地变迁中的城市记忆了。<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人生长路上难以磨灭的三明纺织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说,这篇以城市变迁为框架写三纺厂的文章至此可以结束了,但那种言犹未尽的感觉又让我续写下去。</p><p class="ql-block">  大时代的城市变迁不是我们普通市民可以左右的,我们只能在被不断地重新组合的远近亲疏中互相携手,共赴人生长路。三纺作为老城区的老厂会在新城区中搬迁和消失,但那些在过去的岁月中已经跟我们的生命长在一起的人和事,却会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城市记忆中,温暖着我们的余生。</p><p class="ql-block">  我既然要写三明纺织厂,有几个人我不能不写。</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张爱菊阿姨。我喜欢迁明企业的题目,源于当年在三标厂安身立命。三标厂让我认识了两个阿姨,一个是徐银珍阿姨,一个就是张爱菊阿姨。这两个阿姨待我像亲阿姨一样,我此前多次写过,这里不再多言。张爱菊阿姨后面从三标厂调出来,辗转几家后调到三明纺织厂财务科工作,在那退休的,她是上一辈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在我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老鲁和小鲁三兄弟父子两代人。1988年,我从三标厂跑出来开书店卖书为生,第一个闻讯跑到城关凤岗里找我们批书的就是在列东摆书摊的老鲁。老鲁是纺织厂的迁一代,带着上海市民阶层天然海派敏锐的文化与商业嗅觉,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在列东街头摆书摊,是三明第一号书摊主。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虽然已处纸质阅读大潮汐之尾,但与后面全社会热衷于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相比,书店与书摊还是城市的文化风景线。迁一代老鲁的书摊后面传给迁二代,大小鲁、二小鲁和三小鲁都先后参与进来。用大小鲁的话说,当时我们在引领着三明的书刊潮流。他们的书摊一直摆到列东街不让摆摊为止,我的书店则开到2010年初。这期间,迁一代老鲁在三明过世了,后来二小鲁也不幸在三明去世,我都还特地去送他。大小鲁在买断后回上海去了,做保安,搞收藏。他有把母亲带回上海。记得他老母亲是前两年才在上海过世的。至于鲁家的第三代,应该是读了大学后想办法留在上海。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上海!只是这过程中的千辛万苦,又谁人能知?!他们一家的经历,是三纺迁明职工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和大小鲁是微信上感觉相近、心意相通的老友;三纺厂的城市变迁和纸质阅读的盛衰荣辱都不由我们作主,我们能做的是珍惜这几十年一路携手走来的交情,互道珍重!</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作家小妹杨丽。就像三标厂的张爱菊阿姨会调进纺织厂,就像我卖书时的第一知音鲁家父子来自纺织厂,我写书时的第一知音也来自纺织厂,还居然同是财务科的。杨丽在我开书店那一年跟随丈夫调进三明,在纺织厂工作。我此前写过杨丽,此处不再多言。我是本土草根学人,中杨罗李朱文化传统的“毒”很深。我前面卖书,后面写书,在三明认识很多人,比我年轻的人中交情最好的一个是童大焕,一个是杨丽;一个像弟弟,一个像妹妹。在此前总工会请我帮忙的节点上,我正在为《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1-3)》筹划着,请童大焕和杨丽为我写跋一跋二。杨丽很快就写来《跋涉者》,让我读后热泪盈眶。她是我写书时的知音,三言两语就点中我的要害。她说我的书写,“是一种白描式的记载,对话式的旁白”,这是只有她才能描述出来的我的特点。我在开始写最近这批迁明企业之前,是将她和童大焕这两篇跋放上美篇后才又开始咬着牙关往下奋斗的。就在写到这篇纺织厂的时候,杨丽那篇跋被美篇看中加上“美友喜欢”放上首页推荐,一两天里全国性读者的点击率就超过三明好久的量!在三明的文脉相传中,七、八十年代的工厂文化是一股浪潮,就连电影《周渔的火车》都写到过这点。我和杨丽都是三明迁明企业的文化余脉,迁明企业会有时效的限制,而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更强,未有穷期……</p> <br> 二0二一年十二月二日至十二月六日<br><br>注释<br>[1][9][12]市工信局提供的福建省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介。<br>[2][3][4][5][6][7][8]秦礼明(原三明纺织厂退管办主任):《三明纺织厂的迁厂及建设》,市政协编辑出版《崛起在沙溪河畔――忆三明建市初期迁明企业》,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52-155页。<br>[10][11]市工信局提供的三纺资料上“领导关怀”的《照片说明》。<br>[13]《城市故事:三明纺织厂!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新浪网三明站 最三明 2019-07-20 12:31<br>[14]《重磅!福建一建10.21亿元拿下梅列三纺02地块!》,新浪网三明站 最三明 2020-04-30 12:50<br>[15]青梅综合三明阿兵编辑:《三明新增一处“地标”,藏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新浪网三明站 最三明 2021-01-21 13:04<br>[16][17]《高空见证三明市中心地块发展!小学、幼儿园、新楼盘...未来可期!》新浪网三明站 最三明 2020-08-27 11:59<br>[18]《三元区沪明幼儿园正式揭牌》,三明市国资委网站,2021-11-26 11:21 <br>

三明

纺织厂

供图

丰宁

印染厂

搬迁

迁明

福建省

年月日

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