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西北(第1集)一个杭州支宁老知青的回忆

闵老师

<h3> 序 言<br>时隔三年、我把2018年、2001年和1965年的宁夏照片和录像翻出来阅览和重新整理了一下。因担心资料丟失,决定做一本“重返大西北”的相册集,共计28集, 且作自己在宁夏的回忆录。本相册纯属私人相册,其中的文字解释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闵淳昌,杭州人,今年76岁。1965年9月本人从省重点高中~杭一中高中毕业后到艰苦的祖国大西北~宁夏永宁县李俊公社古光二队插队落户。我们生产队共安置了十六位杭州知青(现有14位还健在),大家离乡背井,年复一年在西北的黄土地上辛勤耕耘。当时宁夏农民很穷,他们起五更、落半夜劳作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一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尽可能做到自力更生不求父母支助。我下乡时间共计14年3个月,从1965年9月下乡直到1979年12月才按政策回杭当了一名化工厂工人。改革开放后,我主动放弃铁饭碗,停薪留职回到萧山农村。我在萧山一家有几千工人的民营服装集团公司任主管。在管理工人期间我一直没忘记和我一起喝黄河水,挖沟挑渠,拉车运粪、战沙尘暴,吃苦苦菜,点煤油灯,睡大火坑,遭虱子咬的宁夏贫苦农民。我想他们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所以在下乡36年后的2001年我又重回原插队地。在那里我招收了许多贫苦村民的子女来杭州萧山我公司打工。当时萧山已是全国十大财神县,工人的月收入是宁夏的四倍多(当年宁夏工人平均300元/月),不少宁夏老乡子女在萧山挣钱寄回老家,还有很多女青年在萧山成家生子,为此宁夏社会和劳动保障厅厅长及干部和宁夏电视台记者专程来萧山我公司采访我和宁夏古光青年。我能为第二故乡出力感到高兴。2018年我巳73岁高龄,在有生之年和身体还行的情况下我第二次重返大西北,一来拜望原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父老乡亲,二来看望19年前赴杭打工青年,三来在宁夏作一次旅行,拍摄一些宁夏发展变化和风土人情的影视资料,为此我在李俊长住了三个月。令我想象不到的是如今的宁夏农村再不是1965年和2001年的宁夏了,宁夏就象电视剧《灵与肉》、《山海情》中所展示的一模一样,经过宁夏人和全国各地支宁人抗旱战沙,艰苦奋斗,硬是把戈壁荒滩和沙漠变成了绿洲,如今的宁夏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均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颇有点象小杭州了,这实在令我括目相看。所以我要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加上“上有天堂,中有宁夏,下有苏杭”。今年建党100周年中央电视台热播了根据宁夏的真人真事改编又在宁夏实拍的电视剧《灵与肉》和《山海情》,我看后感慨万千。因为剧本里的贺兰山军马场和闽宁镇就离我插队的古光村不远,剧中的主人翁许灵钧和马得福的人生命运好象也是为我们一千多名杭州赴宁知青写的,许多情节和经历同我们类同,这使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者感动身受,所以我决定将自己藏了多年的资料寻出来,经整理后做成一本二十八集的《重返大西北》相册集,目的为下一代留下当年知青的回忆。我认为文革和知青历史不会再重演了,但杭州知青在宁夏农村插队的艰苦 历史不应被遗忘,宁夏翻天覆地的发展史应让青年一代了解。在制作本相册过程中因我不是专业者,摄影和文字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欠缺,但我会尽心完成它做好它。这里我要感谢古光二队知青李克勤对我制作相册集的支持和帮助。本相册第1、2、3、4、7集讲的是和我1965年下乡有关的故事,其它大部分是记录我亲眼见到的宁夏的发展变化、塞上江南独有的西北风光和回汉人民的风俗习惯。作品以真实写实为主,艺术加工和创作为次,并有很少量的资料从其它渠道取得。随着时光流逝,知青一代将渐渐老去和消失,但数千万下乡知青的创业精神将被世代发扬传颂,这就是我做此相册的初衷。现我将该相册集发给好友,只求共享和了解遥远的宁夏,并真诚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祝大家虎年快乐,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1965年8月去宁夏农村前在杭一中欢送会上拍的集体照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1965年9月7日我们从杭州城站火车站上车千里迢迢去塞外边陲宁夏农村插队落户。这是杭州知青和前来送行的家人在火车站的合影。<br><br><br><br><br><br><br></h3> <h3>“八千里路云和月……,踏破贺兰山缺”,火车开动之际,我们就象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守边一样与送行的父母兄弟泪别,独自奔赴六千多里外的宁夏贺兰山下插队。<br><br><br><br><br><br><br><br><br></h3> <h3>老式的蒸气机火车足足开了四天四夜,在南京浦口轮渡长江,在河南三门峡横跨黄河,在陕西咸阳驶越黄土高原,在中卫沙坡头横穿沙漠,最后我们终于到达还没杭州南星桥火车货运站大的老银川火车站。<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汽车载着我们穿过银川老南门进入银川招待所。<br><br><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开完欢迎会我们又从银川招待所乘汽车到达永宁老县城。我们1965年第一批600多人,次年第二批300多人分别被分到胜利公社、养和公社、增岗公社、李俊公社27个生产大队的88个小队及县农场插队落户并参加劳动,至今为止我们还有140多人连同下一代留在了宁夏,有数十位知青将生命献给了宁夏,我们在宁夏农村平均劳动十年以上,用青春和生命在这里书写了历史。我们也不会忘记,是永宁淳朴的西北农民用小麦、土豆、苦苦菜哺育了我们,他们曾用宽厚的臂膀抚慰我们的创伤,用慈母般的关怀点燃了我们尚存的一线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出银川老城门去永宁泥路上的马车<br><br><br><br></h3> <h3>这是旧永宁县的纳家户回民清真寺<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1965年李俊公社李俊塔。当时的李俊交通十分落后,主要靠步行,很少见到自行车。在李俊公社我们被分别分到魏团、古光、石渠、西邵、宁化、古正六个大队,住在最远的西邵大队杭州知青到李俊赶集买日用品或寄信要走17里路,离永宁县城更远有92里,所以我们同一公社杭州知青不多走动,与其它四个公社或县农场知青更很少见面。<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当年下乡时的李俊公社驻地和赶集集散场地。<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二张照片是我2001年在五十六年前插队的古光大队拍的农民住房。<br><br><br><br><br><br><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这一张照片是2018年我在未拆迁的魏团老村用老式相机和胶卷拍的。这一排土坯房酷似魏团杭州知青点居住房(现被雇来的贵州种菜农工住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也是同年在魏团老村拍的农民土坯房(和我们插队时的农民房一个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这是当年在李俊公社办公室门前拍的知青合照(前排左起本人、沈善学、魏星远,后排左二、四是李克勤、汪学铭)。他们和我同一小队插队又同一学校高中毕业),后排左三是在魏团大队插队的林捷星,左一是陈维新老师。<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我们往地里拉牛粪撒肥的照片。<br><br><br><br></h3> <h3>这是1966年县农村文艺会演李俊队成员合影。<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此录像是原永宁县委书记,银川市委常委,胜利公社杭州插队知青吴宣文创作填词,知青张杨杨作曲的杭州知青歌~《不要问我青春悔不悔》。这歌声反映了从1965、1966、1968三年杭州来宁夏永宁杨和、增岗、胜利、李俊和县农场及固原十字公社插队的1011位知青在这片黄土高原和沙滩地上辛勤劳作,流汗、泪流甚至流血用生命在这里创造辉煌,用青春在这里书写的历史,也唱出了杭州知青对哺育他们成长的宁夏第二故乡和农民的怀恋和感恩之情。<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宁夏电视台播发的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评选的五位杰出支宁人员之一~永宁良种繁育场副场长、育种专家杭州知青裘志新的优秀事迹。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半个世纪过去后的2016年是我们下乡51周年,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永宁县政府邀情由104位已返杭的老知青根据自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高水平的大型歌舞剧《情系宁夏川》在永宁为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演出。参加此演出的知青平均在永宁农村劳动生活了十年以上,有的长达40年,他们年龄最大的巳74岁,小的66岁。演出那天永宁县城万城空巷,感动的泪水一直滚动在杭州知青和永宁老乡脸上。<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和本人同一小队插队的知青李克勤、裘季郎、章锡烱(后排左1、左4、左5)去宁夏煤矿前和村民的合影。<br><br><br><br><br><br><br><br><br><br>  </h3> <h3>这是李克勤知青年青时在宁夏石炭井煤矿下井前照的相片。<br><br><br><br><br></h3> <h3>这是同队插队的李克勤同学2016年重返宁夏石炭井煤矿的录像。他从古光二队招工到煤矿后当了十年工人,头五年下井挖煤,先后三次受伤骨折,但仍坚持下井,后被调到四矿学校教书。<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这是至今仍唯一留在李俊农村的杭州知青王世华及曾在古正农村当赤脚医生的宁夏丈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我在银川和同队插队的杭州留宁知青骆淑贞合影。<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在永宁县城和留宁李俊知青原淑香(左)、周炳林(中)合影。<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是2021年杭州知青李克勤(右一)在宁夏和留宁知青合影。<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br><br>这上、下四张合照是李克勤2021年回宁时和古光二队老乡拍的。<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李克勤知青和古光村民情深谊长<br><br><br><br></h3> <h3>这是本人2018年在李俊和原古光二队老社员80多岁的许占虎的合影。</h3> <h3>这是2018年在银川和原古光二队社员李凤霞的合影</h3> <h3>我和原古光老乡在李俊邹记饭馆聚餐的照片<br><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这是2017年10月10日原古光二队及四队返杭支宁知青在萧山我家的合影(前排左1~4为洪小芙、张肖梅、刘颖、骆淑贞,中排左3~6为汪学铭、夏杭生、章锡烱、洪致平,后排右1~3为沈善学、本人、童金生,右5李克勤),那天宁夏人民政府驻杭办事处主任骆永祥夫妇、王副主任也来我家聚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宁夏人民政府驻杭办事处骆主任(左二)夫妇在萧山我家与原古光二、四队返杭知青聚餐干杯的照片。<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四张是2017年5月16日原古光二队老乡李凤玉、董自信夫妇(右3/4)及同队杭州知青马贻芳(右5)、李克勤(右6)、古光四队知青傅静芳(右1)、本人(右二)在萧山我家合影。</h3> <h3>这是2017年5月在杭州华侨饭店欢迎原古光二队现居美国的杭州知青章葆华、马贻芳的合照。<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这4张是2020年冬留宁杭州知青周炳林来杭看望我和杨健的合影。<br><br><br></h3> <p class="ql-block">这是周炳林与杨健在杭州八卦田公园的合影。说来也巧杨健一直是我失联的初中同学,他杭四中高中毕业也去了宁夏插队,但我一直不知道,后来他分到石嘴山煤矿最后调回杭州,直到2018年周炳林在李俊我租房内提起他,我才重新联系上他的。</p> <h3>这是周炳林和杨健在萧山湘湖风景区的合影<br><br><br></h3> <h3>这照是我们三人从萧山义桥回杭的4号地铁上拍的<br><br><br></h3> <h3>这录像是2018年在原李俊公社魏团大队杭州知青点所在地拍的。该村在我下乡五十三年后还保存原貌,究其原因是村民拒绝拆迁所至。他们仍坚持包产到户,反对土地流转,除大部土坯平房用了瓷砖砖头而不是土克郎并换了铁大门及铝合金窗外其它无大变外。原来我们住的就是这种土坯平房,不过晚上要点油灯,但比魏团农民目前的平房差一些。<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br>这六张照片和二个录像拍的地方是1965年我插队的古光李家转弯村和知青点的原址,如果没有老乡李万云带我去指认,根本认不出它来,原村巳面目全非,统统变成菜芯地和苗木地了。</h3> <h3>这个录像拍的是原古光二队李家转弯村和知青点旧址,现人去楼空人亦老了。</h3> <h3>这四张照片是2018年在原知青点旧址上村民李万勇等三人和我的合影。</h3> <h3>原古光村民李万勇对我们杭州知青回第二故乡十分热情和照顾,就象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问寒问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俩很感激他。</h3> <p class="ql-block">这二亇录像和贵州人照片反映了原古光二队村落的土地变迁史。自李俊镇统一拆迁集中建设新农村来,各村开展了土地流转,统一承包,除魏团村拒拆外其它各村都搬到镇上、宁化、王团三个社区的高层商品房中,所有土地外包给广东老扳种广东菜芯出口或外包给当地果农种葡萄蔬菜,被拆迁农民每月可拿一定的土地流转费坐享居民的退休生活。广东老扳雇了大量廉价的贵州农民种菜,他(她)们拖儿带女起早贪黑种菜,多劳多得将辛苦钱寄回家乡改善了生活,他(她)们过着我们知青当年日出而作,日落才回的艰辛生活,吃、睡全在远离李俊镇菜地上搭的简易铁皮屋里,只有赶集时才会去李俊买些必需用品,但收入还是较高的。</p> <h3><br><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贵州农民大量拥入李俊种菜,当地农民又嫌工资低不愿种菜,加之李俊镇没什么工厂,所以部分不处出打工的农民只能坐在小区里打打扑克,谈天说地,省吃俭用过着退休人员式的休闲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这几张是我2018年拍的李俊塔和李俊公园照片。我详细看了李俊塔史和公园里的镇志介绍。原来该塔和李俊镇始建于明朝,为了防止蒙古兵入侵中原,朝庭从内地抽调了大批守军在此建镇造塔修建长城,为充实劳工又送来大批被充军流放的官员及家眷,甚至把犯人也押到李俊服苦役…,我原来插队的古光二队就有“那”姓的充军清朝皇室后代,在李俊原石渠大队也有从旧上海来的外姓人。李俊镇除了部分本地回汉人外,相当数量的是全国各地的支宁移民,包括我们留宁的杭州知青。所以宁夏是个移民省区又是我的第二故乡,当地人说得好“宁夏这窝窝子有天下人,可天下无宁夏人”。</h3> <h3>这是2018年在李俊公园附近拍的李俊清真寺。<br><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在结束本集之前,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宁夏及全国热播的电视剧片断,其中《灵与肉》由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策划摄制的,讲的是关于支边知识分子许灵钧被误判右派下放贺兰山劳改后坚守梦想的青春史诗,剧中也有上海知青来军马场插队想和许灵钧恋爱及宁夏搞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镜头,主人翁的经历和我们杭州知青经历有部份是相似的,且劳动生活地点和农村中的环境也和我们插队的地方相象,值得大家一看和回味……。《山海情》由国家广电总局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在宁夏西吉县和永宁闽宁镇实地拍摄,讲的是习主席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派福建党员干部帮助西海固农民移民闽宁镇脱贫的艰苦创业史,该剧主人公马得福颇有当年我们在古光二队(就在闽宁村附近)艰苦创业的情景,看后就会想起我们56年前的今天。</h3> <h3>这是《灵与肉》电视剧片断,里面许灵钧下放改造的贺兰山军马场生活劳动环境和当年我们插队地古光二队相象。<br></h3> <h3>这是电视剧巜山海情》介绍<br></h3> <h3>这是宁夏电视剧《山海情》片断,剧中实拍地闽宁镇离我插队的古光二队仅17公里,当时其环境和古光一样艰苦。</h3> <h3>今天的相册就做到这里,谢谢收看。请看《重返大西北》第2集~为第二故乡脱贫出力。<br><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