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敦煌莫高窟 </p><p class="ql-block">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p><p class="ql-block">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p><p class="ql-block">45000+平方米的壁画</p><p class="ql-block">735个洞窟、2410+尊彩塑雕像</p><p class="ql-block">跨越1653年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汇集10个朝代的匠人智慧</p><p class="ql-block">每当我走近敦煌壁画,</p><p class="ql-block">就如同寖泡在醇香的琼浆中</p><p class="ql-block">一醉千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目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敦煌大事记</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中的飞天</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的民俗</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莫高窟早期石窟艺术</b></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北朝时期石窟艺术</p><p class="ql-block">佛传故事275窟/南壁/北凉</p><p class="ql-block">四飞天428窟/北周</p><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 272窟/西壁南侧/北凉</p><p class="ql-block">鹿王本身故事 257窟/北魏</p><p class="ql-block">狩猎图249窟/西魏</p><p class="ql-block">摩呵萨垛舍身饲虎254窟/南壁/北魏</p><p class="ql-block">须达弩太子本身故事419窟/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莫高窟中期石窟艺术</b></p><p class="ql-block">张骞出使西域图323窟/初唐</p><p class="ql-block">说法图57窟/初唐</p><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220窟/南壁/初唐</p><p class="ql-block">药师经变220窟/北壁/初唐</p><p class="ql-block">观音经变45窟/南壁/盛唐</p><p class="ql-block">药师佛25窟/东壁/中唐</p><p class="ql-block">佛龛45窟/盛唐</p><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25窟/中唐</p><p class="ql-block">弥勒经变25窟/中唐</p><p class="ql-block">莲花飞天造景图案/325窟/初唐</p><p class="ql-block">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变/103窟/盛唐</p><p class="ql-block">法华经变之喻品/23窟/盛唐</p><p class="ql-block">四飞天/320窟/盛唐</p><p class="ql-block">圣堂净土变/172窟/盛唐</p><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217窟/盛唐</p><p class="ql-block">普贤变25窟/ 西壁/南侧/中唐</p><p class="ql-block">西壁北侧文殊变/25窟/西壁北侧/中唐</p><p class="ql-block">河西节度使张义潮统军出行图(局部)</p><p class="ql-block">156窟/晚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b></p><p class="ql-block">五代宋西夏原始起石窟艺术</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图61窟/五代</p><p class="ql-block">普贤变榆林窟第三窟/西夏</p><p class="ql-block">文殊变榆林窟第三窟/西夏</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榆林窟第二窟/西夏</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榆林窟第二窟/西夏</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像莫高窟第三窟/元</p><p class="ql-block">持梵夹菩萨莫高窟32窟东壁/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模拟石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莫高窟第285窟(</span>最早有纪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7窟(发现藏经洞的洞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窟(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裂缝中的惊世发现</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的12星座</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院辖六大石窟</p><p class="ql-block">让敦煌壁画多样化展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前言</b></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简介</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位于北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鹭上南北长约1600米最初开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代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在漫长的岁月里,莫高窟虽然不断受到大自然和人为的损毁,但至今仍保存各个时代的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营养,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民间佛教艺术。敦煌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 ,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往来交流的历史,展示了佛教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因而,敦煌石窟艺术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及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物,浓缩了中古敦煌的历史。它形象地记载了在开放的背景下欧亚文明的互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反映了4—14世纪一千多年间佛教及其艺术的流传及流变;保存了丰富生动的中外艺术形象及艺术的源流传承;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生活的场景。敦煌石窟及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物所蕴含的信息是百科全的、多元的、世界性的,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有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们中间产生了共鸣。这也是中国自己的优秀文化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公元前139年</b></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慕出使,于长安出发,经匈奴属地,西行至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丝绸之路”从此开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公元前111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1年,汉朝设置酒泉、武威两郡。</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1年又从两郡中分出张掖、敦煌两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自此,敦煌成为丝绸之路“咽喉锁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366年</b></p><p class="ql-block"> 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鸣沙山,看到对面的三危山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启了莫高窟千年营建的历史。称为“漠高窟”,意为“沙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p><p class="ql-block">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公元538年—539年</b></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85窟开凿完成。</p><p class="ql-block">由此窟北壁发愿文中“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岁次戊午八月中旬造和“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廿一日造讫”的墨书题记可知,本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和大统五年(539)前后。这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629年</b></p><p class="ql-block">玄奘经过瓜州,出玉门关,去印度求法</p><p class="ql-block">在榆林窟第3窟西壁南側普贤变一角绘有唐僧取经图:玄奘法师光着头,身披袈裟,脚穿麻鞋,目光专注,遥望远方,弯腰合十做祈祷。</p><p class="ql-block">紧随身后的是猴脸孙悟空,呲牙列嘴,仰头望天,双手合十作礼拜祈祷状。唐僧身后的白马迎风而立,马头上扬,马尾低垂,分明是长途奔波刚到此歇息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马背上披着鞍,鞍带上盛开着莲花,莲花上放着经包。</p><p class="ql-block">本窟与榆林第2窟以及瓜州东千佛洞画中的几幅唐僧取经图都比吴承恩写 西游记的时间早400余年,是早期图像版本的“西游记”。榆林窟的玄奘取经图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公元721年</b></p><p class="ql-block">由敦煌人马思忠和僧人处谚于开元九年(721年)创建“南大像”,即今编第130窟。因其位于第96窟“北大像”之南,故又称“南大像”。佛像高约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像。南大像形体圆浑饱满,姿态庄静,气度雍容,充分显示了盛唐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公元776年</b></p><p class="ql-block">唐大历十一年,盛唐时期的敦煌豪门大姓李大宾建成莫高窟第148窟,故又称“李家窟”。本窟有(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了莫高窟兴建的历史。同时,此窟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由盛转衰。敦煌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奋力抗战吐蕃11年之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造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公元848年</b></p><p class="ql-block">吐蕃占领敦煌长达67年,在公元848年,敦煌人张义潮驱逐吐蕃归顺大唐后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开启张氏归义军统治敦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公元851年—867年</b></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6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代表窟之开凿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年),窟主为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即吴和尚,因此本窟又称“吴和尚窟”</p><p class="ql-block">第171窟位于第16窟甬 北壁,</p><p class="ql-block">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间,是洪辩的影堂。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即是此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公元915年—925年</b></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98窟建于后梁贞明之后唐同光年间,(915—925年)窟主为归义军节度使史曹议金,此窟是归义军曹氏开凿的第一大型功德窟,</p><p class="ql-block">窟內现存供养人画像251身</p><p class="ql-block">现存供养人像提名163条为莫高窟之首,</p><p class="ql-block">充分反映了曹氏家族统治敦煌时期归义军政权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公元1036年</b></p><p class="ql-block">西夏攻占沙洲,归义军政权结束,敦煌被西夏统治,西夏在莫高窟重修了60余个洞窟,西夏在统治瓜、沙两地时,在瓜州建立12监军司的西平军司,瓜洲成了西夏的军事重镇,相应也开凿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榆林第29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公元1900年</b></p><p class="ql-block">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录系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出土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近6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掬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907年</b></p><p class="ql-block">英人斯坦因来到敦煌,</p><p class="ql-block">运走24箱藏经洞出土古抄本及5箱丝织品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908年</b></p><p class="ql-block">法人伯希和运走藏经洞文物数千卷,是藏经洞文物最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911年</b></p><p class="ql-block">日本大谷探险队橘瑞超、吉川小一郎来到敦煌,运走一批藏经洞文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914年</b></p><p class="ql-block">英人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花5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里买得570个写卷。同年,俄人奥登堡到敦煌,也收集了大量藏经洞文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921年</b></p><p class="ql-block">白俄少校阿连阔夫被遣散至莫高窟居住,破坏大量壁画和塑像。</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924年</b></p><p class="ql-block">美国人华尔纳到敦煌,当时他用特制的胶布,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p><p class="ql-block">剥离莫高篇第335、321、329、323、320等窟的唐代壁画精品壁画26块,并搬走塑像数尊,现存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流失的敦煌壁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飞天</b></p><p class="ql-block">是佛教意识中佛陀的八部法神中的二神即佛经中的乾达婆与紧那罗。</p><p class="ql-block">乾达婆和紧那罗都是梵文的音译,乾达婆意为天歌神,由于她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为天乐神,据说她们同在极乐净土里弹琴唱歌,娱乐于佛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我们通常所说的飞天就是她们的合称,总之,她们是佛国世界里具有特殊职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和塑像中的飞天与洞窟同时出现,从16国开始,经过十个朝代历时近千年不同的时代,飞天的形象,姿态,意境,情绪及艺术风格都在不断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飞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六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期的飞天多出现在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上方、窟顶藻井四周、平棋岔角及佛陀背光中这一时期的飞天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式三珠宝冠。身材粗短,上身半裸,腰裹长裙,肩披大巾;加上白鼻梁、白眼球,与西域石窟特别是龟兹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姿态、色彩、线描和绘制过程均相似。这一时期飞天的形象受到西域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可称为西域式飞天,运笔豪放而略粗犷,有一种稚拙而朴质的美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魏时期</b></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飞天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在平棋的岔角里、故事画和说法图上方;龛顶上方也绘制了大量的飞天,或奏乐、或歌舞。中心柱四面龛上出现了对称式浮塑飞天;平棋中心莲池里,裸体天人在绿色的漩涡中游泳。</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飞天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形象上有了显著的变化。飞天的脸型由椭圆变为条长而丰满,眉平、眼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协调。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姿态亦多种多样,有的对面私语,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b></p><p class="ql-block">东阳王元荣从洛阳来敦煌出任瓜州刺史,带来了中原的艺术营养,受到南朝神仙思想和艺术影响的中原佛教艺术开始向西传播。敦煌壁画中出现了道教题材和佛教题材同在一窟的局面。洞窟中既有佛教天人,也有道教神仙。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特征显著:面貌清瘦,额广颐窄,脸上染两团赭红,鼻直眼秀,眉目舒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头束双髻,髻发垂于胸前,肢体修长,手脚纤细,着大袖长袍,或披帛覆肩,长裙裹脚,在紫云浮空、天花旋转、清虚明朗的太空中翱翔。</p> <p class="ql-block">西魏飞天</p> <p class="ql-block">西魏飞天</p> <p class="ql-block">西魏飞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北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北周仍是鲜卑族政权统治,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同时和西域通好。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皇后,发展中西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因而,北周时代的飞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在许多北周洞窟里,中原式秀骨清像风格的飞天还没有退出洞窟,新的中原式飞天又已经崭露头角。在平棋的岔角里和藻井四周的飞天行列中,脸型方而丰满,即所谓“面短而艳”的形象出现了。她们两颊、额际、下巴均染以赭红,头束寰髻,身着汉式大袖长袍,展现出中原式飞天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新的西域式飞天又一次出现在洞窟中,她们脸圆、身短、体壮,头戴波斯式宝冠、身披大巾、着右袒僧祗支,腰缠印度式大裙。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肉体的凹凸晕染,除了圆圜重叠晕染外,还画白眉棱、白鼻梁、白眼眶、白牙齿、白下巴;有的在脸上、手臂、腹部高明处都画以白粉,不仅表现了圆滚滚的立体感,而且似乎闪闪发光。这种晕染法是龟兹壁画早期立体感表现手法,画史上称“天竺遗法”,这种风格的飞天再次传入敦煌,成为新的西域式飞天的鲜明特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隋时期</b></p><p class="ql-block">隋代是飞天最多,流行最广的时代。隋代飞天,除了绕窟一周的宏伟行列外,又出现了龛顶自由活泼的飞天群。有的是在莲花中心画三只白兔,循环奔跑,互相追逐。莲花四周围绕一群飞天,其中有裸体童子,在彩云飘荡、天花旋转中起舞。 </p><p class="ql-block">隋代飞天脸型不一,有清秀型,也有条丰型;人体比例适度,腰肢柔软,绰约多姿。服饰也不一样,有上身半裸者,有着僧祗支者,有穿大袖长袍者。有不同的衣裙、冠饰和发髻,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就总体而言,飞天正在探索中形成统一的时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北周飞天</p> <p class="ql-block">随代飞天</p> <p class="ql-block">随代飞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初唐飞天</b></p><p class="ql-block">初唐时期的飞天进入一个新阶段。龛顶和藻井四周仍然是飞天的活动领域,特别在龛顶,飞天自由地击鼓吹箫、轻歌曼舞。</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飞天上身半裸、着长裙,没有华丽的衣饰,只有长长的飘带,不像隋代飞天那样迅疾地飞行,而是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神情,身体柔和,动态优雅。</p><p class="ql-block">在初唐净土变中出现了大量的飞天。表现极乐世界的净土变规模巨大,气势磅礴。往往在碧波荡漾的水池里,出现一片平台、曲栏和亭榭。上部碧空茫茫,下面烟波浩淼,飞天则活跃在蓝天之中,或穿梭飞行于宫殿阁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盛唐飞天</b></p><p class="ql-block">盛唐时期的飞天常出现在龛顶、华盖两侧及经变画中。</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飞天身形丰满、面额方圆、上身裸露,下身着华丽长裙。他们不像隋代飞天那样露出双脚、双腿,而是藏在长长的锦裙里,人体结构显得完美。</p><p class="ql-block">唐代还出现了双飞天:有的围绕宝盖,互相追赶,舞带彩云,漂流于空中,形成疾速旋转的圆圈;有的手挥莲蕾,并肩降落,袅袅的舞带在碧空中悠悠漫卷;有的一个在前面飞,一 手散花。</p> <p class="ql-block">初唐飞天</p> <p class="ql-block">中唐飞天</p> <p class="ql-block">盛唐飞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五代、宋时期</b></p><p class="ql-block">五代宋初,曹氏画院的匠师们继承了唐代余绪,但在飞天造型上,逐渐出现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倾向。在洞窟的露天峭壁上,还出现了大型飞天,远远望去,她们好像自由飞翔于大自然里,似平脱离佛国而进入了人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西夏时期</b></p><p class="ql-block">西夏飞天,一部分沿袭宋代,一部分具有西夏独特风格。脸型多为条长而颐尖,直鼻斜眼;头饰珠翠,世俗性较浓。但舞带短而身量沉重,漂浮飞动感不强。其中童子飞天裸体而丰肥,着抹肚、穿红皮靴,别具风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元时期</b></p><p class="ql-block">元代流行密教,藏密无飞天,唐密飞天亦极少。有一类飞天,作女童形象,头饰儿童髻,帔巾长裙,衬托着一片黄云,手持长茎莲花,眼视前方,情态含蓄。虽然缺少轻盈缥缈的韵律,却具有另一种意趣。敦煌飞天历经了千年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说“她们并未有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品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己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元代飞天</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的民俗</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佛教故事为主题,同时又出现了丰富的民情风俗画面,使我们能在敦煌壁画中寻觅到中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气息,从而加深了对民俗艺术的了解。</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原本不是单纯供审美的欣赏品,而是一种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宣传品。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天国,而这个天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构筑的,所以说神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的折射。弥勒世界是佛教的天国,在那里人们的寿命有几万岁,而且也有七情六欲,仍然面临婚丧嫁娶,于是弥勒经变中便出现人生大事如:婚嫁、丧葬等世俗风情的画面。描绘理想世界的壁画,为民俗画留下了创作的空间。</p><p class="ql-block">佛教的方便善巧法门就是面向众生,"为顺应众生不同的能力,运用种种方便、巧妙的方法,说明佛理,以达到教化众生、救度众生的目的,也就是适应世俗、面向世俗,用种种灵活的方法引导更多人信仰佛教。</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便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把佛教的教义、法理演变成形象的、生动的、通俗易懂的画面传达给众生。如《楞伽经》的中心思想是唯识论,这个玄奥的哲学命题,难以为广大信徒所理解和接受,而楞伽经变则通过镜中影、百戏、音乐等画面,宣传世界万物皆由心所造,使众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民俗画面去理解佛法。 </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壁画中表现民俗的画面不独立成铺,它是经变、故事画中的一个情节,</p><p class="ql-block">或者是为了说明某一佛理而采用的事例。其发展可分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p><p class="ql-block">十六国至隋。民俗画面较少,主要内容是丝路商贸活动,还有佛传中的瑞应、太子游四门所见的生老病死等,情节和画面都比较简单。</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p><p class="ql-block">初、盛唐。"随着中国佛教世俗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艺术的兴盛,经变画中出现了生动、丰富的民俗画面,突出的有弥勒经变的婚嫁图、老人入墓图、一种七收图、树上生衣等;药师经变的九横死;法华经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独立成铺的观音经变等,都与众生的生活及苦难相关,情节丰富,描绘细腻生动。</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p><p class="ql-block">中晚唐至西夏。在盛唐的基础上,更多的经变中出现民俗画面,如维摩诘经变中的妓院、酒肆、赌场;楞伽经变中的百戏、陶匠、猎户、肉铺等等。另外,中唐以后,出现了汉化伪经的经变壁画,如父母恩重经变、地狱变、十王图、报恩经中的婴儿车。除此以外,到了西夏时期,榆林窟第31窟五十一面观音像周围还绘制了大量有关世俗生活的场景,如:酿酒、冶铁、制陶、耕作等,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从题材丰富繁多而言,这是民俗艺术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b>供养人即出资开窟塑像画壁画的功德主,洞窟完成之后,把功德主的形像一一画在洞窟里,表现他们对佛陀的恭敬虔诚和藏在心里的善良愿望。他们与石窟的关系互相依存,没有功德主就没有石窟,没有石窟也就不存在供养人画像。</p><p class="ql-block">供养人(功德主)造像始于印度,在早期的佛教或印度教的雕刻和壁画中都能见到,但很少,又没有题名,如果不注意俗人的形像、衣冠、手持鲜花或香炉虔诚奉献的姿态神情和立于佛龛下的位置,很难断定是功德主的画像。佛教艺术传入西域之后,在克孜尔、库木吐拉、等早期石窟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浓厚西域民族特色的供养人画像。随着佛教艺术东传进入敦煌,由于受汉文化、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早期敦煌供养人画像中出现了既有着汉装也有着胡服的供养人画像,展示了早期敦煌供养人画像具有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民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由民间创造传承,世代相袭,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变化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的外在表征。它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从广义上讲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例如:建筑、家具,岁时节令、庆典,服饰、饮食,信仰、崇拜,语言、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由于敦煌壁画中所涉及的民俗</p><p class="ql-block">内容丰富多彩,加之敦煌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画匠也不全是本地人,所以壁画上描绘的习俗是复杂的,对研究我国从十六国到西夏时期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有关敦煌壁画分类,这一部分展览中仅提纲式的予以介绍了,我将此知识点扩展学习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的开凿,是随著佛教的传人而在中国兴盛起来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还有大量的壁画。敦煌莫高窟,始凿于符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直至宋、元,各朝均有开凿。</p><p class="ql-block">敦煌是汉武帝建立的河西四郡之一,当时是地处东西交通要衝的边陲重镇,更是输送丝绸运往西方的通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七千馀公里的丝路上,僧俗交往,商旅如织文化交流频繁。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潮流中,创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了中国,首先在西域扎根,经由敦煌而入中原。在战乱频仍,生命无凭的苦难年代,佛教因果报应、轮迴转世的教义深入人心,传统印度造窟修行以求得精神慰之风应运而生。敦煌石窟即是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之下的产物。 石窟既是信众礼佛修行之处,洞窟世界遂如佛国世界,走入洞窟中,佛的塑像是洞窟的主体,四周怖满巨型的壁画,顶部为藻井建筑装饰图案,地面更舖满莲花砖,简直是一个遗世独立的淨土境界。而充满宗教意味和艺术美感的壁画是石窟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元4至14世纪古代艺术家在敦煌东南宕泉河畔莫高窟陆续营建了大量的洞窟,在这里保留了多达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是一座博大精美民族壁画艺术宫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敦煌石窟壁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敦煌壁画是精彩的佛教艺术</b></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敦煌石窟壁画产生的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的开凿,是随著佛教的传人而在中国兴盛起来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还有大量的壁画。在新疆拜城东约五十公里的戈壁悬崖下的千佛洞,现存二百三十六个洞窟,其中有早到东汉时期开凿的。有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b>始凿于符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b>,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直至宋、元,各朝均有开凿。</p><p class="ql-block"> 敦煌是汉武帝建立的河西四郡之一,当时是地处东西交通要衝的边陲重镇,更是输送丝绸运往西方的通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七千馀公里的丝路上,僧俗交往,商旅如织文化交流频繁。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潮流中,创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了中国,首先在西域扎根,经由敦煌而入中原。在战乱频仍,生命无凭的苦难年代,佛教因果报应、轮迴转世的教义深入人心,传统印度造窟修行以求得精神慰之风应运而生。敦煌石窟即是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之下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敦煌壁画分七类:</b></p><p class="ql-block">佛像画、佛经故事画、传统神话题材、经变画、佛教史迹画、装饰图案、供养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佛像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p><p class="ql-block">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p><p class="ql-block">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p><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变画</b></p><p class="ql-block">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画像</b></p><p class="ql-block">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装饰画</b></p><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p><p class="ql-block">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用敦煌的图案为人民大会堂设计了多处精彩装饰图案,得到周总理的赞赏,成为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事画</b></p><p class="ql-block">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主要可分为6类。</p><p class="ql-block">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4、佛教历史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p> <p class="ql-block">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p> <p class="ql-block">6、唐玄奘取经故事画:在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有六幅《玄奘取经图》,是唐僧取经故事,唐僧、还有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大都不是独立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经变和普贤经变中的插曲。后来不断演绎,就有了《西游记》。</p> <p class="ql-block">7、山水画</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p> <p class="ql-block">上述六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也是历史文献宝库。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和极其珍贵的大量佛经、文书等珍贵历史文献,堪称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