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莲河真的由“来蠔”雅化而来?非也,莲河地名的来历离不开浮水莲花一一出生于莲河已届93高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莲陞”剧团原鼓师吴金宝老先生坚定地认为。吴老回忆,他童年时莲河万全宫门口以西有三囗池塘,分别是吴文友屋前的东池,现已填土建房,吴金焕屋前的中池,以及最西面的大池。大池北面有一个浮水莲花池,后来大池与浮水莲花池之间的田地挖掉,两池连成一池。他说,其时莲花池的浮水莲花生长茂盛,小时候经常在莲花池戏水,甚至可以躺在水浮莲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莲河街拆建,新街建成后,在街道南面店铺屋后挖一条河,联通大海,和圆通庙对面今戏台位置的半月池一起,接纳来自三口池塘的流水,莲花池的浮水莲花随波逐流,与河水一起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故名“莲河”。我母亲也回忆,佛祖宫(万全宫)西边是大潭,因为水可以从水关(即暗涵)流出,是活水,许多家庭主妇在那洗衣服。笔者实地寻访,今中池大池还在,沟渠尚存,虽不见莲花,但榕根飘垂,榕荫婆娑,仍可想像昔日的热闹:顽童戏水,村姑浣衣,荷花映日,流水潺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对吴老的观点颇为认同。况且,莲河古称莲江,《莲河杨氏宗谱》载“莲河乡乡名刘下”,都与“来蠔”相去甚远,连谐音都扯不上了。还是以本村最负盛名的圆通庙为据,庙门口一副清咸丰年留下的对联:门环莲水英灵与水长新,佛号金天法力同天无极。单看上联,至少传递两个信息,一是庙口临水,水上有莲花;二是水可“长新”,说明水是活水,源源不断流动,不是一潭死水。至于这水是江是河是溪?由于历史的变迁,水流可能有大有小,也由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标准不一,江河混称,这都无伤大雅,关键是这里有水,水上有莲花。相反,“来蠔”的说法既没有见诸文字的记载,也无本族本村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再者,笔者在鼓浪屿某博物馆见过一张明代万历年(公元1573--1620年)《福建海防图》,图上清楚地标有“莲河”地名,可见早在四百多年前,莲河已是“莲河”。所以,所谓的莲河由“来蠔”谐音雅化而来的说法是以果推因,本末倒置。表面看似合理,实则穿凿附会,揣摸臆想。更因后来者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加上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导致“来蠔”说愈传愈广,进而“树碑立传”!是该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还以历史真像的时候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