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东路小学六年六班 刘羽乔家庭读书会

吉林刘忠凯

<p class="ql-block">书香羽声“诵诗词雅韵感悟传统节日魅力”家庭读书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读内容: 共同诵读</p><p class="ql-block">宋代•辛弃疾</p><p class="ql-block">(1)青玉案•元夕</p><p class="ql-block">(2)满江红•中秋寄远</p> <p class="ql-block">时 间: 2021年12月5日</p><p class="ql-block">地 点: 书房</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 刘羽乔、爷爷、奶奶</p> <p class="ql-block">诗人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等地为守臣,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 </p><p class="ql-block">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诗人辛弃疾的两首诗词,都是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其中《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描绘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满城灯火、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而《满江红•中秋寄远》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词中表达了诗人的另一种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p> <p class="ql-block">爷爷介绍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p> <p class="ql-block">一起讨论这首诗词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的这首词,渲染了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p><p class="ql-block">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p><p class="ql-block">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p><p class="ql-block">《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讨论这首词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宋徽宗《在北题壁》”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时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p><p class="ql-block">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词是作者描写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怀念友人的又一篇佳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中,领略诗人的情感生活。</p> <p class="ql-block">奶奶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p><p class="ql-block">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p><p class="ql-block"> 词中女子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辛弃疾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即情人,还有一说是辛弃疾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一起讨论这首词的词意</p><p class="ql-block"> 快快走上西楼,别等上天散放的浮云遮住了明月。请把纤细柔美的歌女请来,吹奏一首乐曲,驱散云彩。打开云彩遮挡的月宫如此清冷,是谁造就,好可怜这经玉斧修饰的明月。问嫦娥:你在这冰冷的月宫可否有愁?头发已花白。</p><p class="ql-block">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p> <p class="ql-block">讨论这首词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满江红·中秋寄远》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这是一首中秋怀人的词,上片写赏月,以“快”、“怕”、“怜”等字领起,点急切之情,现担心之意,表爱月之心,并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词,诗人都是在传统节日中所作,一个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另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青玉案•元夕》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或1175年间)。虽然两篇作品相隔仅仅有五年左右时间,但作者所处环境却是大不相同了。淳熙元年的“元夕”,当时已是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之中。辛弃疾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朗诵《青玉案•元夕》作为家庭读书会的结束。</p>

辛弃疾

元夕

这首

青玉案

词人

歌舞

南宋

诗词

中秋

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