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胡同当中,史家胡同的知名度绝对是响当当的,同时也是最为特殊的一条。北京初冬时节,一个风和日丽,暖意融融的日子,为了探寻隐藏在这条胡同宅门深处的故事,我慕名走进了这条从未到过的巷子。</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在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曾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他们中间有权倾朝野的大官,有富可敌国的大财主,有忠臣良将和民族英雄,还有名媛淑女和才子佳人,当然还有不少的现代高官和名流,正是这些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风云人物,让这条胡同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有着“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700米,现仍保存有四合院80余座,整条胡同基本上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石刻照壁,可以说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史家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传是以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我是从胡同的西口进入,史家胡同的标识非常的醒目,并附有胡同的简介和重点宅院门牌。</p> <p class="ql-block">没走几步远,就是史家小学,史家胡同59号。史家小学,是北京重点小学,排名数一数二。这里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 当时仅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当年这里还是清政府庚子赔款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都是从这儿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的。</p> <p class="ql-block">我从西往东,一路逐门挨户走过去,因为在这条胡同生活过的名人,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只不过大部分名人故居都是大门紧闭,并没有向游人开放,只能在外面拍个门脸。</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号院,现已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半部在内务部街44号。这里建国后是统战部长李维汉的故居,曾先后住过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原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p> <p class="ql-block">好园宾馆,史家胡同53号院,。这里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传说这里还是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民国时期,这里还曾是张治中私邸,后又成为范汉杰的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选在这里安营,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如今,这里是妇联下属的涉外宾馆,大门上的牌匾为邓颖超题写,好园的寓意为,女子园。</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后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等职,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也曾为陈独秀出庭辩护,还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1961年,其养女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洪晃,大宅院里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后来,章含之离婚,1973年与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也在这里居住。章含之所著《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记录了她在史家胡同51号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7号院,民国期间为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先生的宅子,后为向我方投诚的原四川大军阀刘文辉的住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搬进了此院,并在此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直到2005年去世。</p> 继续前行,胡同道路明显收窄,车辆单行,没多少行人,显得十分幽静。 胡同里也不都是一水的大宅院,也有后盖的楼房。 这里是妇女杂志社所在地。 每家每户门前都贴有统一制作的标牌,篆体字,还挺精致的。 史家胡同幼儿园,朱漆大门紧闭,旁边墙上有季羡林先生的题字。 史家胡同33号院,前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曾居于此,西侧的35号院是全国妇联老年之家。 史家胡同24号,现为史家胡同博物馆,也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馆内设置了8个展厅,依次展示了这里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和今昔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里曾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的凌叔华。在那段岁月中,凌宅是京城文化名家经常聚会的场所之一,诸如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人都在此聚会,印度著名哲学家、大诗人泰戈尔也曾来过。 史家胡同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两进院落四合院,一进门就能看到两棵粗壮的杨树,院子里青砖铺地,如意雕窗和古色游廊,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br> 这是第一展馆,参观就从这里开始。 史家胡同51号院的沙盘模型。 史家胡同全景沙盘模型。 凌叔华家庭合影 凌叔华 凌叔华与陈西滢 史家胡同名人展 有一个展室,叫胡同的时代记忆,特别的亲民,接地气。 参观完,又在院子里转了转,这是二进院。 紧挨着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是史家胡同的文创社,里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有胡同特色的文创产品。听居民说,这里时常举办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文创活动,用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史家胡同23号,先后住过国民党二级上将卫立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波兰大使,彭明治。 史家胡同20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初创时就选址这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像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完成的。 史家胡同8号,这里曾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其妻范瑾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7号,过去的王公贵族之家,如今的史家社区,推开大红门,照壁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p> 史家胡同5号,曾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大学士德保的旧宅。 史家胡同从西到东,区区几百米,而我却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一次七百多年的历史穿越。史家胡同果然是藏龙卧虎,非同一般,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有故事,每一座宅院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