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我们呼市二中初、高中学生一行十四个人来到了巴盟前旗蓿荄公社三湖六队插队。从此我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生活了八个年头,经管不乏酸甜苦辣,同时也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岁月……</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p><p class="ql-block"> —乌拉山</p><p class="ql-block"> 春风劲吹,</p><p class="ql-block"> 河套八百里。</p><p class="ql-block"> 两岸葱绿竟发机,</p><p class="ql-block"> 唯盼一场喜雨。</p><p class="ql-block"> 平生爱此天地,</p><p class="ql-block"> 乌拉山下练兵。</p><p class="ql-block"> 已是黄昏归路,</p><p class="ql-block"> 日落西山更红。</p> <p class="ql-block"> 常记红柳苍翠,</p><p class="ql-block"> 房舎层层包围。</p><p class="ql-block"> 偶有野兔出没,</p><p class="ql-block"> 惊呼刺猬相随。</p><p class="ql-block"> 我下乡的小村庄背倚乌拉山,面对黄河水,屋后一条三湖河蜿蜒流过,周围是大片的红柳林。环境优美、清幽,堪比世外桃源。六十多户人家沿着三湖河一字排开,房屋都掩映在茂密的红柳丛中。远远地只能看到袅袅炊烟,而不见房舎。走进红柳林,常常有野兔出没;一位女同学竟被一只小刺猬吓的惊叫起来,、那都是五十年前的景象了。如今,那片茂密的红柳林已不见踪影,家家盖起了新房,道路也拓宽了;昔日小河淌水的小村庄也变成了市鎮。无边无际的红柳已成为我梦中的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夕</p><p class="ql-block"> 喜炮辞旧岁,</p><p class="ql-block"> 彩灯迎新春。</p><p class="ql-block"> 家家度佳节,</p><p class="ql-block"> 村村火烛明。</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的春节到了。由于我们分了许多牛羊肉,还有粮食,住的又偏僻,大家很不放心,于是我自愿留下看家,第一次在农村一个人过了一个年。</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极冷清的大年。三十晚上,偶尔能听到几声稀稀拉拉的炮声,再就是各村的星星点点的火光,还有河对岸人家的红灯,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晚上在大中家吃过饺子就早早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肖和黎清仪在三湖河边</p> <p class="ql-block">林川放在红柳林中悠闲地拉着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换大米</p><p class="ql-block"> 冬日大地萧索,</p><p class="ql-block"> 正好跑马放歌。</p><p class="ql-block"> 独人独骑换米,</p><p class="ql-block"> 只为改善生活。</p><p class="ql-block"> 那是下乡第二年的初冬,听说临近的联光大队种植水稻,有人拿糜米可以换回大米吃。我当时负责小组的生活,为了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就骑马前去换米。</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河套大地,阳光灿烂,温暖如春;庄稼都收割完了,土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一眼就能看到巍峨的黄河大坝。我骑着我心爱的小红马,一会儿疾驰,一会儿慢行,正好展示我的骑术,惬意极啦!原野上留下了我骑马奔驰的倩影以及空中朗朗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赤脚医生黎凤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 </p><p class="ql-block"> ——割麦</p><p class="ql-block"> 烈日当头暴晒,</p><p class="ql-block"> 弯腰汗水淋淋。</p><p class="ql-block"> 麦收时节盼天晴,</p><p class="ql-block"> 一年收获丰盈。</p><p class="ql-block"> 农村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此行可慰平生。</p><p class="ql-block"> 三湖河畔笑声浓,</p><p class="ql-block"> 权当戏水蛟龙。</p><p class="ql-block">注:夏日的三湖河边热闹异常,知青及孩子们都跑到这里玩水消暑。</p> <p class="ql-block">我的弟弟仝惠是队里的饲养员。</p> <p class="ql-block"> 铁牛原野驰骋,</p><p class="ql-block"> 为了丰收耕耘。</p><p class="ql-block"> 乡村历经磨难,</p><p class="ql-block"> 生活虽苦犹荣。</p><p class="ql-block"> 下乡 第二年队里买了一台铁牛55型拖拉机,是我队知青刘昕通过个人关系买到的,轰动了全旗。聘请一位姓袁的年轻师傅开车跑运输,让我跟车学习。</p><p class="ql-block"> 很奇怪,当地农民管胶轮拖拉机不叫拖拉机而叫‘’大拖车‘’,为此还引出一个笑话。邻队一位队长很不服气称:‘’在呼市也有亲戚,能买到大拖车‘’。结果是亲戚领他到了农机局仓库说:‘’大小你随便挑‘’。原来亲戚误以为‘’大拖车‘’就是拖斗,闹了一场笑话。</p> <p class="ql-block">我、吴肖和老农陈老伯在劳动间隙聊天。</p> <p class="ql-block">六队的姑娘先女和彩凤在果园摘苹果,你看她们笑得多甜啊!</p> <p class="ql-block"> 知青自学电焊,</p><p class="ql-block"> 村民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刻苦钻研技术,</p><p class="ql-block"> 服务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我当年下乡的农村还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照明,直到1970年冬才通了电,队里面让我当电工。那时也没有师傅,只能跟着包头电力施工队边干边学。我们和民工一样挖坑、栽杆、爬电杆、架线,忙活了一冬天才通了电。过年的三十晚上我都在忙着给村民安电灯。这是我从包头找人买了一台旧电焊机(当时都是计划分配)在队里搞起了电焊修理,这在全公社也是唯一的。我还自己设计焊成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拖斗,获得了村民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同陈老伯给果树除草。</p><p class="ql-block"> 《如梦令》</p><p class="ql-block"> ——锄禾</p><p class="ql-block"> 长记锄禾日暮,</p><p class="ql-block"> 腿乏懒得迈步。</p><p class="ql-block"> 信马由缰行,</p><p class="ql-block"> 误入红柳深处。</p><p class="ql-block"> 深处、深处,</p><p class="ql-block"> 惊起一只灰兔。</p> <p class="ql-block"> 知青下乡不易,</p><p class="ql-block"> 队长深明大义。</p><p class="ql-block"> 幸遇厚道干部,</p><p class="ql-block"> 我等不胜感激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下乡的三湖六队是一个只有六十多户、二百多人的一个小生产队。村民大都是解放前后从山西、陕西‘’走西口‘’过来的贫苦农民,民风淳朴。队长赵满仓,是一位敦实厚道的西北汉子(老家陕西府谷)。对于我们知青的到来,不仅热情欢迎,还在劳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使我们心里感到热乎乎的。都是一群棒小伙子,正是能吃的时候,每个月的粮食都不够。当时我负责知青小组的生活,断粮了只好硬着头皮去找队长,心中忐忑不安。赵队长二话没说,让保管给我们送去100斤白面,"不能让娃娃们饿着"。以后,每年队里都补贴知青粮食。在乡下的几年里,除了肉和油缺乏以外,我们十几个人没有饿过一天肚子,天天都是白面、糜米,比当时的城市吃的还好。</p> <p class="ql-block"> 猪头</p><p class="ql-block"> 夜半睡的正熟,</p><p class="ql-block"> 忽听窗外低吼。</p><p class="ql-block"> 赶快起来吃肉!</p><p class="ql-block"> 不等天明日头。</p><p class="ql-block"> 那是七二年冬天,小组的知青已走了一多半,剩下的几个人都去了大队小学当老师,我还在队里当电工,晚上睡在宝子家里的热炕上,倒也方便。</p><p class="ql-block"> 一天半夜,忽听有人敲窗:‘’快起、快起!‘’迷迷糊糊的不知何事?原来是宝子的父亲贾大伯在窗外。随宝子穿好衣服到了西屋见全家人早已围坐在炕头上正大口吃猪头肉。原来今天是农历二月二,此地乡俗天不亮吃猪头。二月二过完了年才算过完,奇怪的风俗,嘿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喝酒</p><p class="ql-block"> 近郊农民富有,</p><p class="ql-block"> 冬日每夜喝酒。</p><p class="ql-block"> 愁坏知青小伙,</p><p class="ql-block"> 整来一件啤酒。</p><p class="ql-block"> 七四年初秋,公社抽调我参加农村社教工作队,去我公社位于前旗的(旧山嘴)蔬菜队搞社教。同去的还有一位旗委的干部老刘。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入户调查队干部的情况,再有就是经常晚上组织青年人读报学习,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那时是派饭制,各家轮流。一日三餐,每人交三毛钱、一斤粮票。由于是蔬菜队,每个工分最高达到三元六,据说这里的人们挣得比城里的工人还要多。因此我们两个人的生活改善了不少,和当地人的关系也处的不错,很受年轻人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十月份,公社派来两个新队长代替原来的队领导。一个姓李,一个姓王的叫王润生,此人是大大的有名。听说原是从朝鲜战场下来的战斗英雄——奇袭白虎团的侦查员。王润生个子不高,敦实粗壮。看人喜欢眯着一双小眼睛盯着你。由于没有什么文化,转业后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只是个生产队队长。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嗜酒,一斤都挡不住,据说他上不去也与此有关。由于脾气暴躁,一般村民都很怕他,;但他办事没有私心,不会推诿,因此受到群众的拥护。见到我往往戏称‘’知识分子‘’来了,满脸堆笑。</p><p class="ql-block"> 这个蔬菜队不光都是菜农,还有做小买卖的、搞修理加工的、政府各部门的家属等,冬天求人办事喝酒就成为了常态,隔三差五请队领导喝酒,我们两个成了陪同,不去不行。老刘还能喝两杯,可苦了我啦,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喝过白酒。不去说你城里人看不起农民等等……一连串;去吧,又不会喝。怎么办?好在我跟拖拉机跑运输时客户请客喝过几次啤酒,于是买了一件沈阳啤酒(当时只有这个牌子)来对付。每晚去谁家都提上一瓶啤酒,喝完就回来睡觉,也省的跟他们熬夜了,岂不两全其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八年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骑儿马、赶大车、爬山、游泳、野游、扒火车、闯京城;我的、他的、她的……说不完,也写不完,它们都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的脑海,难以忘怀。让记忆的长河伴随着你、我、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谢小组同学黎凤仪,她的父亲当时是内蒙古公路工程局的一名工程师,早年买了一台德国产的‘’蔡司‘’120相机,拿到农村后成了大家的宝贝,才得以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拍摄于69——71年的三湖六队,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仝敏,一位退休老知青。身体康健、爱好广泛。尤喜网球、书法、京剧和围棋。愿意结交文学爱好者一同交流、共勉,聊以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摄于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