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学鹏国画山水写生微展

溪山知己(漆学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漆学鹏艺术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漆学鹏,男,金寨沙河人。毕业于金寨师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进修毕业。曾得安师大美术学院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锦胜先生的指点亲授和鼓励称赏,学业成绩优异。在四十年的从教从艺生涯中,他淡泊名利,潜心艺事,深究传统,师法自然,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其山水画作品传统功力深厚,笔墨精妙,意境清新隽永,极富文化内涵。书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全国展。在《安师大学报》、《教育界》、《科教文汇》、《美术报》、《安徽日报》、《文化周报》、《书法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都有论文和作品发表。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美术教师,老年大学特聘书画教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画写生之管见</span></p><p class="ql-block"> 漆学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中国画发展史贯穿着“写生”史。</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历来重视写生,这从中国画发展史不难看出,五代荆浩隐居太行红谷,所著《笔法记》中写道:“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荆浩对大自然充满一种好奇和敏感、敬畏的心理。他画熟悉的生活,又仔细地观察、写生,研究其中典型的景物,把它升华为艺术的语言。而“真”,是他重要的审美理想,贯穿于其文始终。元代画家黄公望,注重师法自然,经常“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创作出表现江南山水的典范之作《富春山居图》。清代石涛遍游名山大川,曾有“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山是吾师,吾是黄山友”的警句名言。近代画家黄宾虹更是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得之于壮游”,曰:“缣素临摹,有不敌舟车流览者矣。”强调对造化的“游”与“悟”。他的“纪游”山水都是追忆之作,也可认为是写生的另一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国画发展史亦贯穿着历代画家的“写生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写生是一次对自然全面审视、深度交流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对景写生首先是对大自然的欣赏,欣赏大自然的美。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览,只停留在物象的表面,而是要对眼前的景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发现美的真谛:或气势夺人,开合有度;或造型奇特,耐人寻味;或结构参差,韵律十足;或虚实相生,层次分明……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分析其地形地貌,结构特征,肌理纹理,植被穿插,溪流分布,路径迂回,舟桥点缀,云山呼应,屋宇错落……通过对自然物象全面审视,然后才能“成竹在胸”,挥洒自如,“出笔致胜”!那么对自然的交流又从何说起呢?这就象写一篇抒情散文,或是一首诗歌,作者得有“情”,没有情感的文字,读来如同“嚼蜡”。画亦如此,没有情感的画作,肯定不能打动人。情从何来?情由“爱”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美河山,爱乡野田园。面对你所描绘的景象,不仅要有爱和激情,还要与景物进行交流,赋予物象以情感色彩。这又使人想起禅悟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也可以引申到绘画写生当中去,当我们初次面对景物时,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当我们带着情感并赋予文化内涵时,看到山的雄浑博大,巍峨耸立时,会联想到民族的脊梁,父爱的深沉宽厚;看到明净清澈水流时,会联想到人的智慧和灵性,母爱的纤柔与温润。然当我们从情不自禁、物我两忘之中回过神来看,那山还是山,那水还是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写生是将自然美转化成艺术美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祖国疆土辽阔,山河壮美,又赶上民富国强的好时代,自然是文化艺术繁荣的好时机。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当下社会,人们更向往的是精神家园,尤其身居高楼的都市人群,渴求回归自然。这时若在客厅里挂上一幅山水画,主人会情不自禁走进画中,向往那山那水那人家。作为艺术家自然不能静坐书斋,无动于衷哦!优美画卷从何而来?从大自然中摄取。不要以为写生一定要到名山大川,其实疏林荒野,溪桥湖滩,篱落村舍,桑果田园皆可入画。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小的情调。出门三五里,便有好素材。关键看你如何通过写生,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画家先要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然后深入分析、研究,理出头绪,决定取舍。经过删繁就简,概括提炼,除粗取精,去伪存真,撷取审美形象,以恰当的笔墨语言,创造出传神达意、意境清新的画面。如黄宾虹所言:“对景作画要得‘舍’字,追景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又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这与宋代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出一辙。中国画写生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通过画家的取舍提炼,并融于了画家思想感情、带有明显个人审美倾向和个性风格的艺术创作。写生的过程,就是将自然美转化成艺术美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四、临摹、写生与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临摹、写生、创作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三个重要环节。传统学习方法中的临摹即通常所说的“师古人”,它是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重要途径,通过临摹获得有关绘画理法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法方面的技能技巧。临摹要选择好的范本,所谓“取法乎上”是也。通过临摹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笔法、墨法、皴法…”等等“技法”;还要学习前人的理法和思想,领会和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临摹既可以向古人学习,也可以向今人学习。向古人学习传统,向今人借鉴时尚。临摹是一种学习手段而非目的,临摹品毕竟不能算自己的作品。只有通过临摹积累了绘画经验,才能进入第二个环节“师造化”。“造化”一词源自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师造化”的过程就是“写生”的过程。中国画的写生运用散点透视,相比焦点透视更具自主性和开放性,南朝谢赫在《画山水序》中曰:“竖点之三寸当千仞之高,横画数点体百里之迥。”中国画讲究笔墨,强调“骨法用笔”,写生过程,就是把客观迹化成笔墨形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写生和创作是怎样的关系呢?写生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写生的目的,可说写生本身就是创作。好的写生稿就是一幅完美的创作作品。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写生通过绘画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为创作积累绘画素材,凝练绘画语言,拓展绘画空间,夯实绘画基础。创作则为写生提出更高更新目标。由此可见,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同时三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写生是一切绘画艺术的必修课。</span></p><p class="ql-block"> 写生是我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摆脱前人程式化套路有效方法。明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写生也是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重要方法。写生非常注重主观感受,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临摹时很难发现自己的个性,而在写生中,面对同一物象时,十人就有十个不同面目,这是因为个性差异,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一样。久而久之,你会在写生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石涛认为:“笔墨当随时代。”而写生恰恰是创造新技法、尝试新笔墨的重要途径。当代画家李可染,就是通过写生实践,给中国画带来新气象、新面貌的典型代表。因此可说,写生是一切绘画艺术家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p> <p class="ql-block">登太行随感</p><p class="ql-block">漆学鹏</p><p class="ql-block">曾经梦游地,</p><p class="ql-block">今上太行山。</p><p class="ql-block">层峦山列阵,</p><p class="ql-block">突兀峰破天。</p><p class="ql-block">苍苍王莽岭,</p><p class="ql-block">悠悠南坪仙。</p><p class="ql-block">吞吐浩然气,</p><p class="ql-block">天地纳胸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