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沁源好故事之四】,走进梨花村

程庆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因为要探寻沁河的源头,每次都要路过梨花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因为是散文家杨栋先生的故居,每次路过谈论最多的是梨花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梨花村,就是梨和村,是曾用名,但我和所有人一样更钟情于“梨花”的称谓,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山里人淳朴婉约雅致的精神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里,是一路往山里走才能抵达的诗和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有人说,每到春天,沟里沟外开满山梨花,白色的花朵是天上的云朵降落人间,带着仙气和香气。有人说,村里有一棵很古老很茂盛的山梨树,每年春风一吹,就送来千朵万朵的梨花,开在树上,开在山里,一年接一年的开,就开到人们的心里。不叫梨花村,枉此梨花一年接一年的簇拥而至,一年接一年的应季而来,热烈奔放,持之以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梨花村,因为梨树而来,梨树开花结满黄澄澄的山梨,村里人又动了心思,就叫梨黄村也好,不仅饱眼福,还饱嘴福。山里人淳朴、善良,后来改成的“梨和村”,寓意村里人和和气气,睦邻友好,更有了人文的气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两座山曼延,一条路攀延,一条河蜿蜒。沟口是“梨和沟”,属于沟外汝家庄的自然村,路从村中过,土木结构的民居一半依山而建,层叠分布在山坡上,另一半在山下。石头垒砌的石墙缝里有小草长出,那棵长着长着就向下歪斜探身的老树,根系牢牢扎在山上,羽冠满满遮着身下。经年累月,树下是村人的饭场,端着碗绕树而坐,各种信息在吸吸溜溜中周转传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再往里走,一路上,散漫在半山和沟渠旁的老黄牛,三三两两自由散放,这是山里的一大特色。牛在清晨被主人从圈里放出来送出村口,任由它一整天在野外自由溜达吃草,渴了就到河沟里喝水,傍晚日落西山,晃着圆滚滚的肚子,伴着叮当叮当的声响,朝着家的方向走去。炊烟四起,又到了点火做饭的时刻,牛家沟的村舍,明显比梨和沟崭新整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过了牛家沟,沟面宽阔起来,房屋多了起来,一条路从村中穿过,村口一个金色的凤凰翘首挺胸,巨大的“和”字镶嵌在凤凰身上。路两旁的墙壁上有关党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村规民约等,使这个乡村僻野突然拥有了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村民委员会、篮球广场、戏台、健身广场,分列在路两旁,路边精心设计营造的花圃别具一格,格桑花、月季花、刺玫花摇曳着欢迎每一个经过的人,使人倍感温馨和亲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村后西北坡高台上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寺院,名为石佛寺,当地人习惯称为石佛院。据记载,石佛寺建于明代,是一座四合院,院前有一个土坡,叫佛爷坡。传说,石佛寺里供奉的主神佛和铜佛都是从佛爷坡地下挖出来的,可见这里很早就有信佛礼佛的习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佛寺在最旺盛的时候,曾有十几个和尚在这里,正殿供奉着大明王等35尊佛,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在清代先后经过五六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石佛院成为本村小学校址,在中国农村寺院改学校,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普遍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今的石佛寺已破败坍塌,只有门楼在还在坚守,裸露的椽头像骨架。门楼上刚劲有力的“石佛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个字被“认真读书” 四个字覆盖,“认真读书”能被一笔一画地写在门楼上,也只有在这样的乡村,这样的小学才会有的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佛寺已然成为历史的遗迹,但一直是梨花村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文明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时值冬季,万山凋敝,草木枯黄,在这个季节看破败的寺院,只有遥远和想象,冷清和失落。那模糊的信仰之光散落在凌乱的砖雕壁画上,蒙尘于断墙瓦砾,不见一尊佛,它们没有被再次深埋地下,而是被捣毁在历史的云烟里,无踪无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佛寺前有一个小院,也是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就是我县本土作家杨栋先生的出生地。他在四合院的西房土炕上出生,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很有名气的散文家,他一生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沉迷于书写家乡的山水风情,尤其是对家乡梨花村更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家乡的山水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家乡的历史在他的探访寻古中重现天日。他是著名散文家孙犁先生的学生,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收藏协会会员。历任《沁源报》总编、沁源县文联主席、沁源作家协会主席等,一生著作等身,出版《杨栋文集》等文艺作品50余部。可惜刚刚退休不久就因病去世。他走了,但他热爱的梨花村仍在,他的梨花楼书屋仍在,他的作品将永远释放着夺目的光芒照耀在人们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也是在这个四合院,还曾驻扎过平遥抗日民主政府。沁源作为太岳抗日根据地,曾经驻扎过太岳行署、太岳抗日司令部、太岳区党委等,尤其是当外围被日本人占领后,周围县区的抗日政府不得不转移到山大沟深的沁源县来躲避并坚持战斗。当时有霍县、安泽、洪洞、灵石、沁县等十三个县区的抗日民主政府分布在沁源的村寨,其中平遥抗日民主政府也转移到了沁源,就驻扎在算盘沟和梨和村一带。因为这里翻山就是平遥境内,抗日政府领导的抗日队伍晚上回平遥开展斗争,白天到沁源休整。《平遥县志》记载“1940年1月,本县党组织划归中共太岳三地委领导,不久,县委机关被迫移驻沁源县境内,代号王平山。”期间,有时驻梨和村,有时驻赤石桥乡的算盘沟村,有时回平遥,流动办公,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迁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为了勤工俭学,当时作为培养革命干部的太岳抗日中学,也选择到较为安全又具有开荒条件的梨和村进行开荒种地。1944年3月始,春风吹开了漫山遍野的山花,尤其是散发着香气的山梨花洁白如云,太岳抗日中学的学生们在梨和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开荒种田。同学们披星戴月,奋战在荒山野岭,稚嫩的双手打起了血泡,荆棘划破的手和脸,但个个热情饱满,毫无怨言,毫不退缩。大生产运动获得大丰收,仅在梨和就开垦荒地350多亩,收获粮食蔬菜两万余斤,纺纱120余斤。为了鼓舞士气,他们编写了《开荒歌》《纺纱歌》等,劳动之余还创办“蒲剧团”,排演文艺节目,把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梨和村成为太岳根据地的“南泥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再往里走,不远处就是梨花村的自然村西沟,这个村不大,但很有历史价值,因为被《水经注》记载的“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的沁河东源就在这里。正如杨栋诗云:青山深处涌清泉,梨花村有沁河源,野芳开成香雪海,松林长是艳阳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有山有水,有故事,梨花村,盛开在过去,也将盛开在未来。&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程庆莲2021年12月写于心雨轩)&nbsp;</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