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敦颐

二元子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引子</span></p><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北宋湖南省道县人,为什么合川人要为其立传呢?这不是庸俗的争抢"名人故里″的鸡毛故事。而是因为周子,与合川文化渊源深厚。首先,其任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通判是合川人的父母官。其二,合川的父老乡亲感恩其布道授业之幸事,滋育了合川文脉的繁盛、积淀了合川人文的厚重、深厚了合川文化的底蕴。因此合川至宋以来历代修志者,皆要为其竖碑立传!留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周子,敦颐,又叫周元皓、周敦实,(1017年-1073年),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居庐山,筑室名濂溪书堂,谥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与儒家圣人的孔子,孟子,周子并称为"儒家三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周子敦颐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被封为汝南伯,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后来理学成就最大的程颢,程颐是其杰出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濂溪故里牌坊</p> <p class="ql-block">湖南道县周敦颐故居</p> <p class="ql-block">后人整理的《周元公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既不探讨其学术思想,也不述说其生平大事,仅与各位看官讨论其在合州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嘉祐元年 (1056年)周敦颐由南昌县令升任合州通判。《宋史·周敦颐传》介绍其任合州通判甚略。"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译为现代语言,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祐元年 (1056年)十一月,40岁的周</span>子敦颐出任合州通判后,爱民如子,以教化民众为己任,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无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为了改变合州落后的状况,决定选址开办州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周敦颐来到学士山上合州名士张宗范的亭园里,站在亭下观望该亭系八角三级重檐盔顶式石木结构建筑,坐西面东,台基平面呈八边形,高1米,每边均长4.40米,通高17.4米。亭身呈八边形,层层逐檐上收。底层为十二边形石砌墙体,高6.5米,两面对称设门,步入亭内二至三层为木质结构,分设八只亭角,上下檐之角参差错落,不相对应,形态别具一格。亭内中空,楼层之间设有木梯连接,顺梯右旋至亭顶,八方均开通窗,可供人登临观景。此时周子敦颐立于八角亭的窗前放眼三江激流,远眺鱼城烟雨,欣赏金沙落雁,顿感心旷神怡,心潮澎湃,文思泉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即《爱莲说》后的又一理学名篇《养心亭记》。</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静。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心性修养最重要的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很少,即便天生善良的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尽管还能保存本性,但为数也是很少的了。”我以为,修养心性不仅是节制欲望,而且要没有贪欲。能真正没有贪欲,就能立真诚,明事理。</p><p class="ql-block"> 有真诚的本性,就能成为贤人;明事理,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圣贤不是天生的,必定要努力修养心性才能达到。修养心性能有这样的良善作用,全在于自己努力而已。</p><p class="ql-block"> 张宗范先生品行文采都不错,他家的房子背靠青山、前临绿水。山的斜坡地带修了座亭子,环境清幽。我偶尔漫步这儿,很是喜欢,把它命名为“养心亭”。宗范先生客气道谢,并要我就题名一事写点什么,我便写了这段文字来与其共勉。</p><p class="ql-block"> 自此,周子敦颐就在养心亭布道授业,传播儒家理学。平时周子敦颐还与合州学子出没于州城风景名胜之处。一次在观赏铜梁山木莲花时,留传了一篇优美的木莲花诗句:</p><p class="ql-block"> 仙姿疑是华巅栽,</p><p class="ql-block"> 不向东林沼上开。</p><p class="ql-block"> 异蕊每随杨花放,</p><p class="ql-block"> 清香时傍竹风来。</p><p class="ql-block"> 枝悬缟带垂金弹,</p><p class="ql-block"> 瓣落苍台坠玉杯。</p><p class="ql-block"> 若使濂溪少年见,</p><p class="ql-block"> 定抛兰浆到岩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的养心亭,又被叫做"八角亭″。己成为合川的文化遗存,当地政府准备将其打造成独特人文景观,以供后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辞曰:</p><p class="ql-block"> 廨东偏有斋,孤峰出其前,三江合流其下,烟波渺弥,云林杳霭,清绝可爱,乃仿礼殿故事,即其章服肖像壁间,以全德其颜,道德之容,堂堂岌岌凛乎,如奉杖屦其侧也,吁!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不待书而传,传之,以志晚学归敬之意,且以永邦人无穷之思。</p><p class="ql-block"> 张森楷《民国新修合川县志》</p> <p class="ql-block">木莲花</p> <p class="ql-block">合川文化遗存,养心亭又名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  合川历经战乱,养心亭毁于兵燹。明成化三年(1467年),合州知州唐珣循旧址重建,并以亭为祠,绘周敦颐、张宗范像于壁上,“以耸景慕”;又在亭旁另建房三间,名曰“养心直”,并置廊垣,以接待文人墨客。明代以后,历代均有培修,现存八角亭为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养心亭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嘉祐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与周敦颐交谈三日,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旷达潇洒。私底下感叹道:"这世上居然还有这般人″。就在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三年后生子周涛。</p><p class="ql-block">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6月,周敦颐解职离开合州,进京述职。</p><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宗初年(1225年),大府安少卿于张公从学故址建瑞应山房以祀濂溪,又于原养心亭建为养心堂,即濂溪书院,以馆生徒,置田供给廪饩。学者魏了翁勒其事于石。后毁圮。明成化中,知州唐玽等复兴。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邱道隆按原规制重建于南津街,名合宗书院,塑濂溪像奉祀其中。堂前名“寻乐”,后名“天余”、“光霁”,院后掘池种莲,建亭于上。嘉靖二十五年府判曹自重增修,又建亭名“观莲”。明末兵毁,亭、房、院、堂等荡然无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州蔡之芳重建。后历任知州姚孔镛、王采珍、周澄和等均增置田亩,计岁收租谷500石以供束修膏火。教学、祭祀绵延不绝。清初名瑞山书院,清光绪末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改为合州瑞山小学堂,后又改为合川瑞山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合川县第七中学。现更名为原合川瑞山中学。</p><p class="ql-block"> 辞曰:</p><p class="ql-block"> 瑞应之山兮苍苍,金沙之水兮茫茫。凛高风兮不亡,日月兮争光。窅一去兮何之,四方上下兮莫予。追孔、颜与归兮伊傅自视,挥斥八极兮孰知所止。驷玉虬兮佩飞霞,溘埃风兮天一涯。怀旧游兮眷眷,山空月明,杖屦往来兮余顾不可得而见。莽烟云兮思缈然,啐厥容兮瞻在前,邦人是思兮千万年!</p><p class="ql-block"> 张乃孚《合州志》</p> <p class="ql-block">合川瑞山中学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简介湖南历史文化名人周敦颐的宣传片。</p> <p class="ql-block">文字参考,张森楷《民国新修合川县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配音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