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隔离的生活,由于没有外界打扰,可以安静地看书了。然而很遗憾,带的书太少。</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澳,买的是商务舱,可以带两件32公斤的包裹。但这次来澳肯定要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最少也要到疫情完全结束或日常生活完全正常化,出入境没有什么隔离关卡的时候。所以要带很多生活用品出来,塞满了两大包,还有很多想带而装不下的衣服、鞋之类,所以书籍之类只能委屈又委屈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最重要的财富都是书。我一辈子吃穿都不是很讲究,唯有买书好不吝啬。如果不是搬家一个书房实在放不下,让我咬咬牙处理了一半还多的话,我的书最少能放四套组合书柜。处理后两套书柜也都摆得满满的。</p><p class="ql-block">我的书也算丰富。思想类(包含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社会、心理等)最多,占了两个柜,其中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就有两排;中外诗歌、小说各占一个柜;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占一个柜;其他散文、旅游、书画、文字(甲骨文)、楚辞研究等书籍占一个柜。</p><p class="ql-block">来前,我真想多拿几本书,可惜装不下。只拿了几本:</p><p class="ql-block">1、《地图上的世界简史》,拿这本书主要是为书中的历史地图,我原想把这些地图拍照储存在手机里,后来一看太多,想了想还是把它带上,以便做工具书用。</p><p class="ql-block">2、拿了本《罗马兴衰1200年》。4月份参加友朋会徽州游学活动,随行的赵林老师讲了罗马历史,他主要讲了罗马如何从共和制到民主制又怎样演变成独裁制到衰亡的过程,对我有很大启发,我后来写了《民主的极致会导致独裁吗?》及《美国是否会步罗马的后尘》两篇随感。但是对罗马的历史,我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我把这本书带上。</p><p class="ql-block">3、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这本书我看了一遍,我觉得还需要再看。因为它不是一般历史的叙述,它是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比较分析,所以它的副题是《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里面有中西方历史的比较,有些东西和史料我下一步研究可能会用上。</p><p class="ql-block">4、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里面的文章虽然都不长,对问题的探讨也不深,但它提出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思考。同时这本书我也没看完,所以我觉得需要带上。</p><p class="ql-block">5、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虽然很有名,但我确实没细读,因我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究“人的本性、利益及利益的博弈、妥协与平衡等社会问题”,所以觉得还需要把这本书看看。</p><p class="ql-block">其他,我把我的《苍茫独行》和《中国神话史诗》两本诗集带了三四套,把女儿、外孙女的相册也带上。</p><p class="ql-block">所以,还有一些书,如索维尔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王人博的《1984年以来的中国》、《旧制度与大革命》、《牛津英国史》、《简读日本史》、《革命心理学》、《群众与权力》等等,还有秦晖、张维迎老师的几本书,没办法,实在带不住,真是遗憾!</p><p class="ql-block">隔离这14天吧,我计划把《地图上的世界简史》浏览一遍,把《罗马兴衰1200年》看一遍。这两天基本按进度进行。</p><p class="ql-block">2021.1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