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快乐胡山行——王传洲

润戎和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初冬快乐胡山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O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我当兵四十八周年的纪念日,我苦思冥想,欲写点什么东西。十一月二十三日,战友王德书邀原八连老连长陈士生和我,赴章丘胡山,去追寻一九七七年八连胡山施工的美好的回忆,且二O二一年开春上胡山,因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到我们的哨所小营房看看,我想好极!这下来菜了。老连长陈士生与王德书同在八连,他又是我新兵连时的三排长,一九七七年胡山上山的公路和哨所工事由八连修建,一九七八年胡山哨所由我带观测队三哨率先进驻,我又与陈连长又多年未見,大家一路异常地亲切、兴奋和快乐。转眼间,我们经朱家峪西侧,来到了胡山哨所小营房东北向上的登峰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左一为王德书、中为陈士生、右一为王传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登峰路上的回忆与激情。</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登峰平台到山顶,约有三公里的样子,当年八连施工时还是一条羊肠小道,有的路段还比较陡峭,人空身向上走都气喘吁吁,当年他们在这么险要的山上施工,真是不可想像的事。这时,德书战友一边寻找着什么,一边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山顶建覌测工事,需要大量的水泥和沙子,全连按五六十米的间距拉开一条長龙,五六十斤的沙袋,一百斤重的水泥,以上下接力的方式,一袋一袋地背上了山顶,这其中,营连排干部率先垂范,同战士一样参与其中,体力弱一点的同志如果来回接头对不上点,还得将沙袋或水泥再从地上搬起背在肩上,就更加消耗体力了,但那时 战友们群情激昂傲傲叫,不少战士磨破了脊背,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每当想起那时的阵势,激动的心情总难以平静。"我插话说,您刚当兵时身体比较苗条,能吃得住劲吗?他非常自豪地说,"那时我年强力壮,没啥问题,您看从下边哪棵小树到上边哪块石头,就是我承担的路段"。陈连长时任八连副连长,是连队施工中的大忙人,他接过德书战友话题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场面非常感人。说到底,咱们当兵的人讲究的就是一个贡献,条件越艰苦,越是迎难而上,冲锋向前,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说话间抬头一看,朝阳门到了,大家又是一阵惊喜,陈连长高兴地说,朝阳门还是这么壮观,我们急忙来了张合影纪念照,而后缓步向山顶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工事旁的感动与快乐。</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登上山顶,大家坐在石头上稍事休息。我回头一看,德书战友已经忙活起来了,他围着工事转了好几圈,照片视频拍个不停,忙的不以乐乎,激动的连说话都拔高了声调。他指着山顶右下方的太平庄旧址说,"您们知道太平庄的老乡有多好呗!当时,连队驻在山下的某部勤务连,早饭后上山修建这个工事。我白天参加连队施工,晚上还和另外一名战友负责看守工地,一直持续了半个月。一次连阴天下大雨,连队无法给我们送饭,太平庄的老乡知道后,连续三天在家做好饭,再冒雨给我们送上山顶来,想起这事我就心里感动的不得了,这次上山,本想去看看他们,可他们已整体搬迁好多年了,真想他们啊!"是的,太平庄的老乡们确实纯朴可亲,他们热爱自己的小山村,更热爱上山来的解放军,我在《在胡山哨所驻防的日子》美篇中也叙述过在此驻防吋,与太平庄的老乡不少难以忘怀的故事,如今,这些美好的往事,只能永久珍藏于心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拍照留念了。在工事旁,我站在陈连长和德书战友前面,摆出一个革命現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严伟才排长排地雷的动作,还大声念叨着改编的道白:"同志们,我踩着地雷了,现在开始排雷,如果我牺牲了,由王德书接替我的指挥!"大家一听,立马乐呵了起来。这张照片拍的还行,用攸锦兄的话说,传洲又在"耍穷腚"了。其实,"耍穷腚"之说是聊城话,意指耍贫嘴,在济南又把它引伸为出洋相,全当给大家逗个乐子,开开心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山了,去看看我那日思夜想的哨所小营房,走着!</span></p> <p class="ql-block">左一为王德书战友的老部下陈福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营房小院的情思与感想。</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山顶下来,首先看到的是主峰下平台南侧的小山包,眼下山包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柏。这时我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了与战士们在此训练和进行摔跤比赛的情景。向西下方看,小营房已被长势旺盛的松柏遮蔽。此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仿佛又見当年整齐平整的院落内战友们的身影,又闻炊事员大徐做饭的飘香,小狼青虎子与我撕闹玩耍……。走进院子一看,我顿时有点矇了,四十三年后的小营房竟成了不堪的断垣残壁、长满院落的巟草和杂乱丛生的树枝,这情景使我感到阵阵凄凉,刚才山顶上的快乐已荡然无存。德书战友看我情绪不对,忙说,"老哥,年岁多了,我们来这里就是回忆回忆过去,来,照个相留个念想吧",下山的路上,我好一阵子没缓过神来。不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山下八连当年施工,借住的某部勤务连旧址。院内的房屋建筑依旧存在,看的出来,当时建筑质量还是不错的,但现在也已物是人非了。德书战友很快就找到了当年八连连部和他曾经的住房,陈连长也谈起哪时八连与勤务连及 当地政府建立的深厚友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冬之日天气晴好,但还是有些冷意。在返回济南的路上,德书战友又请大家吃了个非常香美的羊肉小火锅。时间已近下午两点了,大家兴致未减,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畅谈着昔日当兵的故事和今天的收获。老连长陈士生高兴地说,"今天我们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挺有收获,山上山下,该到的都到了,该看的都看了,引起了大家许多美好的回忆,德书劳苦功高,小陈为我们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深深地感谢他,总之一句话,今天真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连长所言极是,今儿确实真高兴。虽有点小遗憾,但我们这些转业退休多年的老战友不忘初心,携手上山,再次领略了从军路上的艰苦和光荣。我感到,当年战友们修山路、筑工事、建营房、守哨所,以及后来部 队一系列发展变化,都是形势任务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们为此曾做出的应有贡献而自豪和骄傲,也使我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部队,过好当下的退休生活。同时,我们坚信,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在习近平总书记强军思想的指引下,一定能够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强军,一定能够担负起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使 命,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