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 草原雄鹰

塔林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塔林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我从小生活在原阿巴嘎旗白音塔拉牧场,通过耳闻目染,从心底里敬佩那些被称为草原雄鹰的牧马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了。蒙古族,素有养马骑马爱马的优良传统。在草原,不管是那家的孩子,他一出生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在牧区生活的10多年中,我通过荣怀、贾德贵、袁景荣,居日图木、丹木登父子等许多牧马人和周围牧人在养马、训马及使用马具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马在他们心中崇高而无可替代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以前,马是牧民出行运输的主要选项,无论是骑乘套车都离不开马。拥有一匹出类拔萃的好马,是所有牧民的向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我以为“好马”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既能跑又能颠的老实马。所谓跑,就是牧民所说马在“拉崩子”时能快如闪电;颠,就是能在持久状态下碎步快跑的马。这种被牧民称为“走马”的马“走”起来,不是一步三愰的走,而像大多数马的碎步快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骑第一种马,由于马在运动中,人会不由自主的受限于前后上下而颠簸,如果人不稍微站立屁股与鞍座没有缝隙,塌塌实实地坐在马鞍上,那么硬如板凳的马鞍就会磨烂屁股,常年累月甚至连裤子都能被磨烂;而走马则不然,骑手完全可以放下身段怡然自得的坐下来,感觉马在左右平稳摇摆时,人就像坐轿一样舒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这种凤毛麟角的走马,因其稀缺而成为“贡品”,几乎完全成为“实权人物”的御用品。所以,在牧区能获得走马使用权的除了“达勒嘎”(首长),就是牧马人自己了。一个好的牧马人,不仅拥有多匹好马,还要有一套“行头”,这套行头就是马鞍具、套马杆及穿戴的皮得勒、马靴和毡疙瘩等。我观察过一些牧人,他们使用的马鞍具,会根据自家条件尽量将其打扮得既实用又漂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比如,马鞍马笼头。有经济条件的牧人,会把马鞍马笼头用银环、银珠等饰品装饰,马鞍前后桥用雕着花纹的银压条镶钦,鞍座上有4个银(或者是铜)光闪闪的鞍泡,前后四角的鞍衩上各有8根稍绳,它不仅起装饰作用,还能捆扎所驮带的东西;马鞍下的马襜,用镶有黄绿相间饰条的熟牛皮缝制,这套装饰得银光灿烂五颜六色的“行头”,其价值不菲,有的甚至比一匹马都值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曾通过关系也装饰了两副马鞍,但好景不长,马鞍就被分场莫日根达勒嘎相中“换”走了。除了马鞍马龙头再就是一丈多长的套马杆了,套马杆一般选用溜直的柳木杆或者是白蜡杆制成,鞭绳在60年代中前期大多使用细羊肠拧制。这种哗啦哗啦作响柔韧度极差的鞭绳,在70年代就逐渐被成熟的牛皮条所替代,套马杆梢用枊条,杆尾还镶有一个鸡蛋大的圆木疙瘩——手柄,这个手柄疙瘩不仅起装饰作用,更主要的是有了它套马时才不会秃噜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牧人的着装得勒、马靴,它分为夏天和冬天两种。夏天,牧人会根据气候特点,选择穿宽大一些的得勒和马靴,这样有利于生产生活。我特别注意到马倌在穿马靴时,会用一块一尺见方的布来裹脚,这块布起到了袜子吸附脚汗、防止脚在靴中打滑的作用;冬天,牧人要求皮得勒宽大,是因牧人家几乎没有被子,白天出门穿上皮得勒既能御寒,晚上它又是不离身的铺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而棉马靴和毡疙瘩呢?为了保暖,牧马人会在靴中垫一些马鬃。我就经历过,在毡疙瘩中铺垫的毡垫经过几天的踩踏,不仅萎缩还会变得“瓷实”僵硬,保暖性会越来越差。而采用马鬃铺垫后无论怎样践踏,马鬃间始终都有缝隙,每天脱下马靴仔细察看,你会发现鬃毛间的缝隙中有许多细腻的水珠,缝隙为“暖气”在鞋中流通提供了条件,这才是牧人穿靴子垫马鬃不冻脚的真正奥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前的牧区(现在锡盟北部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几十甚至百里不见人烟,所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那个蒙古包,只要主人见到有来家找牲畜的老乡,都会热情地好生款待,而老乡也不会客气,吃住都很随意,这早已成为一种习俗。但你若不知道这个习俗,“假装”客气,那么你肯定会挨饿。因为,在找牲畜的路上,你吃了这一顿饭,下一顿饭还不知何时何地在那儿能吃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好的牧马人,要有多匹称心如意的“杆子马”,这种马能领会主人意旨,与主人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整体,套马时杆子马能快如闪电地瞄准“目标”紧追不舍,当马倌套住马时它又能紧急刹车,四蹄登坐形成强大的后坐力。有了它的默契配合,马倌就能轻松地套住任何烈马。在草原,牧人有三样东西要必备,且要随身携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这第一是马,它是牧人的脚,没有它牧人就像失去双翼的雄鹰,平添出行困难;第二是套马杆,它是套马、赶牲畜、打狼不可或缺的工具;第三就是刀子,它是牧人宰杀牲畜吃食物(手扒肉)的主要工具之一。一个牧马人,不但要有高超的骑术,还要有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维修马具的本领。套马,是牧马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马倌套马时,马不会总是跑直线,它会根据情势变化会突然左突右拐,甚至折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每当这种突发状况出现,就可能发生套马杆(尤其是杆梢部位)折断等情况,这时牧马人随身携带的刀具就派上了用场。马倌能就地取材,把折断的套马杆两端削成斜面有坎,使其像两手能相扣在一起的倒勾一样,用马尾捆扎打结时,吐点口水能防马尾滑动散开。更有套马能手,他们能驱使杆子马贴到所要套的马头处,直接给马戴上笼头,还有使用抛绳圈的方式来套马的高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每年春季,牧民要根据马群的实际情况,除留一到两匹最出色的马做种马(又称儿马)外,对其它三至四岁的公马都要做去势处理。一般情况下,由于这些都是些三至四岁、最强势未训服(日后被称作骟马)的“生个子”,套、抓住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若再把它撂倒,没有三四个人根本做不到。但就有这样的牧人,他能一个人一手拧住马头,一手扯住马尾,生生用脚把马绊倒。看过牧民徒手摔倒烈马的场面,你会被那惊心动魄的所场面而震憾,那才是真正完美的力量与技巧的比拼和展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5*在牧区,没挑过生个子马,不算是“真正的‘骑手’”。因而,驯一匹属于自己的马,成为真正的骑手是每一个牧人之子的梦想。牧民驯马,一般选在春季,以4岁生个子马为主。之所以选在春季,是因马经过一冬的“煎熬”,其身体正处于最疲惫瘦弱、膘情最差的阶段,这时候调驯马最省力。1974年深秋我到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北大荒的马匹改良站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满足于只骑他人驯好的马,也梦想挑一匹自己亲手驯服的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6*每天我在用抽水机饮马的同时,也在马群里物色中意的马,并将选中的马告诉了马倌,但我的梦想终于在几天不见马群后被打破了。原来去了分场的马群,凡适龄好马都被别的牧工挑走了,只剩下不受人待见的“次马”。无奈,我只得挑了一匹中等个儿、全身黄栗色、黑鬃、嘴唇、腹部和腋下为白色的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7*我这人有个毛病,虽然眼大但分辨能力极差,尤其是每年春天马一退毛后,原属于自己的骑马也难以辨认。为突出我的马与众不同,特意在马的双耳上打了耳标,因此我称座骑为耳标马。这匹马经我十来天的调驯,很快就驯服了。此马真的很一般,无论跑颠都不行,但它却是我在牧场期间调驯的、唯一属于自己的马,因此记录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驯马,首先要爱马,并与它建立感情。比如,在调驯过程中,你要时常碰触抚摸马,经常给它刮毛挠痒痒,久而久之马就会知道你对它没有恶意,与你产生感情,才会听任你役使。人常说,马如其人。什么样的人调驯出来的马,其性格多少会反映在马身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性子急的人挑出的马也是急性子,反之那马就可能如我家“笨蛋马”样是个慢性子。有一种叫窜杆子的马,此马多是马倌骑乘。不了解此马秉性的人,在你上马还未坐稳的瞬间会毫无征兆地突然狂奔起来,若你的骑术欠佳不知如何应对,十有八九就会从马身上跌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有一次,我骑贾德贵的马去抓马,腿刚迈上马鞍还未坐稳,那马就如受了惊吓一般,像离弦之箭突然窜出冲奔向西山马群,使毫无思想准备的我险些从马上闪落。危急时刻我没有慌乱,很快调整心绪,在马疾跑狂奔中双腿夹紧马肚的同时努力使后仰的身子逐渐收拢前倾,直至腰弯如弓与马狂奔时的节奏合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这次骑马的经历,让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驾驭马的能力。一个有经验的牧人,在养马骑马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铭记。比如,在骑马过程中,马在剧烈奔跑通身流汗停歇后,千万不能立即给马饮水,一旦马喝了水就容易造成马“炸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如人得了哮喘病一样,这匹马也就彻底“报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草原上最隆重的盛会当数“那达慕”,能在那达慕上夺冠是每个骑手的梦想。但在比赛前,有经验的牧人会提前一星期(也有半个月),把参赛马从群中抓出来,每天只饮足够的水和喂少许草料,人称这种行为是:“吊肚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马在群中吃得大腹偏偏,就如人背了个大包袱一样,无论如何是跑不出好成绩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十年代的马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3*因此只有将肚子吊成像狗的肚子一样才能轻装上阵,与其它马一比高下。在那达慕比赛当天,也只给马喂饮六分草料和水,参赛选手一般挑选10岁左右、驾驭能力优秀的孩子当骑手。无论谁家的孩子或者马匹获得前三名,不仅有丰厚奖励,还被牧人尊崇为巴特尔(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4*往事如烟。一愰远离牧区已经有40多年了,回想当年的生活,那些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往事,仍然感触颇多。今天拾笔记录于此,权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为单调的日子平添一抹色彩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5*后记:此美篇可看作是《结缘蒙古马》的续篇。从儿时起,我就对蒙古马充满极深的情感,现在我用拙笔将挥之不去的点滴记忆,通过文字的形式展露出来,以报答白音塔拉那方曾经养育过我们的热土。另外,本美篇中使用的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