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小曲阜——南文字村

沿河看杨柳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4日,张兆华先生作向导,我们一行三人游览了他的家乡南文字村。</p><p class="ql-block"> 据村碑记载:后魏、北齐、隋为嬴县治所。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载:后魏嬴县古城在县东北八十里今文字现,唐大和元年(1827年),至金代为莱芜县治所在。又因址在汶河、淄河分水岭,曾名汶淄限,后演变成文字现,自1958年改称南文字。村名由来还有一说法,因村庄东西各有河流一条,向南流淌交汇于三元宫后的响水湾中。村北有小北山,山前有一宽阔的通道,故象形于“文”字,谐音“文字现”表示“文字出现之意”。</p><p class="ql-block"> 而今,南文字村仍保存有一批成规模、相对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古建筑,这些古宅大多是清初的,也有个别是明末的。</p><p class="ql-block"> 村北有著名的九十九顶摩云山,山山相连,连绵不断,气势磅礴。村西有齐鲁长城遗址(石湾挡墙),村南有三元宫,村西是嬴县城所在地。水(北)东(邢)县道穿村而过,辛泰铁路紧靠村南。村中原有古槐、古柏多棵。主要分布在村口和中央,有的树身,需三四人合抱才能围住,树木挺拔,浓荫蔽日,是人们娱乐休息的好地方,后屡遭破坏,所剩无几。村南有观音堂,里面供奉着观音奶奶,人们常来烧香,求得四季风调雨顺,家人健康。20世纪50年代,在村东建一戏园子,接待上边来的剧团和电影队演出,一度很红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莱芜名士张道一作为从南文字村走出去的科举进士,他的孙子张峦从张家台迁居于此,购屋购庄,后世子孙沿张家大院盖屋繁衍生息, 所以房屋建筑甚为壮观,被人称为“莱芜的小曲阜”。</span>受读书世家影响,张氏一族承袭世传,耕读继世,忠厚传家,几代都较富足,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村人绕村建围子墙。围墙长、宽各约1公里,墙高7. 5米,墙厚5米。围子墙全部由乱石砌成,并取名“祭圣寨”。围子设四个门,四门上方有题额:东门“会齐”,西门“瞻岳”,南门“安调”,北门“德胜”。还设有新北门、东南门,小便门等十门。张峦有四个儿子,按支派分在四门附近。四大门户各显神通,开始大兴土木,逐渐形成了张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从规模上看,张家大院呈梯形,南窄北宽,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30米,总面积约2. 6万平方米,约40亩地。张家大院建有四面围墙,四面均有大门。南门为“会旗”,北门为“宣盛”,西门为“瞻鲁”,东门为“齐鲁”。如果说南文字全村有围墙,张家大院在围墙中又建一个小围墙,使偌大一个庄园成为城中之城。由于张氏家族大,且大多家境殷实富足,各家房屋建筑争奇斗艳,厅房楼阁各显实力,长此以往,形成了鳞次栉比的大片豪华建筑,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张家大院东、西两门以一条通道相连,把大院分为南北两院。东门外立有旗杆座、上马石。其大门条石基依然还在。人一般是从东门出入。门左侧还有一棵百年老槐树,足以看出此处当年的气派与繁华。沿东西通道北侧是两座大门,代表着四个大户家庭,南侧只有小便门可通。由于张峦后辈分为四大支系,其后人相继组成新的族支,各族支在园内各有建筑,每支自成体系,但都是四合院式。现在可以看出,在这所庞大的大院里,有26处四合院落。整个大院有二层楼4座,南北两大院各有两座,有大厅房9处,大小房屋300余间,而且20多处院落全部相通,其个体与整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从建筑风格看,张家大院整体呈大的四合院式。整个张家大院的南大门是正阳门,垂珠联珑样式,雄狮把门的槽里门。正门过道后是山屏门,几乎每一个院落都有山屏门,进山屏门就进入了正院。对着山屏门的是前出厦的厅房。全大院9个厅房建筑模式几乎相同,四梁八柱高台阶,大门坎,雕花门,漏花窗,两山墙磨砖成形拼成图案。两边方砖各雕吉祥花纹。虽然建筑历经风雨剥蚀,但仍不失庄严古朴。厅房梢脊都建有烧制的各种神兽造型,四角挑檐梢头,两梢飞龙翘首,青砖青瓦,肃穆伟岸。厅房两侧是东西厢房,天井有的是石子铺路,有的是方砖铺路,有的是青石板镶成。各个院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在正厅房两侧夹道都有小便门通往其他院落。</p><p class="ql-block"> 在南北两大院落中的4座高楼,均为两层,高约15米,是专门用来观察情况以备不测的重要设施,常年有人居住,一遇险情可立即通报。这是在其他民居中不多见的特殊设施,也为整座庄院增添了几分神秘。</p><p class="ql-block"> 在张家大院以北有玄帝阁,内有石碑数方。村南有观音堂,至今保存十分完好。庙内有《重修观音庙记》石碑一块,是张峦所立,立碑时间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碑文中说:“康熙四十有一年,余移居文字现庄十有二年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张道一画像</p> <p class="ql-block">  张道一:名四教,字道一,号芹沚,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人。当年进京赶考受到南文字村本家的资助并提供马、鞍。考中后一直把南文字村作为故乡。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中丙戌科进士,官至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在任三年,节民力,纳流亡;练军队,固边防,边民得以安业。因不能应和权贵弃官回乡。</p> <p class="ql-block">  张道一当年就是从这个大门走出去,进京赶考的。</p> <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张经武、黎玉率中央干部工作团160多名干部从延安去沂水时,数十名干部留在莱东地区,开辟了常文(常庄、南文字)抗日根据地。廖龙标、刘莱夫、赵笃生曾在此创建根据地,赵笃生任行署专员。和庄村赵焕章(化名赵刚)毁家纾难,拉起抗日队伍,来到常文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南文字村被称为“鲁中小延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赵刚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村里出了许多令人自豪的古今名人,张大成巳酉年考取拔贡。举人张壬弼在民国初年响应孙中山办西学的号召,在三元宫办洋学堂,后为石马区高等学府。校长张寿民,1938年参加和庄镇大英章起义后任八路军山东游击第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解放后任沂水师范校长,临沂师专校长,临沂学院顾问。擅长书法,号称“临沂第一支笔”。于1996年出版《张寿民书法集》,桃李满天下。离休后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牵线搭桥,新建“常庄希望小学”。</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书法</p> <p class="ql-block">拴马石</p> <p class="ql-block">张伯祥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伯祥</p> <p class="ql-block">  张伯祥,曾任滨海四区政治部主任,后调入总政。1955年受大校衔,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后晋升为中将。</p> <p class="ql-block">张嘉铭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嘉铭</p> <p class="ql-block">  张嘉铭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后任上海警备区军械处处长,司令部管理处处长。行政11级。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为大校副军职。其子张建国,解放军海军大校,理学博士,副教授,师承复旦大学工程院士杨福家。</p> <p class="ql-block">张建国</p> <p class="ql-block">张兆万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兆万</p> <p class="ql-block">张兆万,先后任宁波市委书记,浙江省副省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张兆一旧居</p> <p class="ql-block">  张兆一,山东省军区检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p> <p class="ql-block">张戈故居</p> <p class="ql-block">  张戈,1938年参加革命去延安,同年入党,在延安中央党校任科长。1946年跟随周恩来去北平军调部参加“三人小组会谈”,为代表团成员。1950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为铁道兵某部后勤部长,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和三级国旗勋章。1954年任广西柳州铁路局副局长,1960年任煤炭部司长,1965年任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副指挥,贵州六盘水地委副书记,1979年任煤炭部徐州物资基地主任。</p> <p class="ql-block">张兆法旧居</p> <p class="ql-block">张兆法</p> <p class="ql-block">张兆法,原山海关守备师师长,林彪叛逃的目击者。事件后升任东海舰队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张骏涛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骏涛,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参加共产党。历任501厂党委书记、厂长,淄博市副市长,德州专属副专员。</p> <p class="ql-block">张茂卿故居</p> <p class="ql-block">张茂卿(1902.10—1983.2),历任莱芜县第一中学工会主席,县总工会副主席,莱芜县第六中学副校长。1954年当选莱芜县人民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张旭元故居</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张家大院前后协调、左右对称,从整体效果上看,张家大院其实就是由四个大型四合院组成的正方形,每个大型四合院中又分许许多多的小四合院,每个小四合院之间通过胡同相连,从前张家大院的人拜年不用出大院就能拜遍所有的人家。</p><p class="ql-block">  张家大院里的建筑都是按照四梁八柱、五脊六兽的规格筑成的,现在依稀可见房顶的兽型、花纹。这是当时大户人家的标志,龙头修的越大就表明这家人越有钱、地位越高。曾经的张家大院,抬眼望去,青黑色的瓦片筑成的屋顶连成一片,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正月初八,日寇扫荡常文根据地,在石湾挡墙枪杀抗日民众八人,制造了石湾挡墙惨案。这是惨案幸存者张兆友的儿子张兴刚。</p> <p class="ql-block">南文字村围子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为防寇卫家,清同治年间村人绕村建筑围子墙(名叫祭圣寨)。围墙长约1公里,墙高15米,墙厚5米,乱石砌成。设有四个正门,四门上方均有匾额:东门“会齐”;西门“瞻岳”;南门“安澜”;北门“德胜”。另有新北门,东南门,小便门等小门,各有不同用处。例如,在早上规定时间,小便门打开,村中所有人都从此门出去去马蹄泉打水,过了这个时候,便把门关上,谁也不准出去。围墙上设有墙道、垛口、炮楼(七座),作防御用。天黑关门并有专人站岗巡逻,戒备森严。后来张峦后裔(四个儿子及后代)按支派分为四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也有一说法;张姓是大姓人口多,分布在四门附近。但本门之间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取名时各门都按本门的辈份来取。遇到红白喜事等大事,也是各门自己人聚在一起商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1939年4月,为防止日寇侵占此处,凭墙胡作非为,村民在八路军带领下拆除了围子墙,现遗迹仅存两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西与西沟崖交界处有一河流,自上游红旗水库流下后,经大石峡、小石峡、石湾后直接汇入响水湾。这里景色迷人,素有“小苍龙峡”之美称。夏日洪水爆发时,水流自十几米的高处奔流而下,形成条条爆布,声若雷鸣,石峡两旁经河水冲涮,乱石穿空,奇形怪状,并有多处溶洞。下游有一泉,形似马蹄名曰“马蹄泉”。旱涝都盈盈一池,甘甜爽口。清泉、瀑布、岩石、溶洞、绿树,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石板桥,当地人称“石梁”。</p> <p class="ql-block">大石峡</p> <p class="ql-block">小石峡</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家“原山张氏老房菜馆”,是刘桂兰和丈夫张新在2015年一起回村开起的。</p> <p class="ql-block">  “波子土菜馆”位于村西头,是张氏私房菜——张氏脱骨扒鸡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波开的。</p><p class="ql-block"> “脱骨鸡”,选用当地放养的柴公鸡,宰杀干净后进行脱骨处理,这也是最考验厨师技术的一道工序。整骨脱出,鸡皮完整,才是制作这道菜的前提。再将与柴鸡同等重量的猪肉丁塞入鸡肚,用针线缝合后装盘,上锅用柴火蒸制3个小时才能出锅。这道“脱骨鸡”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是当地人家只有在喜宴上招待贵客时才会制作的“大菜”。</p> <p class="ql-block">和把锄头</p> <p class="ql-block">莱芜县第七中学五级的同学合影。左起:姜来儒、张俊安、张兆华。</p> <p class="ql-block">张兆华与姜来儒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兆华和赵军合影</p> <p class="ql-block"> 秦振功,1949年任贵州省都匀市市委书记。秦振祥,曾任莱芜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市(县)政协副主席。秦振义,曾任莱芜市财政局副局长等职。还有许多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十分关心村里的发展,变化。提起他们,村里人更是满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根据地,村里出现了许多英勇抗敌的故事,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张兆华先生</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的制作,得到了张兆华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