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川西

万碧亚

<h1>  第一次走进川西是15年的春天。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红色的色达,满山的红房子,满山的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人,在这里心会被信仰的力量震撼到。</h1> <h3>  正在做法事的僧人们</h3> <h1>  第二次进川西是18年秋天。因有事没能赶上和大部队一起出发,当队友们的行程走了一半时我空降到了康定。这一次让我难忘的是骑着马儿走进了四姑娘山,蔚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那一刻永远定格在心里!</h1><h3><br></h3> <h1>  九月中旬闺蜜落红告诉我一个月后要去川西,发来了行程安排,说名额有限,让我尽快做出决定。我一看行程表,乖乖,长长的一大串地名,数数一共有二十多个景点,初步计划需要35天走完全程。</h1><h1> 我有点儿犹豫了。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天,首先担心的是老伴,忙于工作的他生活上无人照顾,让我有些于心不忍。其次就是这次的旅行会比较辛苦,海拔高,条件差,有的时候需要徒步,有的地方需要露营,能行吗?</h1><h1> 途中美景的诱惑,老伴的理解和支持、闺蜜殷切的期盼,让我最终痛下决心:第三次再走川西!</h1><h3> </h3><h1> </h1> <h1>  10月9号,两辆中巴车,一行二十多人,从郑州出发,开启了这一次的川西之旅。同行的伙伴大多是摄影爱好者,领队狼烟是一位资深驴友,早在12年我们一起游过新疆,18年一起走过川西,今年再次加入狼队的行列,是被他所做的攻略中那些小众景点所吸引,队友们一路欢歌笑语,向川西出发!</h1> <h1>  途中经过三门峡服务区,我和落红特意下车拍了张合影。</h1><h1> 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学农劳动,中午休息时我们俩提着饭盒跑到不远处的黄河边上,赏着风景吃着午饭,那份惬意至今难忘。也许是对大自然的喜爱是我们共同的兴趣,这才有了我们从青春开始结伴旅行,一直走到花甲之年。</h1><h1> 这次旅行不同以往的是需要带露营的装备,帐篷,俩人一顶,她买了;睡袋,一人一个,她找好友借了,我只需带上自己的旅行用品。出发前一天我从北京到郑州与她汇合,看见仅装备就是俩大包,方便我了,辛苦她了!</h1> <h1>  出行第四天,在去往嫩恩桑措的途中,当我们的车顺着大山盘旋而上来到海拔3600米的垭口上时,偶遇了难得一见的云瀑和佛光。洁白的云瀑在山间翻腾着,时而如云海涛涛,时而如轻纱曼舞,在日光的照射下,双环七彩佛光时隐时现,伙伴们惊呼:这是什么好运气啊让我们遇上这么神奇的景象!</h1><h1> 我深深的爱着你这块神奇的土地</h1><h1> 此时此景这首歌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感叹!</h1> <h1>  能看到这转瞬即逝的佛光是一种缘分;能被佛光环绕其中而且还被人拍到是不是要有好运了🙏🙏</h1> <h1>  在云雾缭绕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h1> <h1>  嫩恩桑措,是一个可以和九寨黄龙蓖美的地方,和节假日里那些大众景点人山人海的热闹相比,我更喜欢这些小众景点的清净。</h1> <h1>  雪山融化的水经过千百年的流淌和冲刷,造就了眼前的美景,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1><h3><br></h3> <h1>  是仙女把翡翠撒落在人间了吗!</h1> <h1>  纯净的雪山之水从高高的山上奔流而下,留下了一个个宝石般美丽的海子,我们徜徉其中,美了眼睛,醉了心灵!</h1><h3><br></h3> <h1>  满山的格桑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山风吹来,花儿们摇曳着身姿,迎接远方的来客。</h1><h1> 人在花中,花在画里。</h1> <h1>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山山水水是一种明媚的美丽,云雾缭绕在山水之间是另一种朦胧的美丽,如同一幅水墨画,素雅干净。</h1><h1> 云雾中的毕棚沟</h1> <h1>  凉台沟位于理县朴头梭罗沟境内。</h1><h1> 落红拍的视频生动的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h1><h1> 红石滩的壮观、绿色树挂的飘逸、雪山的时隐时现、过河时的惊险刺激,队友们的相互搀扶、每一个画面都充满惊喜、美好和感动。</h1> <h1>  虹桥沟是这次旅行的重要打卡地,驴友们所带的户外旅行的装备都是冲它而来。这个藏在高原深处的秘境到底有多美,大家都好期待。</h1><h1> 队里有很多资深驴友,有的人光川西就来过八九次,唯独没有人进过虹桥沟</h1><h1> 领队凭借着几次游走川西积攒下来的经验和人脉关系,为这次进沟做了细致的功课和准备!</h1><h1> 要在海拔3800米的地方安营扎帐,要跋山涉水徒步行走16公里,要忍受几天无热水洗脸洗脚,还得习惯没电无通讯的不方便。经过三思,有几位队友选择了放弃进沟,在原地休整几天,大部分人还是做好了准备,向虹桥沟出发!</h1><h1><br></h1><h1> </h1> <h1>  这些骑行侠都是当地的藏民,他们不但是我们的运输队,还是我们的炊事员,小小的摩托车上装满了我们的装备行李和这几天要吃的食材。对于不愿意辛苦跋涉的人他们还是司机,16公里,单程价150元,有几位女同胞选择了坐着摩托车进沟,我是其中之一,为的是保存体力,完成这次漫长而有趣的的旅行。</h1><h1> </h1> <h1>  这是带我进沟的藏民。</h1><h1> 摩托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尺多宽的小路坑洼不平,车子摇摇晃晃的,我 坐在他的身后,双手紧紧抱住他的腰,紧张得不敢睁眼睛,因为有的路段不仅仅是路难走,而且是悬崖边上的小路,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连人带车一起掉下去。</h1><h1> 带我的小兄弟感觉到我的紧张,一路上不停的跟我聊天,他说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进沟放牧,每年的春天赶着牦牛进沟,一直到秋天再赶着牦牛出沟,这里是天然的大牧场。</h1><h1> “大姐你不用害怕,我每年都要骑着摩托车进沟无数次呢!”</h1><h3> </h3> <h1>  在路边晒太阳的牛儿们,对我们的出现不惊不慌,不理不睬,真牛👍</h1> <h1>  进沟原本无路,是放牧人的车轱辘和牦牛们的四蹄踏出一条小路。走在这样的路上,听小鸟在树林里歌唱,看牛羊在山坡吃草,溪水从脚下流过,长长的淡绿色的树挂像游丝般的随风飘舞,这就是我喜欢的原始风景,不带一丝人为的痕迹!</h1> <h1>  走到垭口,豁然开阔,清澈的小溪依旧流淌,树不高,草已黄,秋色正浓。</h1> <h1>  山坡上的牛儿马儿悠闲自在,它们是这儿的主人。</h1> <h1>  如同走进一幅油画!</h1> <h1>  一个多小时的骑行终于到达露营地。徒步的队友也都先后到达,真心佩服这些驴友的体力和耐力!</h1><h1> 我们的露营地是一个牧场,地势高的地方是几座牧民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低洼地带是一个大牛圈,我们的帐篷就搭建在牛圈里。据说有两大优势,一是圈内宽敞平坦,适宜安置多个帐篷,二是有木栅栏,可防牲畜入内骚扰。</h1><h1> 就这样我们这群外来入侵者开始打扫领地,先赶走土著居民——几头猪和牛,再清理干净猪粪牛粪,开始支帐篷啦!</h1><h3> </h3> <h1>  九个帐篷,七个在牛圈,一个在牛棚,还有一个在牛圈上方的一个小院儿里,这就是我和落红的小窝,地势优越,独门独户,被队友们笑称是独栋别墅。这还得谢谢驮我进沟的小伙子,把他家的院子奉献出来让我们支帐篷,让我们体验了一把住独栋别墅的感觉,(此处应该有一个偷着乐的表情)</h1><h1> </h1> <h1>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在这个没有一丝光污染的深山里,一切都融化在银色的月光中,我们的每一个小帐篷都点亮一盏灯,为这美丽的深山夜色带来一丝温馨和浪漫。</h1> <h1>  这段视频是落红拍摄制作,记录了我们在虹桥沟快乐的一天。</h1><h1> 清晨,大伙儿像一只只土拨鼠一样从各自的帐篷里钻出,拿着洗漱用品来到山坡上的一个有山泉水的地方,边洗漱边聊着昨晚睡帐篷的感受。有说冷的,也有说热的,有人睡得可香了,也有人说半夜数星星都睡不着的,哈哈,不管是啥状况,这一定是此生最难忘的一夜!</h1><h1> 开饭啦!牧民们为我们做好了早餐,在这海拔3700米的山沟里能吃一口热乎乎的饭菜真的好幸福哦!</h1><h1> 大家在石屋外的场坝里喝着吃着,说着乐着,欢声笑语回荡在清晨的山谷里。一锅热汤面很快就见底儿了,还真是人多吃饭香呢!</h1><h1> 早饭后,我们直奔虹桥沟最具特色的黄鸭海子</h1> <h1>  从露营地走到黄鸭海子往返六公里的山路,对于徒步进沟的驴友来说这就是小菜一碟啦!</h1><h1> 又是一个艳阳天,老天爷太眷顾我们了!蓝天白云下小河流淌,草木金黄,我们跟着当地的向导穿行于山谷之中,享受着野景野趣,更享受着美景独览的惬意,这就是小众景点的魅力所在!</h1> <h1>  虽然有落红生动详实的视频记录,还是忍不住想要多发几张照片,让美丽的风景永远停留在这里。</h1> <h1>  清澈的流水潺潺,是大自然最柔美的歌声,我把溪水轻轻撩起,水珠💦串串腾空飞洒,瞬间感觉自己又回到那个爱玩水的童年,好开心哦!</h1> <h1>  牧民住过的石头房只剩下残垣断壁,它默默的支撑在这里让路过的人去猜想曾经的故事。</h1> <h1>  拍不够的山水,照不完的美景,用陶醉其中来形容很贴切!</h1> <h1>  只想静静的在这里坐一会儿,看白云在蓝天上舒卷,听小河在潺潺流淌,风吹来,树叶淅嗦作响,有金黄的落叶飘入水中……</h1> <h1>  太阳落山了,我们结束了黄鸭海子的一日游,回到了露营地。</h1><h1> 吃完晚饭,牧民的小石屋是我爱呆的地方,大家围坐在火炉旁,手捧一杯热水,闲聊着,听牧民讲他们的故事,兴致来了还唱上几嗓藏歌。</h1><h1> 木柴在炉膛里烧得噼里啪啦,红红的火苗跳跃着往上窜,这时屋外已是漆黑寒冷,可小石屋里的这一炉红红的🔥让我们倍感温暖!</h1><h1> 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冬日的夜晚,暖暖的火盆旁永远都是最吸引人的地方。</h1><h1> 久违了,寒冬里的火炉!</h1> <h1>  露营的第二个夜晚,下雨了。</h1><h1> 雨滴洒落在帐篷上,滴滴答答,在这么寂静的夜晚这声音被扩大了好多倍 &nbsp;</h1><h1> 会漏雨吗?地垫会被打湿吗?总听见有小虫子在帐篷上嘻嘻索索爬的声音,它会找缝隙爬进来吗?正在忐忑呢,忽然听见有女队友发出惊恐的喊叫:快来人啊,牦牛顶帐篷啦!</h1><h1> 一时间乱作一团,住在石屋里的几个牧民纷纷出来,手握木棍驱赶着私闯民宅的牦牛们。</h1><h1> 一番较量,牦牛们最终被驱赶出境,露营地恢复了安静,随着每个帐篷里的小灯一盏盏的熄灭,队友们可以安然入睡了。</h1><h1> 牦牛们是怎么闯进来的呢?不是有木栅栏门吗?它们是回来维权的吧,支帐篷的地方本该是它们的家呀……想着想着,我也入梦乡了</h1> <h1>  原本要在这里呆三天的,因为天气预报说近期有大雨,担心出沟困难,决定提前一天撤离。</h1><h1> 一大早起来大家就开始拆帐篷,一个个临时的小窝很快就变成了一卷卷的行李。</h1><h1> 再看一眼这山,这屋。此生能有一次这样的旅行足矣!</h1> <h1>  队友们在收检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如果被牲畜误食,会危及它们的生命。真心希望这片净土能够一直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是动物的天堂,是人间的仙境。</h1><h3><br></h3><h3><br></h3> <h1>  和这里的常驻居民——牛儿告个别吧,这两天打扰到你啦!</h1><h1> 牛儿伸出长舌头卷走了我手捧着的食物,被它舔到的那一瞬才知道原来牛舌头是带刺儿的,好奇妙的感觉!</h1> <h1>  出沟的路程还是16公里,我依然选择坐摩托车。</h1><h1> 这次由于车少人多,只能是和队友拼车,高大帅气的藏族小伙子一车托着我们俩人,一路稳当地驶出虹桥沟。</h1><h1> 再见了虹桥沟,不负我的期待,你比想象中的样子更加精彩美丽!</h1> <h1>  旅行到了第14天的时候,我们一大早从丹巴出发,途经丹东乡的一个藏寨,还有户外驴友们新发现的景点日月潭。大家手持长枪短炮,一路各种的拍照,玩得好开心。</h1><h1> 中午时分,在去往道孚的路上,当车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时,突然发动不着了,这里离道孚县城还有约三个小时的车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且手机没有信号,狼烟领队决定让同行的二号车的队友们先走,我们只能是原地等待:首先是等着司机小李能够妙手回春,实在不行只好等着二号车再返回来接应我们。</h1><h1> </h1> <h1>  我和落红趁着这个空档取出随车携带的自热米饭,按照说明书一通操作,二十多分钟后热腾腾的盖浇饭就做好了。找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坐下,面向雪山开吃!</h1><h1> 四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现,风景不同,感觉一样!</h1> <h1>  队友们都没闲着,趁着修车的空档开始了各种拍。</h1><h1> 瞧咱们的摄影师多敬业,为了拍出大片别说蹲着,趴地上都行!模特也不简单,要在这海拔4000米的地方大跳,而且是一跳再跳,没两下子能行吗!</h1> <h1>  三个小时过去了,随着太阳的落下,带走了光线,也带走了温暖。路上基本上没有过往的车辆,寂静、黑暗、寒冷同时向我们袭来!</h1><h1> 看着司机小李穿着单薄的衣服一直躺在车底下捣鼓着,油污沾满了双手和那张冻得惨白的脸,大家是既心疼又着急啊,救援的二号车也一直没音讯,难不成我们今晚要在这海拔4000米的雪山度过吗?</h1><h1> 大家的心情随着落日跌入低谷,领队狼烟让大家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h1><h3> </h3> <h1>  “看,远处好像有一缕灯光!”</h1><h1> 近了,更近了,只见三辆车正缓缓地向我们开过来,伙伴们立马来了精神,仿佛看到了救星。</h1><h1> 车在不远处停下,从车里下来几个人向我们走过来,队友拉姆一眼就看到了其中一个人胸前佩戴着党徽,看来我们真的有救了!</h1><h1> 一番交谈,方知是银恩乡的乡长带领着防疫宣传队到基层搞演出活动,正要返回县城。乡长说中午他们的车路过这儿时就看见我们的车停在这儿,到现在还在这里,估计是出状况了。</h1><h1> 乡长和领队简单交流后,果断决定先安排女队友和年龄稍大些的队友乘坐他们的车回道孚县城,而乡长和几位工作人员则和我们的几个男队友一起留下来等待再次救援。</h1><h1> 我和落红搭乘的是一辆越野车,车上的三位都是道孚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而且都是藏族同胞 。 一路上车里循环播放着藏族风格的神曲,和车窗外美丽的雪山搭在一起,简直就是绝配。</h1><h1> 太阳收回了最后一丝光线,夜幕遮挡住了车窗外所有的风景,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没有信号,也不知留在那漆黑寒冷的雪山上的车和人现在是什么情况。</h1><h1> 突然手机震动了一一下,上帝呀,总算是有信号了,落红赶紧联系先一步到达县城的金达莱,才知道二号车的队友在去往县城的途中就找到了一个汽车修理厂,经过一番交涉,决定由我们的一名队友带路,和汽修厂的修理人员一起驱车赶往事发地点。</h1><h1> 我们到达道孚县城的入住酒店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虽然已经很累了,可谁也不愿意回房休息,大家都在外面焦急的等着。</h1><h1><font color="#333333"> 大约晚上11点多的时候,我们的一号车载着男队友们平安归来,那一刻真的有点儿泪目了!让我感动的有藏族同胞的全力救助、有同车队友在危难时刻的勇于担当,更有我们整个团队的通力协作。</font></h1><h1><font color="#333333"> 这一天,终身难忘!</font></h1><h1> </h1><h1> </h1><h3> </h3> <h1>  都说风景在路上。这次旅行的最大特点就是玩儿小众,很多通往景点的路都是省道或者是乡道,在这狭窄的山路行驶可苦着我们的中巴车了,每一道拐弯儿都是对司机车技的一次考验,刚开始大家伙儿是遇拐弯儿就全体下车,等车拐上去再上车,可是开不了几分钟又是一道弯儿,还不够麻烦的,于是队友们选择徒步翻越大山。</h1> <h1>  在男队友们的指挥下车在盘山路上艰难前行。</h1> <h1>  牛儿奇怪的往车里张望着,心里一定纳闷儿:这四个轱辘怎么比我这四条腿还走的慢呢🐂🐂</h1> <h1>  这一路上还经常看到这样的路况,山体滑坡把道路阻塞了,或者是雨水冲垮了路基,让道路悬空了,看着都想冒冷汗😰</h1><h1> 风景和风险都在路上!</h1> <h1>  闺友落红的这段视频让大家看看我们是如何翻越这座山的。</h1> <h1>  喜欢藏民的房子。色彩艳丽的门窗,坚固的石头外墙,独具特色的造型,感觉像一座美丽的城堡。</h1><h1> 看看这个客厅,宽敞明亮,一整面墙的壁龛全是实木雕花工艺,制作精美,让我们赞叹不已!</h1><h1> 不知是我俩误入豪门还是大多数藏宅都是这样呢?</h1><h1> </h1> <h1>  谢谢热情好客的女主人,让我们有幸走进你的家,领着我俩楼上楼下看了个遍,临走还送一袋本地产的甜苹果。</h1> <h1>  原计划35天的行程,行走了二十天就匆匆结束了。</h1><h1> 首要原因是疫情。一路上大家都在密切关注它的流行趋势,躲着走,绕开它,生怕一不小心和它偶遇。 </h1><h1> 其次是车。这次包租的两辆中巴车,二号车还挺给力,我们乘坐的一号车就没这么幸运了,从出发的第二天开始,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故障有六次,真是有点儿让人提心吊胆和扫兴。</h1><h1> 领队果断决定提前结束这次旅行。</h1><h1> 十月二十八号晚上到达西昌。我在这里和队友们兵分两路,他们从这里直奔郑州,我乘飞机回恩施看望老妈。</h1> <h1>  这个美篇断断续续写了快一个月,照片和回忆让我又一次重游川西。途中的风景、途中的故事,途中的惊险,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有趣,令人回味无穷!</h1><h1> 谢谢狼队,为这次旅行做足了功课,带着这些不再年轻的队友长途跋涉,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你说这次旅行是屡次出游最令你失望的一次,可我觉得是故事最多,风景最美,户外体验最棒的一次!</h1><h1> 希望下次的旅行我还是狼队的队员!</h1><h1> 谢谢队友们,忘不了咱们在美景中的流连忘返,忘不了每到一地咱们兵分几路的去寻找性价比超高的住宿的地方,(这也成了咱们这个队的光荣传统了!)忘不了过沟沟坎坎时伸手相扶的那一瞬,一路走来,我们笑过哭过、美过乐过,留下了那么多珍贵的回忆……</h1><h1> 谢谢落红,二十天的朝夕相伴,一起分享着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又一次愉快的结伴同行收入咱们生命的长河中!</h1> <h1>  再见了伙伴们,期待下一次的结伴同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