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宝蓬瓷石矿业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8公里处昌江区竟成镇三宝村,坐落在怀玉山余脉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这里山峦起伏,溪水潺潺,环境十分幽雅。</p> <p class="ql-block">胡家岭古道从三宝蓬艺术中心对面的洛克谷进</p> <p class="ql-block">三宝蓬瓷石矿业遗址由历代瓷石矿洞和瓷石加工作坊――水碓棚组成。其中,密布于山上的瓷石矿洞遗址达40余处,以芭蕉坞、双坑村以及三宝蓬瓷石矿8号井最具代表;现存的水碓棚遗址多达20余处,均分布于山间小溪两侧,以铁栏关虎碓棚和十八拐碓棚最负盛名。这些矿业遗址始于五代,鼎盛于北宋,直至今日仍在进行瓷石开采与加工,延续生产历史逾一千多年,是景德镇历代瓷石开采、粉碎、淘洗、制不的极其重要遗址,是古代湖田窑乃至湖田景德镇瓷石、釉果原料的主要供应地。</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三宝蓬瓷石矿业历史与景德镇制瓷业历史同步,它始于五代,鼎盛于北宋。这一时期都是在地表上露天开矿,即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以火烧断面,泼水冲炸,再用尖锄挖,用磅锤打。至南宋后期,“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南宋蒋祈《陶记》),文中的“湖坑”即今三宝蓬。当时,三宝蓬地面瓷石已采掘一空,不得已转入地下。向地下采石是坑洞式。坑洞有两种:一种是竖井,形同饮水井,由浅及深,所采到的矿石用轱辘车吊上地面;一种是横井,一边掘进,一边支撑木架。爆破用土硝、土引线。抽水用竹制的筒车。照明用菜油灯,运输靠人力肩挑背驮。这种独井开采、自然通风的采掘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但是,地下瓷石耐火度低,质量较差,且地下水位高,特别是在每年春夏雨水季节,矿洞积水深厚,开采困难。因此,南宋至元代后期,景德镇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原料危机,大量烧制“不堪用”的芒口器,还是到了元代后期在瑶里麻仓山发现了优质的高岭土,并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元法”,景德镇制瓷业才开始复苏。从南宋初开始,景德镇瓷石采掘便由露天开采而转入到了井下开采的阶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