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一八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杭州西湖清风若绵,碧波似绸,一如千年。</p><p class="ql-block"> 名播四海的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步入西湖之畔的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时年39岁,法号弘一。</p><p class="ql-block"> 或许,在跨过寺庙门槛的一刹,他回头看了一眼繁花似锦、笙歌处处的杭州城,或许他的心里还牵挂着挚爱的家人和朋友,或许,他眼眸的最深处有泪水汩汩而出,一如默默无声的虎跑泉水。</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毅然走入空门,决绝到让世人震惊。</p><p class="ql-block"> 此时,他已在滚滚红尘取得杰出成就,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奇才和大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他最早将西方油画、话剧、乐理、钢琴等引入国内,是中国油画的鼻祖,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中国五线谱作曲第一人,有人细数过,他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的十多个"第一"。</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为什么要将自己华美的人生"清零",开始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p><p class="ql-block"> 以他的慧根和悟性,完全可以选择禅宗,在家修行,做到事业精进和佛性修炼两不误,但他决然地步入寺门,而且选择了最为严苛的律宗。</p><p class="ql-block"> 或许他知道,禅宗的"无念"和"自皈依佛"在俗世很难做到,要想守一方心中净土,只有远离尘嚣,甘于清苦,持守戒律。</p><p class="ql-block">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看破了物欲的本质,看淡了艺术的华贵,看开了人情的冷暖,他旺盛的生命在充分体验了人世"有"的繁杂堆砌之后,要去体验"无"的巨大空间和能量。</p><p class="ql-block"> 律宗,是控制和摒弃欲望、自觉向善行善的严格自律,是拓展生命体验的净洁道场,是绚烂艺术的更高形态。</p><p class="ql-block"> 他精研笃行律宗,在极度清寒和寂寞中走向另一种绚烂,那是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是心灵上的归根绽放,是情感上的蝶变升华。</p><p class="ql-block"> 他告别了狭隘的、兴趣的、物质的爱,生发出广袤的、无私的、心灵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慈悲无疑是人类所有品质中最为宝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爱是李叔同,慈悲是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从爱到慈悲,他完成了人生的自我涅槃。</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厦门,朋友劝他内避,他表示“为护法故,不怕枪弹”。他提出"护生止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著名主张,号召全国佛教徒积极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他深知,善良和慈悲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根,慈悲的力量、救世的道义是中华民族渡过劫难、生生不息的精神香火,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品格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二年,他圆寂时,抗日战争还处于相持阶段,他留下著名的"悲欣交集"四字。</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那是他对尘世繁华的一丝不舍,有人说那是他步入大德圆满境界的心境,而我觉得,那是他心系中国,悲悯山河破碎、百姓遭难,但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并已看到中国胜利的黎明曙光,护教护国功成在即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年的时光,他从人生"清零"到再次绚烂绽放,成为天下皆知的弘一法师,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p><p class="ql-block">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的名言世人很难做到,但李叔同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他是终身成长的一个典范。</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如今这首由他作词的《送别》依然回荡在许多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依然凄美悲凉,让人遐想,催人泪下,教人哽咽,而年轻的莘莘学子哪里知道,其实世间曾有一个人,他的泪水可以溢满西湖,漫注东海,而他背过身去,只让你看到淡淡的一袭袈裟,一如火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