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为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5A级景区。 西柏坡文物保护碑记。 西柏坡石刻园园记。 三大战役雕像“飙“。 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西柏坡纪念馆: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12个展室。展览内容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为主线,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于绘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五位书记铜铸像: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均高2.5米,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型浮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序厅,用铜雕和浮雕形式寓意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点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展览主题。 这是大型浮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各位中央领导同志雕像的位置。 第一展厅“走进西柏坡”,主要介绍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全国革命领导中心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到达西柏坡的有关情况。 对于中央为什么选址西柏坡,目前在党史界已形成基本共识:第一,平山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是理想的战争指挥部;第二,平山物产丰富,可保障机关部队有充足给养,曾被聂荣臻元帅赞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和群众基础好。 对于这一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时就通过报纸和来自晋察冀的同志,通过驻扎在平山的晋察冀边区首脑机关,通过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平山团”,有了初步的了解,平山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数量多,政治素质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对敌斗争坚决。 平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子弟兵,勤劳朴实,忠诚可靠,不畏强暴,勇于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人参军,10万人参战。八年抗战,聂荣臻、彭真率领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就有三年半的时间在平山战斗生活。 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这些忠厚老实的父老乡亲,都给中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 第二展厅“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重点介绍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及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的有关情况。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提出应坚决拥护广大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行土地改革的行动,并规定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各项具体政策。 《五四指示》发布以后,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春,已有三分之二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7月10日,刘少奇向中央报告全国土地会议准备情况。同时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正式成立。 为了总结《五四指示》颁布以来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土地改革工作的开展,并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善党的土地政策,中央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工委的主要负责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康生和东北、冀热辽、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陕甘宁等解放区的主要领导人李雪峰、王从吾、张稼夫、薄一波、胡锡奎、李林、张晔等,以及华北地区的大多数地委和晋察冀野战军各旅的代表,共100余人。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主持了会议并作了报告。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7日至8月下旬,主要是由各解放区代表汇报土地改革的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从8月底到9月13日,主要是讨论土地改革的政策,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研究了结合土改进行整党的问题。 毛泽东主席号召: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 10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正式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公布以后,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热潮。 全国土地会议及时总结了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土地政策,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战斗纲领。这次会议对深入发动农民群众,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r> 第三展室“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重点介绍中央工委到西柏坡以后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指导晋察冀的军事斗争。 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 8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 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第四展室“统一解放区的财经工作”,重点介绍中央工委到西柏坡以后完成的第三件大事,统一解放区的财经工作。 194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以统一华北各解放区的财经政策,指导各解放区财经工作的开展。董必武任主任,杨立三、南汉宸、薛暮桥、汤平为副主任。<br> 中央指示:除特别重大的问题需经中央批准之外,一般问题由华北财经办事处直接指挥各解放区的财经部门自行解决。 中央领导同志用过的纺车。 中央领导同志用过的缝纫机。 第五展室“决战前夕”,重点介绍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以及在决战前夕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这是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彭真、董必武,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聂荣臻、陈毅、徐向前、饶漱石、曾山、邓小平、薄一波、邓颖超、廖承志、滕代远、叶剑英、张鼎丞、贺龙、刘澜涛。列席会议的重要工作人员有杨尚昆、李维汉、胡耀邦、傅钟、胡乔木、安子文、李涛、冯文彬、黄敬、李克农。 这是自抗战胜利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检查过去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今后时期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中心议题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就国际形势、战略任务、政权性质、财政统一以及发展党内民主和加强纪律等八个问题作了深刻论述。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在谈到未来政权性质时,他指出: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六展室“大决战(一)”,重点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总指挥部及战场情况。 大决战: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在52天激战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br>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投入官兵66万人,加地方武装40万人,国民党军兵力理论满编值80万人,据《国民党视角下的大决战》实际50万多一点。<br>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但是有专家表示实际只多不少)。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br>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电报手稿。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div>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div> 1948年12月16日,蒋介石给陈长捷的信。 1949年1月6日,林彪、罗荣桓给给陈长捷的劝降信。 第七展室“大决战(二)”重点介绍三大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英烈及决战之后的一些情况。 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在千里运输线上,奔流着一支亘古罕见的支前大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依靠人力和落后的工具,翻山越岭,破冰渡河,谱写着一曲人民战争的动人凯歌,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和无数的英雄模范。 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第八展室“召开七届二中全会”,重点介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了此次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 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人员名单。 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人员名单。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1949年2月26日,毛泽东关于准备七届二中全会文件给周恩来的信。 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提出,我们要掌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迎接新的更加伟大的任务的到来。 最后,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和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 第九展室“描绘蓝图”,重点介绍党在西柏坡为筹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 经过认真筹备,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被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代表按党派界别分,共产党人约占44%,各民主党派人士约占30%,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约占26%。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和新中国社会基础的广泛。 毛泽东在开幕词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说出了新中国创建的伟大意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十展室“难忘的岁月”,重点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同志提出:努力奋斗,为人民工作。 《解放歌曲》、《党员读本》、《两种作风 军民一家》读本。 毛泽东、江青和女儿李讷在西柏坡。 朱德、康克清在西柏坡。 刘少奇、王光美在西柏坡。 周恩来、邓颖超在西柏坡。 任弼时一家人在西柏坡。 刘澜涛(左起)、程子华、李井泉、赵振声、谭政、罗瑞卿、贺龙在西柏坡。 邓小平、陈毅等在西柏坡。 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邮电、人民日报、新华书店。 第十一展室“继往开来”,重点介绍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几十个春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描绘的新中国的蓝图已经变成现实。他们建立的丰功伟绩和铸就的西柏坡精神,将激励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不懈奋斗。 1948年5月,毛泽东与党中央经过在陕北一年的艰苦转战后来到西柏坡,与先期到达这里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会合,把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从此,毛泽东住进了西柏坡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开始了他在西柏坡的岁月。 在西柏坡陈列馆入口上方悬挂着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西柏坡纪念馆”,这是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 1991年9月21日,对于西柏坡人民来说,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日子,人们奔走相告:江总书记要来西柏坡了。<br> 上午9点40分,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缓缓走下汽车,走进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面对浩瀚的历史,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他时而观看,时而沉思,时而点头致意,最后挥毫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5日至6日,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20天,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曾庆红、刘云山、贺国强、王刚、何勇等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11日下午,习近平在上午到石家庄正定县进行调研之后,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并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 半景画馆 用高科技光影重现三大战役战场硝烟,让人身临其境。 沿着一楼楼道走出展览馆,墙壁雕刻的是毛主席手书的电报手稿! 一组支前雕塑栩栩如生,墙壁花岗岩上刻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于1948年在西柏坡题写:新华书店。 俯瞰西柏坡展览馆,雄伟壮丽! 西柏坡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 ,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它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它的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它的实质是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摄影:陈迎秋<div> 撰稿:陈迎秋<br><div> 制作:陈迎秋</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