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农历(虚岁)七十岁生日。一个人静静地写下这些话,以这种方式第一次默默地为自己庆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先上几张本人的照片吧。)</p> <p class="ql-block"> 在应山师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根据教育部文件,应山师范首次在全县7000多名民办教师中招生26人,学制二年。这一次,我挤上了人生的末班车,但因为某种缘故实际上只读了一年半。这,是我此生唯一受到的一次正规教育(此前,也仅仅只读了6年小学和一个月的初中)。】</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尽管天花板只在头顶上,我仍然竭尽全力地去做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一生就只做了教书这一件事,从民办教师到退休,在三尺讲台上整整站了四十年(法定退休后还干了4年)。回望人生,自我感觉好像还没有愧对“人民教师”这个称谓吧——曾经是:中学高级教师,首席语文教师,广水市优秀教师,随州市优秀教师,广水市学科带头人,随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广水市发改委特聘专家,湖北省骨干教师“未遂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小人作祟,与此称号失之交臂矣),</span>湖北省农村教育专业会员会理事,高考阅卷教师,公开发表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p> <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些还勉勉强强算作一点点慰藉的话,那么从某一方面来说,可能主要是得益于青少年时期——在苦难环境中痴情而疯狂的读书。</p> <p class="ql-block"> 【1967年秋,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按照中央文革“停课闹革命”的指示,全国所有的大中小学都全部关门。本该在应山六中(当时全县仅有6所初中,每所初中每年招生2个班)读初二的我,也于半年前就回乡参加劳动了。大队(即现在的村)的红卫兵到各家各户“破四旧”,翻箱倒柜,见到“封、资、修”的东西就砸、烧、收。那时,我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小兵”,只能</span>跟在红卫兵后面,协助照看他们没收到的东西。到最后,没收了很多金银首饰,还有一大堆书籍杂物。那些金银首饰不知到哪里去了,但太多的书没地方放,红卫兵们就把那些书捆起来,搁在大队小学的木梁上。这小学正好在我家旁边,我就和湾里的小伙伴把门撬开,去偷那书。那些书大部分是残缺不全的,少有封面,多处破损,皱皱巴巴,黑黑乎乎。偷来以后主要是想拿去“放野火”(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孩子少有的一种乐趣,就是冬天到田埂上去点燃焚烧那些残存且已枯萎的野草),却发现书里面有好多人物绣像,稀奇古怪,就留下一些。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基本上看不懂:竖排,线装;毛边纸,繁体字;雕版印刷,蝇头宋体。既然留下来了,就慢慢琢磨吧,连猜带蒙,居然看上了瘾。就这样,白天出工(即生产劳动),晚上在家里昏黄如豆的煤油灯(自己用墨水瓶做的,供销社卖的煤油灯买不起)下偷偷摸摸地看。那时煤油太紧张了,唯一的指望是供销社供应,但只有春节时一家一户才供应半斤煤油,平时是没有的(当时春节供应的还有2盒火柴、半块臭肥皂)。就这样,神使鬼牵,竟然紧张兮兮地看了很多当时被视为“四旧”、“禁书”的中国古典小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隋唐演义》《说唐》《封神演义》《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杨家将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红楼梦》《水浒传》《三言二拍》《说岳全传》……还有很多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十几个小伙伴,谁有书就互相悄悄地传着看,出工时就你讲我讲,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里太穷,别人瞧不起,总是受欺侮。我一下子没有能力</span>改变这种糟糕的状态,也就不想那么多了,反而对读书似乎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就绞尽脑汁疯狂地到处找书,好像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居然真的是弄到了很多很多,所以又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书:《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地道战》《九歌》《红岩》《围城》《唐诗三百首》《官场现形记》《离骚》《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问》《子夜》《红与黑》《四世同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骆驼祥子》《青年近卫军》《毛泽东选集·一至四集》《毛泽东选集·五集》《沉沦》《牡丹亭》《一千零一夜》《在烈日和暴雨下》《鲁滨逊漂流记》《雷雨》《东方》《青春万岁》《复活》《苦菜花》《徐霞客游记》《十万个为什么》《呼兰河传》《窦娥冤》 《生命之树常绿》《西厢记》《繁星》《日出》《平凡的世界》《毛泽东诗词》 《彷徨》《桃花扇》《世说新语》《宋词三百首》《月芽儿》《茶馆》《倩女离魂》 《阿Q正传》《艳阳天》《窦娥冤》《创业史》《寄小读者》《红烛》《琵琶记》《女神》《青春之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林家铺子》《长生殿》《我的前半生》《李自成》《小桔灯》《三家巷》《金光大道》《高玉宝》《家·春·秋》《沙菲女士的日记》《安娜·卡列尼娜》《春风沉醉的晚上》《烈火金钢》《边城》《春蚕》《寄小读者》《保卫延安》《西厢记》《百炼成钢》《青春万岁》《小英雄雨来》《大堰河——我的保姆》《红旗谱》《乔厂长上任记》《丑陋的中国人》《龙须沟》《人到中年》《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古文观止》《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年轮》《井冈翠竹》《新星》《伤痕》《班主任》《人到中年》《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等等等。似乎忘了周围的一切,只要有一点点时间我就读书。没有笔墨纸张,更没有钱买,偶尔得到一张旧报纸,如获至宝,上面的文章几乎能全背下来了,还舍不得丢,因为有一点四边和空白还可以利用啊。只能买3分钱一包的“靛子”,“化”一瓶墨水,用来写点什么东西。读书之后,我把大段大段的语句抄下来,抄章回体小说的目录,有好多片段至今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这些,都是长篇巨制、经典名著和精华时文,像《红日》36万字,《说唐》38万字,《红与黑》50 万,《青春之歌》51万字,《青年近卫军》56万字,《安娜·卡列尼娜》61万字,《红楼梦》73 万字,《西游记》87万字,《四世同堂》90万字,《水浒传》104万字,《战争与和平》124万字,《李自成》330 万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面的这些经典名著,有的还反复读了几遍:《红岩》3遍,《儒林外史》3遍,《青春之歌》2遍,《官场现形记》2遍,《水浒传》2遍,《边城》2遍,《西游记》2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遍,《骆驼祥子》2遍,《唐诗三百首》3遍,《围城》3遍,《三言二拍》2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遍,《毛泽东诗词》3遍,《徐霞客游记》2遍,《古文观止》2遍,《聊斋志异》3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湖北民族大学的一位分管教学的吴姓副校长到文华高中来看望他们在此实习的学生,董事长授意我去与他交流交流。当我提出“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时读过多少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叩问时,这位校长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承想,在恶劣条件下不经意的持之以恒的读书,却较好地完善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优化了个人的价值取向,为以后的职业和生活厚植了肥沃的土壤,蕴蓄了丰沛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p> ( 接着上照片。) <p class="ql-block"> 在长岭,惨淡岁月的真实写照。</p> 在育才高中。 在办公室。 <p class="ql-block"> 在庐山,最后一次参加育才高中旅游。</p> <p class="ql-block"> 在泰山,文华高中暑假旅游。</p> <p class="ql-block"> 在青岛,文华高中暑假旅游。</p> 在荆州古城。 <p class="ql-block"> 在少林寺,文华高中暑假旅游。</p> 在桃园湖。 在香港。 <p class="ql-block"> 在深圳,为办理老年人免费乘车证而照。</p> <p class="ql-block"> 现在能找到的照片就这些,2015年3月以后基本上不再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接着第1段“我的生日”说下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隅已逝,桑榆渐晚。当年的青葱小伙,一晃已成银发老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出生寒门,7岁即孤。贫苦加凌辱,孤独伴歧视。命途多舛,险象环生。“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李密所言,犹我之谓也。往事历历,没齿难忘。</p> <p class="ql-block"> 十四五岁,正是读书好时节,怎奈偏偏遇文革。初中只读一个月,就“紧紧趴在土地上”,加入了修地球的行列。1967年10月,年龄仅仅只是14岁多、身高也只有一米四五、体重才六七十斤的我,被人派工去“耙坂渣”。“牛认人”的悲剧在我身上真真切切地发生,N次N次险些跌落耙齿间(一旦跌落,非死即残)!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原来那个人这样对我派工是非常明显地有预谋且有针对性的!每每想起,十分后怕,浑身都是鸡皮疙瘩!一个生产队里,我的同龄人有十几个,有比我大的,也有跟我同年的,但当时被派工去<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耙坂渣”就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在湖北广水,“耙坂渣”是二千多年来一种主要的耕作方式。1967年乃至以后四五十年,“耙坂渣”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耕作方式。现在,农村早已不需要“耙坂渣”了,也更没有人“耙坂渣”了。没有</span>在那个年代干过这种农活的人,是无法感受到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无助!!!是怎样的一种求生不得的恐惧!!!是怎样的一种无以言表的绝望!!!如果那一年真的发生跌落,那么就连今天推送这个美篇的机会也没有了!在事隔54年后的今天,不知是不是天意弄人,这个给我派工的人早已在36年前还只有50来岁时就去阎王那里报到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1977年秋,恢复了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中考)。12月,我参加了此次考试。遗憾的是,虽高出湖北省中专录取线42分,后来扩招又降32分,却依然名落孙山(只读了一个月的初中,数学没有任何基础,所以不敢参加高考)。只是,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一直不明白自己高分落榜的原因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城区时的窘境是,上有老母,下有稚子,另加病妻。每天风风火火,终年忙忙碌碌。带两个班语文,踩着破自行车,晨昏奔波,寒暑往返,既要忙于上班,又要兼顾种田。心力交瘁,劳形苦神。咬紧牙关,挺直腰杆。菲薄之薪供养全家老小,羸弱之躯力扛公私重担。曾记否,九十年代初某月,距发薪之日尚有3天之遥,手中止剩3.40元,不知是如何熬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严冬之夜,风雪呼啸,雄鸡报晓,晨光熹微。陋室之内,没有空调,寒气袭人。此时之我,仍在挑灯夜战,为学校撰写重要文案。案牍劳形,兀兀穷年。如此往复,历经十载(牺牲双休日,更是不计其数)(其间,学校受到省府表彰、教育厅现场会、评为国家重点……“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 岁在54,我主动离职,去别处打工。在文华高中,一干就10年。两个班语文,再外加教务处工作。这10年,披星戴月,餐风饮露;昼夜不见光,春夏少休憩。这10年,品尝到辛劳,也体验到冷暖。这10年,承受了最严苛的压力,也经历了最有效的淬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4岁那年,我又主动告辞,家事为重,踏上了南国之旅。</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年轻的滋味,就倏然老矣。回顾往昔,一路走来,我在危难之境、困厄之中和窘迫之际,所幸遇见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和贵人!是您们,帮我度过难关,为我雪中送炭,替我春风化雨,给我以无比的温暖、鼓励与力量!感谢遇见!感激相逢!!感恩携手!!!感恩所有关心、关爱与支持过我的人!衷心祝福您们一生好运常驻,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寿开七秩,弹指一挥间。苦难深重的过往,凝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艰难苦恨的境遇,铸就了坚强刚毅的品格,也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人生。冷对风霜雨雪,笑迎沧海桑田!行远自迩,踔厉奋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撕裂和疼痛的内心深处,“远方”一直常驻C位!筚路蓝缕,生命苦旅!信念之光照亮了岁月的至暗时刻,引领我一路勇往直前。在那个贫穷落后、了无生气的年代中,在那种逼仄清冷、孑然无助的环境里,在遭受了太多太多的无以言表的劫难和凄楚之后,在悲惨命运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之后,站在生命的高度回眸过去,站在结局的角度看待开始,我热泪盈眶,心如止水。阴霾散尽,艳阳高照,东方风来满眼春!得偿所愿,迎面走来的,是一个越来越好的局面!!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建国——老天爷赋予了下半年一定是收获的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拥有香车美宅,都拥有票子面子。而我至今蜗居斗室,一无所有。唯一留下来的,是2套完整的不同时期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这2套课本,前后经历二十年,饱蘸心血,千淘万漉,记录了我勤勤恳恳的奋斗历程,见证了我兢兢业业的工作轨迹。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圈圈点点的评语,红红黑黑的勾画,形形色色的贴纸,等等等等,渗透了我的汗水,凝聚了我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 这2套课本,我的想法是,一套留给我的小孙子,一套送给我的小外孙。希望能做你们成长路上的精神陪伴,也希望你们能够赓扬我的进取情怀。</p> <p class="ql-block"> 西谚有云,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江山代有才人出,接力棒就只有交给你们啦!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山大的压力。非常抱歉的是,两个可爱的小外孙,至今没能帮忙看护一天。对于小孙子,我有万般的不舍。只是,我已经垂垂老矣,终究得回老家去,清简地静度余生,最好的结局是不给儿女增添麻烦。最后,也是最大的心愿——祈盼上天眷顾,希冀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的孙子和外孙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 最后,草拟小诗如下,且作自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 十 有 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匆匆风雨越七旬,</p><p class="ql-block"> 仆仆驿路伴星辰。</p><p class="ql-block"> 历尽沧桑衰容颜,</p><p class="ql-block"> 难酬岁月慰平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寝苫枕块夸父心,</p><p class="ql-block"> 箪食瓢饮精卫行。</p><p class="ql-block"> 梅香苦寒苍天鉴,</p><p class="ql-block"> 人间正道玉汝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十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