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看鲁迅设计的国徽

东山福山东

一九一三年十月六日袁世凯当选首任正式大总统,北洋政府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象征五族共荣! <p class="ql-block">除了国旗,还有国徽。</p><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图案是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徽,是中国首面国徽, 名曰“十二章国徽”或“嘉禾国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在1913年2月至1928年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使用。。</p> 1912年8月,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周树人(鲁迅)、许寿裳、钱稻孙三位教育部荐任科长负责研拟国徽图案,8月28日完成。三人合作设计图样,钱稻孙画出图例,说明书由鲁迅执笔。<br>1913年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表,该国徽正式启用。<div>1915年,袁世凯称帝,成立了中华帝国,该政权亦沿用了十二章国徽。</div> <p class="ql-block">十二章国徽的设计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中国传统的十二章图案。图案中含有日、月、星辰、山、龙、凤、总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吉祥物,象征国运之长久美好。鲁迅先生评价这个图案的设计是“美德之最,莫不赅备”!</p><p class="ql-block">十二章国徽的绘法是:嘉禾放在圭形的五瑞图中间,因为嘉禾在当时已议作国徽简图;五瑞图后面是黼,黼面缀以粉米,黼上边是日,黼下边是山(山为篆文,以斧下方的曲线饰带构成),以黻(系两己相背)填于山的间隙中;黼的右边为龙,左边为华虫;龙和华虫各举着宗彝(酒杯上无虎蜼),龙身上有火傲装饰,戈负为月;华虫嘴上衔藻,头部戴三星。这样把十二个章纹都安排妥当了。他们认为这样安排是合理且协调的。</p><p class="ql-block">(1912年8月28日《鲁迅日记》载:“与稻孙、季市同拟国徽告成,以交范(源廉)总长,一为十二章, 一为旗鉴,并简章二,共四图。”)</p>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br>十二章是古代礼服的常见章纹。干:嘉禾之后的黑色盾形。黼: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粉米: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稳重、镇定。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黻:下方黄色丝带间的红色亚形图案,象征辨别、明察、背恶向善。<div>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帝(虞舜)日: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干五色,作服汝明。”是故又称“虞氏十二章”。宋朝蔡沈在《注尚书》中,对十二章纹作了详细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山鸡),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种长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 汉以后日月都作圆形, 日中饰以金乌,月中饰以蟾蜍或玉兔;星辰为三星或是北斗七星;宗彝一般是酒杯,酒杯上饰有虎和蜼。</div> 1928年12月29日, 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发动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事件,将原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十二章国徽正式废止。 <div>龙凤币应叫十二章国徽币<br></div><div>钱币收藏界有一珍品为“龙凤币”,最早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天津造币厂铸造。因现代人大多不识十二章,又误认华虫为凤凰,此币故被收藏界称为“龙凤币”。事实上,它应该叫做“十二章国徽币”。上文提及,该厂早年曾拿到过十二章国徽模型,这便是为什么他们能铸造此币的原因。<br>最早的“龙凤币”为银币,此币正面中间为“十二章国徽图案”,上沿刻“中华民国十二年造”,背面两侧为嘉禾,中间竖写“壹圆”字样,这两字有大、小之分,故又分大字版和小字版两种。此外,还有辅币1角、2角少量发行,同年又发行了金币,也分大、小字两种。民国十五年,直隶督军褚玉璞也曾下令铸造银辅币1角和2角两种,仅流通于北京、天津地区,是所见“龙凤币”最多的一种。同年,山东张宗昌也试铸10元及20元金币两种。张作霖铸“海陆空大元帅”1元纪念币、10元银币,均使用了“十二章国徽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金银币已越来越稀见,如张作霖伍拾圆龙凤金币已知存世仅两枚。今年7月,在西泠印社春拍上,一枚张作霖伍拾圆龙凤金币以908.5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新的民国币王。<br></div> 北洋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div>歌词: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div><div>(袁世凯称帝后,亦用此作为国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