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初中的生活已过去45年,回想起来,挺怀念那段学习时光。<br> 上世纪70年代末,那是我的中学时代,也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时光,那些人,那些事,磨不去,忘不掉,课桌上的三八线……一幕一幕回忆一直在我心中惦念,今年的六月,我回忆了高中时的岁月,眼下提笔,写写我们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也算是2021年补足自我精神食粮的圆满收官。 1975年至1976年,我读于交口公社(乡)金庄初中,当时小王庄村有11位男女同学,中学是两年制,我们前边有很多届,在校的生源有程家庄、龙池、靳家圪塔、圪塔原、原家沟、楼珍、南沟、朱家岭、金庄、庄上、东逻、小王庄、木瓜曲等,都是一群山沟沟里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交口河两岸的小山村。 中学校址在金庄村西南,属坐西朝东庙宇的二阶台院,左右窑洞为教师、男女生宿舍和食堂,教室在正东门顶上的庙内,院子里窑洞南门是通往厕所和担水的必经之道。<br> 学生住的是土炕,窑洞宿舍能睡七八个同学,有时睡觉老鼠会往身上爬非常吓人。<br> 那时,上学穿补丁衣服,自带面购饭票,国家尚未富足,食堂早晚稀饭窝头,中午一般为杂白面,稀饭是不见米,典型的可以看见人影,不过能吃饱便是幸福,贫穷的年代谈不上食品安全、健康、卫生、营养等意识。<br> 金庄村同学能跑校回家吃饭,离学校也有一段距离,中间要过河,进村路上坑坑洼洼,从学校步行大概走15分钟才能到家,到家匆匆忙忙吃几口饭,又慌张赶回学校,时间很紧张,中午却好点,时间充足,五一过后执行夏季时间,有时男生路过小河时,会在小河里游会泳,戏水打闹一番,甚是欢快。<br> 初中时的教育方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实际学文只是一句空话,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系统性知识,初中毕业考试的情景不时地浮现,毕业时化学考试水的分子式,五十多位同学唯有老师的儿子会做,其次有印象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推荐学生升学。<br> 回忆中学状况,学校76年拆庙后学校没围墙,新建的平房就变成了教室,院子和操场上都是泥土,校园环境非常的简陋,感觉空荡荡的,老师和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黑板是用水泥做成的,在上面涂一层墨汁,非常粗糙,操场没有体育活动器材,教室里的墙上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字。<br> 周六盼回家,作为寄宿生,同学们都盼着周六早回家,基本每周六上完课,宿舍收拾东西,就回家了,回家;真是归心似箭,那个时候,基本都是步行,一路上有东逻、木瓜曲和本村的同学,上学的女同学也不少,平时都不和男同学说话,所以回家都是男生几个人相随,步行10里路,木瓜曲村的同学比我们多走2里路。 记得1975年“六一”,连片各村小学师生列着整齐的队伍,扛着红旗,敲锣打鼓,唱着歌儿来校集会开会庆祝,如今,岁月悠悠,童年没有了……<br> 回忆母校,印象最深最深的是劳动、再劳动……<br> 14岁的我参加拆庙挑砖,积极投入挑砖任务,信心十足的担着,挑砖路程刚走不到一半,就得放下歇歇,不到几天有的同学就请假了,我善始善终,经过一月的艰苦劳动,下达的任务如期完成,回想挑砖1公里的行程不是太远,但对于负重的初中生来说,还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建校完成后表现良好,学校给我颁发奖状。<br> 有所感悟虽受当时时代背景所迫,但从实际来看,还是起到了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以及良好的习惯。<br> 难忘的苦活校办纺沙厂,学校为了生存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在那个特殊困难时期,提倡勤工俭学,创办了纺沙厂,数学老师杨清亮亲自上阵技术指导,张子明等部分同学奋不顾身炉前上料、车间铸铁水,胆小的学生是干不了炉前工的,那场面令人手忙脚乱,杨老师也太辛苦了,在那个蹉跎岁月为我们树立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楷模。如今,校办纺沙厂已完成使命,但难以忘怀曾经一切为校办沙厂奋斗过的青春年华,纺沙厂没有了,纺沙厂的灵魂还在,纺沙厂的气场还在。<br> 难忘的脏臭活是掏粪,杜海金等同学开始干还没觉得什么,等到用掏粪勺舀到粪桶时,那种臭气熏天的气味,难以控制他们每次捏着鼻子,迸住呼吸,把大粪掏进粪桶里,这种不怕苦、不怕脏,为了清新的校园环境卫生,吃苦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一颗美丽的心灵,是初七班同学的风采。<br> 今年9月30日,我到太原市参加老乡儿子的婚礼,正好巧遇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景虎平,宴席间,“菜园子”成了我俩的回忆,仿佛想起在中学菜园子地里忙碌的身影,回味着一种久违的种菜场景……一会儿给苗儿加水,一会儿给杆儿固位,一会儿松土添肥,春暖花开时,花艳蝶舞,秋收季节时,果蔬飘香,采收的乐趣,无以言表,清新的泥土气息、深入骨髓,回味着学知识无限,品收获无穷,更觉勤劳的农民农耕之伟大。<br> 特殊年代,校园校外的劳动丰富而多彩,随着时间的进步,很多原始的劳动技能都已经派不上用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年那月,风吹麦浪,热火朝天的收割场,挥之不去的思念,我可爱的家交口乡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劳动中成长已成历史。 当时,广大的农村学生,为了跳出农门,走过“独木桥”,毕业三年后我又二次回到母校补学,相对和以前不一样了,同学们夜以继日地学,点煤油灯下学,可以说,金庄初中给我播下了理想的种子,1979年我考上了段纯县中,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有的老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在特殊的年代里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要感谢的是金庄中学程步斌、杨清亮、任润祥、宋增如等老师,一座在热血岁月中铸就丰碑。 2018年7月7日,分别42年的初中老同学相聚见面了,我欣喜若狂,那一张张笑脸和蔼可亲,一声声问候温暖着我的心,激动的语无伦次,泪眼模糊,42年前的母校同学情景和走向社会的桩桩往事涌上心头,像一幅幅画卷浮现……我作为同学相聚的策划人,相聚也许是找到曾经的回忆……也许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也许什么也不为,就是思念人海茫茫有缘成为同学的这一帮人,对自己情感的慰藉。 同学 聚会不久,杜海金、程秀峰同学把珍贵的中学回忆变为探望,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进学校,小路旁满是野草,校门四周荆棘丛生,校舍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走进教室,几扇玻璃窗,在寒风中吹得左右晃动,他看着心如刀割,啊,母校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凄凉?带着伤感,从校园走出遇见一位老者,向他询问这学校的事,他告诉,这学校多少年就没办了……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教育资源的整合,曾经的中学,后期的小学早已退出教育舞台,整合后的学校可想而知,教育环境更加优良,管理更加规范,办学条件会明显改善,素质教育更加推进,教学质量稳定提高。<br> 人生大舞台,各显精彩,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有的同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过目不忘。 张海云、李俊生、王永明同学在军营是一条好汉,告别军营,还是一条好汉,铿锵的步伐,描绘着美好的人生画卷。 <br> 程巧荣同学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韩建萍、程虎珍、张喜云、靳虎莲同学支持丈夫,艰苦创业、为带领乡亲建设美丽乡村,做男人的坚强后盾。 张新华同学多年任村妇联主任,在乡风文明、妇儿保障等发挥了她的作用,不起眼的工作,充分彰显着一名基层妇联主任的责任与担当。 韩巧梅、郑侯云同学以一份执着和爱心鼓舞着退伍军人勇往直前。 张瑞龙、张子明、张爱萍同学扎根乡村,任劳任怨,敬业勤耕,在我眼里,农村的同学就像是艺术家,它们的果实更体现了价值。<br> 温双生同学一生扎根煤矿,不辞辛劳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 张武平同学爱岗敬业,争当新时代的优秀电网人。<br> 赵平同学心系城乡百姓,默默无闻坚守农商工作。 有的众多同学还在奋斗,壮心不已,无论天南地北,所有的同学都在用行动谱写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校园,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还在那里;<br> 我们的故事,随时光流水冲洗,仍旧留在记忆里; 那条校外的公路依然有我的脚印,那是我回家的路;<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如回家的那段路;</span></h5> 家,是每一个人脚步最终的落脚点;<br> 那条路,它承载着我的思念…… 那里,点点滴滴,已成为美丽的回忆。<b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仁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12月4日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