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杜鹏程</p> <p class="ql-block"> <b>杜鹏程日记(摘选)</b></p><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i>10月11日 于酒泉</i></p><p class="ql-block"> 今日在此住一天,据说全部坐飞机去迪化。</p><p class="ql-block"> 十三团爬过达坂山,过大通河时适逢大雨冰雹,二十六位同志被冲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10月12日 于酒泉</i> </p><p class="ql-block"> 过祁连山五师是先头部队,该师十四团九月十四、十五日过祁山时风雪交加,部队冬衣不足,又过度地疲劳,有的背对背稍事休息便起不来;有的头枕胳臂盖件单衣,一睡不醒;有炊事员头靠锅长眠了;一位小卫生员,欲休息片刻,再也没有起来,他面上还带着顽皮的笑容……从金羊岭至俄堡六十里路上,五师留下了一百五十三位英雄的遗体……他们克服了人所难于忍受的困难,二十四小时,行程一百六十里,首先越过了风雪祁连山。他们十五日占令俄博;十六日歼民乐守敌;十七日只一营兵力歼青马数百骑,俘敌旅长王士谊、团长莫耀中以下三百四十九人,击毙敌副旅长董毅等,部队的英勇,放在世界军事史上大概也罕见。五师即过去的三五九旅。</p><p class="ql-block"> 二军今日出发,沿途五百辆汽车,开向千年的荒原戈壁,该是多么伟大与壮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10月31日 于酒泉</i></p><p class="ql-block"> 今日看见四师的人说魏某逃跑了,真的在革命的巨流中,时时有人被淘汰,有人落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11月1日 于迪化</i></p><p class="ql-block"> 昨晚三时马(寒冰)部长通知清晨六时出发,八时起飞。八时在机场过了磅,我是六十一公斤半,起飞前给文彬写了个小条。十一时起飞,从飞机上俯视地下,一目了然。苏联驾驶员极为负责和热情。两点二十五分到哈密,四点五十到迪化,飞行四小时四十五分。今日气候很好,平均高度七千二百公尺,一路都很平稳,就是到星星峡上空,飞机有些振动,但很微弱。我身体尚好,没有呕吐,只是飞机降落时头有些痛。下机后坐汽车行二十公里,到迪化市宿和平广场。在警备部吃过饭,我即准备睡觉。但陶峙岳总司令派人来接到陶公馆,设宴洗尘,自然很丰盛。陶亲自奉陪,至十时始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11月18日 于迪化</i></p><p class="ql-block"> 王司令员找我去了,他说有些人不愿到边疆,其实在这革命胜利的时候能到边疆是最大幸福,做一名共产党员,到最艰苦的地方是最大的荣幸。他说在我们看来人生最愉快的事情,就是能为不幸的被压迫的人服务。他一面给我们讲,参谋秘书不时进来报告,电话铃不断响,机要科不时送电报来。他在百忙中还要给我们谈报纸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他才从伊宁回来,心情很愉快,伊宁方面看他只带一二人来,也没有什么特别护卫,很是惊讶,对他的豁达朴素的作风感叹不已。斯大林同志听说他到了伊宁,还派苏边疆将军去拜见王震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12月25日 于喀什</i></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二军自10月12日开始进疆,先头部队于11月26日抵喀什。这段时间部分部队参加平息叛乱,现在有些地方还在剿匪。估计明年全军将投入大生产运动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卫延安》插图一</p> <p class="ql-block">《保卫延安》插图二</p> <p class="ql-block">《保卫延安》插图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一首英雄抒情诗</b></p><p class="ql-block"><b> —— 序《飘动的篝火》</b></p><p class="ql-block"> <b><i>杜鹏程</i></b></p><p class="ql-block"> 读了朱家胜同志写的《飘动的篝火》,很兴奋,也很感动。这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在战斗之余写的,可是,人们从这些作品以及与此类似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老战士的胸怀和才能,也会看到我们文学队伍的无穷潜力和发展的远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标准的散文,也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诗。人们,今天读它,明天读它,而且会永远读它。全文只有3000多字,只表现了震动全人类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它没有复杂的故事,没有激烈的斗争,只是有一只大艺术家的手,握着一支画笔,随意在颜色碟里蘸了下,然后,轻轻涂抹着夜的颜色。三五笔之后一幅画完成了。在画面上,你看到漆黑的夜晚闪动的点点火光,听到风声、野兽的嚎叫声和宇宙间的各种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能看到一个个刚毅的面孔,你能看到许多抱着枪望着太空而深思人类命运的战士;同时,你也能听到永不屈服的心脏跳动的强大声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典范的散文,也是一首必然会被人们长久传诵的诗篇。那个讲故事的首长——大胡子,也许是任弼时同志,也许是关向应同志,也许是其他红军将领。总之,你只要看到他的身影个巨大的身影,在那艰难境地,在那死亡追逐人的岁月,在那饥饿疲劳煎熬人的时期,这人,这背负着中国人民希望的战士,他们,像中国历史上反抗精神的化身者似的,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也可以说,讲述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结起的严峻的经验。是的,太平天国的英雄倒下了,太平天国最后一个支柱也被杀害了,无数中国农民又一次倒在血泊中了!但是,有一支工农红军,他们的成员大部分是农民,可是他们有了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他们走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因而,新的曙光在他们眼前显现了。农民革命所注定的那种英勇而悲惨的结局,水远不会重演了。因而,这支工农红军虽然踏着太平天国英勇的足迹前进,但是出路却完全不同。石达开在大渡河边走投无路,全军覆没。今日的工农红军呢?他们历尽人间艰险,正像毛主席伟大诗篇所赞颂的那样:“万水千山只等闲”。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篇散文中传达出了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真理和什么样的激情!想想看,那些红军战士,那些穿着破旧衣服的勇士,那些脚上流血,吃着草根、皮子的新的生活开拓者,他们带着战斗的创伤,忍受饥饿,在首长身边倾听那遥远的历史故事。这许多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人?他们的作为又是怎样的人间奇迹呢!这篇作品,简练、深刻而含蓄地告诉我们,这些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战士,是从我们这广阔、肥沃的中国大地的深处生长起来的人。他们带着崇高的理想,带着几千年优秀的传统。他们胸怀广阔,目光远大,即使大难临头时也是巍然屹立,凝望着未来。于是,连死亡也只好给他们让路。他们前进,不息地前进,直到辉煌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以这样短短的篇幅,传达出这么深刻的思想,传达出这么多的激情,实在是惊人的。作者以这样简练的笔墨,塑造出这么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感人至深的诗情画意,也是令人赞叹的。说到散文,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杰出的作者,有许多不朽的名篇。“五四”以来,我国也产生了许多散文大家。我认为,《飘动的篝火》可以和过去、现在的许多流传久远的作品并列而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是1959年冬季大雪纷飞的时日,写于北京旅舍。当时读到刚刚发表的《飘动的篝火》,就十分激动。如今又过了30年,朱家胜同志千辛万苦,在当年征战过的地方多方调查;特别是对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更是反复了解,尽可能记下他们的奋斗业绩。现在,《飘动的篝火》这部长征回忆录,已是二十几万字的一部巨著了。它呈现于读者面前时,正是朱家胜同志守卫边疆大门40周年的时日。</p><p class="ql-block"> 朱家胜同志,江西莲花人,是井冈山时代红六军团的老战士。他经过长征,又在抗日战争中随359旅在南泥湾屯田,南下北返,他一直在贺龙元帅和王震将军、萧克将军的率领下英勇奋战,在整个中国打了几个来回。西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和他并肩战斗好几年。在血和火的岁月里,在向祖国边疆进军的万里征战中,他高大坚强的身躯和忠诚英勇的性格,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这样一位老军人,却有一颗深情易感的诗人的心。我有好多年没有见到朱家胜同志了。可是,最近读了他以数十年的辛劳和全部心血完成的长征回忆录——《飘动的篝火》,我激动的心情,无法抑制。它使我想起了过去的战斗生涯,想起了边疆,想起了边防战士,想起了生死与共的同志,想起了祖国的过去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9年11月12日于西安雍村</p> <p class="ql-block">《飘动的篝火》回忆长征文集封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杜鵬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稍后即开始文学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作为新华社派驻西北野战军战地记者,撰写了数十万字的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在新闻界崭露头角。1954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引起轰动,从此蜚声文坛。此后,他长期深入建设工地,深入生活,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以及《年轻的朋友》、《工地深夜》、《平凡的女人》、《延安人》等短篇及散文,“文革”期间他受到残酷迫害。改革开放后,重新执笔,先后发表中篇小说《历史的脚步声》以及近百万字的散文随笔、回忆录等文字,并出版了《杜鹏程小说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我与文学》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他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二大代表、陕西省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担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杜鹏程逝世</b></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西安10月31日电 以创作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而享誉中外的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同志因病于10月27日在西安逝世,终年70岁。 </p><p class="ql-block"> 杜鹏程逝世后,刘澜涛、巴金、贺敬之、林默涵、陈荒煤、穆青、刘白羽、张光年、冯至、马烽和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等发唁电表示哀悼。 </p><p class="ql-block"> 杜鹏程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县,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辛勤耕耘,顽强拚搏,创作出数百万字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被誉为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而且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元帅的艺术形象。他的一些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等多部作品获得文坛的高度评价。 </p><p class="ql-block"> 杜鹏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在生活和创作中,他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炽热的诗情与哲理的和谐统一,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建树。 </p><p class="ql-block"> 杜鹏程曾先后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和省作协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陕西省五届人大常委。 </p><p class="ql-block"> (199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p>